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派李小加的香港金融“大时代”
2017-07-28刁航宇
刁航宇
香港回归当晚,李小加和一大批金融海归在中环聚会。当时的他绝对没想到,十二年后,自己会成为港交所首位“非本土”的CEO,将港交所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香港金融大变局。
香港交易所,坐落在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金融业的核心,它的掌门人是内地出生的李小加。
幸运·梦想·实干
李小加生于北京,成长于甘肃,初中毕业读的是石油技校,做了4年石油工人。1980年,考入了厦门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199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成为华尔街精英中的一员。
尽管李小加当时和公司说好了是在美国工作、做美国的项目,但经济起飞的中国产生了大批的项目。李小加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个“大单”——中国财政部1949年以后首次面向海外发行国债。李小加当时所在的美林证券被中国财政部委任为国家信用评级工作的顾问,并独家主承销首批中国10亿美元全球债券。
“中国主权债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缺席了几十年,那做中国主权债的第一次发行,先要评级,就先要解决1949年以前没有还的债要怎么办,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拿不到一个很好的投资评级,那国家就不可能出去发债,而且这对国家形象都非常重要。怎么把评级做好、怎么把历史问题解决是首要的问题。”李小加的中国背景令他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财政部的海外律师,来处理评级前的这些债务问题。
1993年李小加飞回中国18趟,一年中加起来有40天都在飞机上度过,“基本上刚到两天就往回走。”
历史问题顺利解决,穆迪在1993年9月给予中国国债A3的优良评级。1994年1月14日,中国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并同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销售,这是中国国债首次进入美国资本市场。
1994年李小加被美林正式派驻到香港,当时正在进行国企改制,国企对融资的需求很大,由此产生了很多和中国有关的业务,而国际机构在内地开设办事处很少,香港成为了国际机构开展中国业务的基地。李小加在美林9年,期间完成了很多在中国资本市场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交易,包括中移动、中海油等大型国企的上市融资,他带领美林成为在中国业务最活跃的外资投行。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回归前夜,李小加和一大批金融海归在中环吃饭,“那是很激动的一天,到最后大家唱起各种各样的歌曲,旁边也有些外国人看着我们,那个时候很自豪。”
大时代开启
李小加亲历中国金融业飞速发展,“中国从一个资本贫乏国变成了一个资本富裕国”,李小加也从一个普通的金融海归成为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
2009年李小加接受邀请成为港交所总裁,“非本土”身份引发媒体关注。事实上,他的内地背景正是港交所的重要考虑。港交所在公告中表示,“凭借李先生在国际证券及投资市场的丰富经验及认识,以及其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与识见,再加上其广阔的内地关系网络,当有助进一步提升香港交易所的竞争力,应对目下种种挑战。” 香港人把股市的巨变叫做“大时代”,李小加的到来正式开启了香港金融业大时代。
李小加一上任就宣布了新的发展规划,推动了港交所交易时间改革,将香港股市开盘时间和内地同步。而后和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场外结算公司,香港交易所的业务大大多元化,看似遍地开花,在他心中却有着清晰的脉络。
“以前我们做两个客户的生意,世界有钱的人和中国需要钱发展的人,今后可能要做中国有钱的人和世界需要钱发展的人,这四个客户才能是一个世界的金融中心角色的转变和转型上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两地金融市场的融合,但是要把境内和境外这样制度、投资者、交易习惯完全不同的市场连接起来,谈何容易。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不改变两地制度,就让中国的接出去,外国的接进来。“这就是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核心的理念。”
2012年李小加和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在深圳一个小茶馆里,在一张纸条上画出了沪港通的构思。于是2014年沪港通启动、2016年深港通启动,至此中国的三大交易所连通,互联互通的首阶段工作完成。
改革升级
2017年,李小加又宣布了新的改革。李小加在年初的媒体午餐会上宣布2017年工作计划,完善上市制度、延伸互联互通、丰富产品和平台升级。
互联互通框架下的重点工作是债券通,这将令外资持有中国的债券,改变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世界上真正的经济体就是既是别人的债东,别人又是你的债东,这样就是大家的经济金融能够逐渐地融合一体。金融是血,必须要流出来在世界的金融机体之中,才有可能找到最高的收益,找到最高的风险和回报组合。”
四年前阿里巴巴未能以“同股不同权”的架构在香港上市,成为李小加改革路上的一大挫折。2017年这位擅长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CEO重新上路,6月16日,香港交易所就建议设立创新板及检讨创业板征求市场意见,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来香港上市。
这一改革一旦成功,意味着像阿里巴巴一样的新经济公司有机会来香港上市,将为传统的香港引入活水,更远一步说,是抓住中国发展的未来。这一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将永远改变香港金融市场。
香港的未来:大规模功能性转变
李小加表示,这些重大的改革措施能够实施,基础是一国两制。
“因为一国,中国的基础设施、监管当局、交易所和清算结算机构愿意去和你合作,有信心和你合作,觉得合作完了以后风险相对可控,两制就是国际投资者,因为你是香港,他们很熟悉的制度,我们就把两方连在一起了。”
李小加总结,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香港主要承担了三大功能:一个是转口贸易,给中国带来第一桶金;第二是直接投资,帮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第三就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帮助中国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上市融资,成为世界级的公司。而目前这三大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示香港的作用减弱了,而是香港需要承担新的功能——“就是從原来简单一个集资的角色要向一种制度转换器这一新的角色来转变。”
他表示,内地资本市场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现状,它的规则、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和境外市场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将长期存在,这就好像把110v的电器接到220v的插口,“今后香港就从一个简单的门户的作用要向一个大规模的功能性的转变,要变成一个制度的翻译器、转换器、变压器。”这一功能要比以前的窗口作用更复杂,在他看来,目前香港的地位甚至比30年前更重要。
李小加认为,香港为国家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市场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提速提供了最好的制度性保障,“一国两制是香港的核心,我们一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