APP下载

《重返狼群》“三无”国产动物真实电影初体验

2017-07-28王倩

综艺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狼群格林

王倩

“它具有人文关怀,像抒情散文,又有哀婉和悲怆的情调。”在《重返狼群》首映礼发布会上,主持人赵忠祥如是评价该片。

《重返狼群》由四川重返狼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亦风飞扬文化传媒(成都)有限公司出品,青春光线影业、猫眼影业联合出品。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世界首例成功放归野生草原狼的故事。影片导演亦风与制片人李微漪亦是故事原型,他们深入若尔盖大草原7个月,帮助小狼“格林”重拾野性、重返狼群。其后,他们基于途中拍摄的原始影像素材,耗时7年完成这部电影。

《狼图腾》作者姜戎亲书长信,称赞影片是“真实版的狼神话”。“《重返狼群》有剧情和完整的故事,不能粗略划归于纪录片,更准确的归类应该是‘真实电影。”接受《综艺报》采访时,李微漪强调。去年,《我们诞生在中国》收获6600万元票房成绩,让业界看到优质动物题材纪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潜力。《重返狼群》自6月16日上映以来,亦收获良好口碑,截至6月22日,豆瓣评分7.9分,猫眼评分9.3分,累计票房突破2100万元。

7年 1700小时 98分钟

“我们的电影是真正的‘三无产品,无明星、无特效、无大制作,‘裸奔着就上了银幕。”李微漪感慨。客观评论,作为一部公映电影,《重返狼群》确乎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叙事相对单薄,技巧不够娴熟,情绪不够节制,旁白略显生硬等,但影片传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和动人情怀却打动很多观众——“虽然粗糙却引人入胜”“它粗粝笨拙,有很多被诟病的地方,但像块质朴璞玉,掩不住里面最闪亮也最动人的光芒。”

这部时长98分钟的电影,是亦风由1700多小时的原始素材中剪辑而成。其中,有手机拍摄图像,有专业隐蔽摄像机、DV数码摄像机、无人机航拍摄制的内容,还有小区的监控录像和路人行车记录仪画面。“影像有十多种制式,出自不同的机器。”这也是成片镜头质量混杂的根本原因。

亦风告诉《综艺报》,他和李微漪最初并没有将这些素材制作成电影的打算,“当时拍摄是出于好奇,也是为了纪念。”将格林送返狼群后,二人重新审视这段历程。“我总觉得我们肩负着使命。这个使命最初在格林身上,它来到人群当中,告诉我们‘狼是怎样一种动物。它走后,这种使命传递到我们身上。微漪用文字将其展现出来,我用镜头来讲述。”二人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引起更多人对草原狼生存环境的关注,也让自己更多一点发言权”。

从拍摄的7个月,到后期制作的6年,《重返狼群》前后耗时近7年。2012年,李微漪根据这段经历创作的40万字纪实小说《重返狼群》获得出版。2014年,亦风初剪的5小时电影版完成。他们辗转将部分影像交给《狼图腾》作者姜戎。“姜戎老师说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对研究野狼和中国的生态很有价值。而且不光是科研价值,这个故事本身也有教育意义,能启发我们对人性、狼性的了解,以及关于道德、价值观的思考。”姜戎提议二人做成公映电影,去影响更多人。

亦风和李微漪均无电影制作经验,也未受过专业训练——亦风原本经营一家动画设计工作室,私下是摄影发烧友,李微漪则是专业画家。两个人只能边学习边实践。对于这段电影“生涯”,亦风感触良多,“无知者无畏,扎进去才知道这是个烧钱的行业。用行话讲,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知识密集型和艺术密集型行业。”

6年间,亦风不断寻找讲故事的方法,尝试各种表现方式。最后,他们决定抛开那些“花哨的技巧”,只专注于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本来我们就是业余作者,没什么创作野心,也没什么条条框框的束缚。观众把它当纪录片也好,当故事片也好,只要喜欢格林,喜欢这个故事就OK。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核心。”

因为没有经验,影片并未准备剧本,亦风以《重返狼群》小说作为故事大纲。直到影片申请公映时,需要提交剧本,他们才照着电影临时赶制出一版。也直到那时,二人才意识到影片署名要有分工,所以就“导演、制片人,一人分了一个”。

从“露天”到院线

“只要能打动观众,哪怕只有一位,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李微漪说。5月16日,影片开启“狼行千里”路演活动,去到成都、上海、南京等19地影城与观众互动。最初,李微漪很担心:“人们会跑去电影院看一部既没有明星,又没有大制作和名导演的作品吗?”事实让她感到意外,“那天在成都放了5场,一直演到晚上9点多,每一场都爆满。”观众有上至80岁的老人,也有下至4岁的幼童。影片打动的不止“一位观众”。

拍摄、剪辑、英文翻译、配音……《重返狼群》的制作流程,几乎全部由李微漪和亦风包办,“配乐是我们唯一的外包项目。”影片制作完成后,两个“业外人士”对于如何将其展现给更多观众并无太成熟的想法。李微漪一度想买辆房车,开到不同的城市放露天电影。朋友告诉她,影片公映需要龙标,需要公映许可证,“你要别人认真看,只能在院线放映。”二人确定了新目标——上院线。

为了具备影视经营资质,李微漪和亦风成立了四川重返狼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亦风飞扬文化传媒(成都)有限公司。老艺术家蓝天野、主持人阿雅等友人也给予他们很大支持。阿雅让李微漪把成片带到北京,并举行了小型看片会,约来很多朋友观影,其中一位就是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刘同当时只是作为纪录片爱好者前来,看完片后,刘同与李微漪取得联系,希望代表光线达成合作。“我们就这样‘闪婚了。”李微漪告诉《综艺报》。

为了达到公映要求,光线对影片提出部分修改意见。“全片并没有大改,只在音质、翻译等方面进行了修正。当时我们是在草原上录的声音,风暴特别多,成片后很多声音很毛躁,即便经过后期音频处理仍难以呈现,所以成片中一些声音是补录贴进去的。”

电影上映后,有人对影片素材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亦风特别澄清,“电影里90%以上的镜头都是当时抓拍的,动物尤其是狼不会听人指挥,我也不知道它下一步会干什么,我能做的只有打开摄影机,不停去拍。”亦风特别向《综艺报》回忆了影片中李微漪与格林在月下共舞场景的拍摄。“我用了1300倍的长焦镜头,当时是准备拍圆月升起的过程。”李微漪和格林却在无意中闯入镜头。亦风当下变焦,保留下那段唯美的画面,“我当时就觉得,这是老天的赏赐,像梦境一样。”

这样珍贵的镜头在《重返狼群》中并不少见,例如影片中展示的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野生狼群影像资料。对于影片之外的海量影像素材,李微漪和亦风表示,可能会再制作一些小故事,分享到互联网平台,满足喜欢格林的观众的需求。

去年《我们诞生在中国》上映后,摄制组对雪豹达娃及其幼崽生死采取的不干涉态度曾引发社会争议。这与《重返狼群》中主人公历尽万难送返小狼的态度截然相反,对此,李微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总有一种优越感,觉得什么都应由我们主宰。陸川导演那样客观表现动物的生生死死是对的,之所以我说《重返狼群》不是专业的纪录片,就是因为我们无法保持客观,无法置身事外。《重返狼群》是主观色彩挺强的影片,可能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某些道德习惯,但观众不应对陆川导演的不干涉进行道德绑架。”

猜你喜欢

狼群格林
母性的力量
麻辣老师
主动出击
陪伴就是安慰
残酷的默契
就我一个人的时候
自信是最好的口才
狼和狐狸
他们是朋友
Making Faces做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