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2017-07-27牛爱莲
牛爱莲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常常会脱离课本,舍近求远地教学生这样那样的写作技巧,孰不知,最好的写作范本往往正是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阅读与写作又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承,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作学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和借鉴,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序列化地导写,将写作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主题立意等方面都颇具代表性,对学生的写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一、积累词汇,学以致用
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座建筑,那么词汇就是一块块砖石,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不会有文章的诞生。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用词丰富、准确、生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词汇,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主要方法有:第一,预习环节。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缩写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詳细理解词义。第二,教学环节。小组合作,梳理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课文词语填空,然后小组交流。第三,作业环节。设定情境选用词语完成一段小文,灵活运用词语。这三个环节,能力运用涉及筛选、理解、巩固、运用、充分训练,可以实现从课内词语到写作的有效结合,在对语言的品味中,遣词造句之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
二、读品结合,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珍珠散落一地固然吸引眼球,但毕竟杂乱;若用彩线串起,定会璀璨夺目。若说丰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叙事的线索就是串联珍珠的彩线了。好的记叙文,常用一条主线贯串全文。线索,可以有机地连缀内容,使内容多而不乱,前后浑然一体。学生写记叙文,手里常有精彩动人的材料,但写出的文章却杂乱无章,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贯串全篇。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语言的同时,梳理作者的思路,理出一条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中的心理描写,找到文中通过心理描写组织形成的一条牵引文章的线,学习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然后小组交流。第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信息的筛选,读懂、读透文本,准确把握。通过心理、动作、语言的品味,深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明确“爬悬崖”这一件事对“我”的影响。第三,得出全文线索。全文以“爬悬崖”这一事件为线索,按事件的发展过程,即“小伙伴提议爬悬崖——跟随伙伴爬悬崖——不幸被困于悬崖——父亲指导下悬崖——感悟爬悬崖”来构思全文,反映出“一步影响一生”的重大意义。
三、精心设问,学习写法
为帮助学生揣摩文章写法,可以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力引到文本中的心理描写上,使教学重点突出,让学生从文本中学有所得。
关键人物,所费笔墨是不是一定很多?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结论:用兵贵精不贵多。如果是一堆乌合之众,多又有什么用?因此,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记事,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就是设置关键的人物,用好关键的伏笔、照应等技巧,来巧妙地推动故事发展。
四、读悟结合,提高素养
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常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理解,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更能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反过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使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感悟——写作”的方式,读悟结合,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写作水平。
五、读写结合,练习写作
怎样写好一篇作文,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写作之前理出一条能贯串文章的主线,打造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能让文章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不容易偏题跑题。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线索可以是实体的物,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在文章写作前打造一条线索,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
设置好线索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紧密,清晰的线索能令读者一目了然,围绕线索串珠更能让主题熠熠生辉。因此,应该让学生学一学如何给记叙类文章安排好线索,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有更大的进步。
总之,应该挖掘教材使阅读教学为写作引路,同时利用写作升华学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