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邦人寿陷冰点时刻

2017-07-28杨练

证券市场周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安邦万能寿险

杨练

从1月的850亿元到5月的5600万元,安邦人寿原保费收入坠入冰点仅用时五个月。在遭遇政策强力监管、高层人事变动的夹击下,安邦人寿渡过难关或许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

虽然眼前正值酷暑盛夏,但对于曾经在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的安邦人寿险而言,颇有些许凉意。

这些许凉意既来源于安邦人寿4月和5月不尽如人意的保费收入数据,更来源于始自2016年年底如今愈发严厉严格的保险监管政策,尤其是这一次安邦人寿也未能幸免于处罚,更是让市场咂舌。

在内外不利因素的双重夹击下,安邦人寿能否突出重围渡过难关,市场正拭目以待。

断崖式下跌和监管函齐至

根据保监会官网公布的数据,2017年1月、2月、3月、4月,安邦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分别为852.58亿元、777.96亿元、243.53亿元、13.44亿元,而从5月单月来看,安邦人寿仅实现原保费收入5652.76万元,竟然不足亿元,为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

2017年以来,安邦人寿保费收入呈现“高开低走”的下行趋势,如果只看首尾两处的1月和5月的数据,5月原保费收入仅为1月的0.06%,几乎可以忽略。在一季度保费收入尚属正常的情况下,安邦人寿缘何在二季度前两个月突然大变脸,让市场惊诧莫名?

实际上,早在2017年4月,安邦人寿保费收入已出现“断崖式”下跌的苗头,虽然安邦人寿4月的保费收入已比2016年同期的402亿元下降约96%,但仍实现原保费收入约13亿元,市场并未太过在意,只把它当成是寿险行业普遍存在的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的后劲乏力而已。但5月安邦人寿保费收入直接跌至冰点,也让市场真正领略到了其中的阵阵寒意。

翻看数据,尽管4月安邦人寿保费已出现“断崖式”下跌,但在2017年前四个月80多家寿险公司规模保费收入排名中,安邦人寿仍居第三位。

数据显示,2017年1-4月,寿险公司规模保费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中国人寿(3105亿元)、平安寿险(2154亿元)、安邦人寿(1907亿元)、华夏人寿(900亿元)、太保寿险(895亿元)、泰康人寿(758亿元)、人保寿险(756亿元)、富德生命人寿(723亿元)、太平人寿(656亿元)、新华保险(459亿元)。

即使在安邦人寿5月实现保费收入已不足亿元的情形下,在2017年前五个月寿险公司规模保费收入的排名中,安邦人寿第三名的位置并未发生变化。

2017年1-5月,寿险公司规模保费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中国人寿(3452亿元)、平安寿险(2492亿元)、安邦人寿(1911亿元)、太保寿险(1014亿元)、华夏人寿(1007亿元)、人保寿险(857亿元)、泰康人寿(844亿元)、富德生命人寿(780亿元)、太平人寿(715亿元)、新华保险(526亿元)。

从4月到5月,规模保费收入前十名的保险公司没有任何变化,只是个别公司的排名顺序有微小的调整。对比发现,5月比4月增加额最大的为国寿的347亿元,除安邦人寿以外最低的为富德生命人寿的57亿元,而安邦人寿的增加额公为4亿元。

保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安邦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1888亿元,规模保费为1911亿元,若不是在5月实现20多亿元的非原保费收入增长,安邦人寿的规模保费增加额会更低。

市场不禁要问,4月和5月,安邦人寿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这里有两个时间点值得注意,一是2017年5月5日,二是2017年6月14日。

5月5日,保监会官网挂出2017年第14号监管函,这是保监会公开针对安邦人寿的首份监管函。下发监管函的起因是安邦人寿报备的两款产品出现违反、规避监管规定等问题,保监会责令安邦人寿立即停止使用相关产品,对已承保客户做好客户服务等后续工作。同时,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三个月内,安邦人寿被禁止申报新产品。

根据上述监管函,保监会经核查发现,安邦人寿报备的两款产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邦长寿安享5号年金保险”产品设计偏离保险本源,通过生存金返还设计形式将消费者所交保费大量快速返还,把长期年金保险“长險短做”,实际做成两年期业务,规避保监会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有关监管规定,扰乱市场秩序。

二是“安邦e起赢两全保险(万能型)”产品报备材料中的中短存续期产品董事会决议无总精算师签字,不符合《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6〕22号)第四条的规定。

由此,保监会叫停了以上两款违规产品并对安邦人寿处以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的处罚,并要求安邦人寿高度重视产品开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产品开发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实际上,监管函只是表象,背后问题的显性化或许更有深意。安邦人寿触及监管红线的两款产品,均与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性质有关,而上述中短存续期产品正是2016年以来监管政策重点限制和约束的产品。保监会自2016年以来陆续发布了停售或控制此类产品销售占比的监管要求,并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各人身保险公司应当每月统计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相关数据并及时报送。

数据显示,安邦人寿一季度实现原保费收入1874.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99.67%,而反映万能险保费的“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仅有17.58亿元,同比骤降98.27%,仅占规模保费的0.93%。与2016年一季度相比,安邦人寿的保费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16年,安邦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仅为1141.97亿元,而2017年一季度,其原保费收入就爆发式增长64%,备受市场关注。

监管函称:“安邦长寿安享5号年金保险”把长期年金保险“长险短做”,实际做成两年期业务,规避保监会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有关监管规定,扰乱市场秩序。与2016年12月保监会对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的处罚相比,“扰乱市场秩序”的定性更为严厉。

根据2016年9月6日下发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6〕76号)进一步规定,寿险公司每年中短存续期产品占保费的比重,2019年要控制在50%以内,2020年控制在40%以内,2021年及以后年度要控制在30%以内。“76号文”已明确要求,自2017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不得将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也就是说,年金保险的存续期间不能在5年以下,“安邦长寿安享5号年金保险”实际做成两年期,属于违规之举。

从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的描述和“安邦长寿安享5号年金保险”的合同发现,虽然这款长期年金产品的保费计入原保费,但是产品本质上却与中短存续期产品相类似。结合安邦人寿一季度原保费收入的突飞猛进,市场有理由质疑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或许,安邦人寿2017年开门红期间,原保费收入同比猛增的重要原因就是将年金保险“长险短做”。

另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为6月14日,安邦保险集团官网发表声明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小晖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职,已授权集团相关高管代为履行职务,集团经营状况一切正常。虽然董事长不能履职的声明公布于6月,但这一结果的发生肯定是由一系列事实铺垫而成,由此导致的公司经营的动荡也不仅仅只是始于6月。4月和5月保费收入数据的连续“断崖式”下跌或多或少与此相关。

激进扩张遭遇强力监管

根据安邦人寿此前披露的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达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再加上安邦财险7954亿元的总资产,合计达到2.25万亿元,资产规模已逼近2.7万亿元的中国人寿。根据相关统计,2016年,安邦人寿的海外保险资产达9000多亿元,约占总资产的40%。

就在2010年,安邦人寿的资产规模仅为5亿元,到2016年已飙升至1.45万亿元。从2013年起,安邦保险集团通过全牌照、海外并购、资本市场举牌等一些列眼花缭乱的高调动作,一边大举扩张总资产规模,一边迅速提升保费规模。在扩大保费规模方面,安邦人寿功不可没,成立六年以来资产增至最初的近3000倍,成为保险行业“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和“举牌式投资”的典型代表。

不过,保险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天然存在安全稳定的特性,因此,保险资金的最大优势在于长期投资的特性。最近几年,保险行业都在提倡并践行“回归保障、回归价值”的本源,安邦人寿以激进的投資带动资产规模迅速增加的模式明显与上述原则相背离。在对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趋紧、寿险业的调整步伐愈发加快的大趋势下,安邦人寿“资产驱动负债”的激进扩张模式最终遭遇强力监管也是必然。

2017年以来,对于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保监会的态度越来越坚决,明确表示将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强化重点公司的监管,推动万能险有序健康发展。保监会称,“将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对恶意扰乱市场秩序、违规运用保险资金、背离万能险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坚决查处,决不手软。”防止“个别保险公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万能险等筹资入市,影响资本市场秩序”。

巧合的是,2017年5月5日,当七条金融监管政策集中落地时,安邦人寿也在这一天首次遭保监会公开处罚,不但被监管严厉定性为“扰乱市场秩序”,而且3个月内被禁止申报新产品。在5月安邦人寿原保费收入已坠入谷底的前提下,这张迟到的罚单无异于釜底抽薪,使本就处于负债和现金流困境边缘的安邦人寿更加雪上加霜。

猜你喜欢

安邦万能寿险
为什么终身寿险比定期寿险贵这么多
为什么瑞士军刀被称为万能工具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安邦系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
吴小晖被带走安邦概念股缩水614亿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
看“土豪”安邦进击全球
万能的网络
万能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