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2017-07-27陈育霞
陈育霞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未来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因而提高阅读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语文教学就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阅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掌握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
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好之乐之”。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培养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种内部动力,不但对学生的阅读有启动作用,而且贯串阅读的整个过程,调节着整个阅读行为。只有培养与激发学生正确的阅读动机,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型的开讲模式,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比如,(1)引趣式,借用相关的游戏、流行语、趣味故事、新知识的趣味运用等引发阅读动机;(2)提问式,提问要有启发性,一个问题要能够牵到全篇,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阅读全篇,或者这个问题极有趣味吸引学生探究并需要阅读全文方能解决,以此引发阅读动机;(3)情境式,教师满怀深情地描述文中人物情境或朗读开头,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或利用故事的开端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阅读动机;(4)悬念式,利用事物的未解之謎,或生动讲述故事的结局吸引学生想知道来龙去脉,给学生一个紧张、动人的情节让学生简单猜想一下情节的发展,引发阅读动机;(5)观察式,在学习一些简单的说明文时,如有条件,可利用实物、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先让学生观察,自己总结,吸引学生兴趣,引发阅读动机。
二、重视阅读情感
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培养,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发挥感情因素调动阅读兴趣呢?第一,要充分运用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人力量,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美德,展现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和自然风貌,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教师利用这些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正确的审美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第二,设法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感情的传递和讲课的效果,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尊重个体差异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个体之间客观上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当阅读的主人,有权力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学习方向,并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读阅读材料,选用不同的形式呈现阅读体验。譬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输死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百花齐放。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阅读各类文章,强化实际阅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