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灶生活

2017-07-28周素华

幸福家庭 2017年7期
关键词:姨妈家泥瓦匠庄稼人

周素华

不久前朋友聚会,吃了什么菜我倒是记不得了,只记得自己当时跟在朋友身后去点菜,脚还未跨进配菜间的门,便被老灶吸引住了眼球,我心中一阵狂喜,以为那天有老灶上烧的饭菜吃,谁承想那里的老灶、柴火、风箱只是个装饰品,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菜很丰盛,但嚼在嘴里总觉得少了一味调料——老灶的烟火味。

这些年我所居住的乡村变化越来越大了,旧式民宅逐渐被新建的拆迁安置楼所包围,农田不断地被“蚕食”,用于烧火做饭的柴火越来越难找到了,于是煤气灶、电饭锅、电磁炉等等一系列的新式灶具进入了农家。渐渐的,老灶从庄稼人的厨房里消失了,先是婆婆家,然后是母亲家,继而是舅舅家,前些天听说姨妈家也要拆迁了,我便莫名地紧张了好久,幸好姨妈家的老灶还支在厨房的一角。我想,明天去姨妈家,一定要让她用老灶做饭烧菜,烘好锅巴让我带走,说不定下次去时就只能看到老灶的颓垣断壁了。

曾经庄稼人每天的生活都是从老灶开始的。东方的半边天空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晨曦中,公鸡打了第一声鸣,母亲就起床了,端起铁锅倒扣在杏树下,拿着小锹刮锅底。“嚓、嚓嚓、嚓嚓嚓”一声、两声、三声,小锹与铁锅唱响了庄稼人爱听的民谣。母亲抿着嘴笑了,因为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弟弟睡眠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向着茅厕摸过去。圈里的猪跟着刮锅声挤挤挨挨,彼此“呼噜呼噜”地说着呓语。母鸡困极了,将头埋在颈下继续做着梦,只有公鸡飞上墙头,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上面踱步。黄狗蹲在院门边,警觉地竖起耳朵听着周围的动静。星星走了,月亮也回家了,杏树下已有了一幅画,笔饱墨酣,灵动活泼,这是母亲的画作,她借了晨露的笔。母亲拎水去了,一行水渍从河边滴到老灶前。

老灶靠着一面墙砌,没有人家将它独立砌于屋内,当然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那里的灶不用砖砌,用铁或铜焊接而成,与老灶不一样。老灶一般平行安放两口锅,一大一小,一个炒菜,一个煮饭、烧水。除两口锅外,多数人家还会在两口锅之间靠近烟囱的地方安一个盛水的汤罐,汤罐里的水烧不开,不能喝。因为汤罐只占灶台的一隅,是两口锅的附带品,煮饭炒菜时,灶膛里的火苗顺带着舔一下罐壁,罐里的水就这样慢慢地热了。冬天冷,可以从汤罐里舀热水洗脸洗脚;放学晚了,回家揭开汤罐盖子,里面有母亲特地留的饭菜,热乎乎的。

支灶是门技术活,庄稼人很讲究,先请风水先生来家里看看灶应该支在厨房的哪个位置,灶膛的门应该朝哪个方向开,等位置定好后,才请泥瓦匠过来。灶不光要支得好看,还要好用,这样饭菜不仅熟得陕而且节省柴火。在农村,不是每个泥瓦匠都会支灶的,有的泥瓦匠虽然手艺很好,但让他支台灶他不一定支得好。特别是支拔风灶,因为拔风灶不用风箱,支灶的手艺好不好,就看他支的灶拔不拔风,灶膛里的草烧得干净不干净。灶支得不好,不仅会闷烟,导致厨房里烟熏火燎,还费柴、费时间,一顿饭做下来常常会弄得泪眼朦胧。灶的烟囱,上要砌得笔直,下要砌得横平,因为两口锅,两个灶膛,共用一个烟囱,所以那拐弯处最关键了。灶支得好,主人开心了,泥瓦匠的工钱当然给得也痛快。等灶支好,主家便开始烧火煮鱼煮肉,所谓“新锅新灶,鱼肉跳跳”。有些人家还要在灶墙上部凹进去的地方,放只佛龛,贴灶王爷神像和对联,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上的日子是鲜活的,庄稼人的一日三餐都要在灶上忙碌,手持铲刀的一般是母亲,烧火的多半是我和弟弟。大锅里煮着饭,母亲在灶上忙,就着栗木锅盖板切着青菜、葱花,拿碗敲两个鸡蛋,加入酱油、盐,淋上麻油,撒上葱花,用温水打成蛋液,等饭锅里的水开了,便将碗放到开始收汤的米饭中炖,这样饭熟了,蛋羹也好了。小锅里的油热了,“扑哧”一声,青菜入锅,母亲嚷开了:“火大点,炒青菜呢!”其实她哪里不知道我们正在灶下面瞎忙活,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用铁叉钉了玉米在火上烤,燃尽的草木灰里面还有两只番芋正飘散着香气呢。“好了,好了,火小点,煨老母鸡呢!”母亲又嚷了。等我们抹着嘴角的灰屑子到方桌前一看,青菜碧绿,泛着油汪汪的光;蛋羹色泽金黄,细腻滑嫩;老母鸡汤上飘着一层金灿灿的油花,撇去油花,里面的汤清澈透亮。老灶上烧的菜就是不一样,简简单单的几道家常菜,光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还不快去把三花脸洗一下!”母亲拿筷子轻轻敲开我们伸向鸡腿的“乌龟爪子”。黄狗早就闻到了香味,摇着尾巴过来围着母亲转,见母亲无暇理它,只好趴在桌子底下眼巴巴地等着它的雞骨头。

有老灶的生活虽然粗糙平实,却极尽尘世的敦厚饱满,那灶上泛着黑白光泽的滋味悠远绵长,当年只道寻常,现今总是怀念。

(摘自《南通日报》2017年4月24日)

猜你喜欢

姨妈家泥瓦匠庄稼人
勤劳聪明的泥瓦匠——泥蜂
称体重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
吕德安(Lv Dean)
俺村的庄稼人
庄稼人
好玩的古人
打的的学问
庄稼人与熊
我和农家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