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7-28柴琴梅
柴琴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5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發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同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创新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1 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使他们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首先出示两组口算题: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和一般的两、三位数加减法,让学生独立练习后讨论"你认为哪一组题好算,为什么?",得出"加减整十、整百的数比较好算"的简便算法规律。其次,出示例题:276+98,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后,汇报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此时我并不急于做"裁判",而是将"+"变成了"-",引导学生再用不同方法计算。最后让学生评价各种方法总结出:把"98"看作"100"简便,并讨论"你能发现这类加减法的简算规律吗?"从而给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机会,形成多向交流,促进学生思维优势互补。
1.2 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新课程改的教学理念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创设了学生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的教学形式。首先,我用钉子板出示了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三组三角形,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每组中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启发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用学具进行操作: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并提出:"你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充分利用各自不同的学具并积极分工配合得到了很多方法,此时我发现有的小组的同学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此时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又提出:"能根据这种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由此顺利地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3 设计开放性练习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不断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可以给他们以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并从中获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和学生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60人的旅游团,其中男50人,女10人。旅馆有3人、2人两种房间,每间每天的住宿费分别是180元和160元。男女分住不同的房间,他们至少住多少个房间?每天的住宿费总计至少是多少元?
这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除已知条件外,还需学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作出决策,从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我启发学生运用分析与推理的方法结合进行分析与解答。这样的开放式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通过分析、推理,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既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环境,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首先让9位同学走上讲台,让下面的同学数一数讲台上有几个同学;然后,我又走入同学中间,再让同学们数一数,现在讲台上有几个人。通过这样,使同学们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他们的朋友、伙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子,观察一下老师所占的位置是第几个,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从那边数是第几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数、一起笑,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把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使得学生消除了拘束感,能够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学生一旦享受到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4.要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评价鼓励
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对那些解题中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及有进步的学生抓住时机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可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激励性的语言等对学生的回答及进步进行肯定、鼓励,师的评价要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可能。
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在课堂,关键所在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起来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