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2017-07-27史春兰

南北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操作性科学实验规范性

史春兰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使小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实验态度与行为习惯,学会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要把科学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操作性 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1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对社会和生活、自然和地理、生物和实验等都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在科学教学中,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在实验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在操作中得到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保护孩子最初的学习需要,还要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良性发展,为其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的时候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考虑实验的操作性,利用可操作的实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二是,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的实验步骤和程序,保证实验准确无误,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标准。

一、提高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感受实验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感

小学时期,学生处于接触科学实验的起始阶段,对于深奥困难的科学实验理解能力较低,但是有很多操作性强、便利、容易理解、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科学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会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少实验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就能预先估计实验结果。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联系各方面教育因素,设计整合教学实验,增强其可操作性。

(一)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设计符合生活场景的真实实验情境,增强可操作性

教师要想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绝大部分精力都处于现实生活之中,如果小学科学教师讲述的一些知识都是学生生活中没有了解过的,没有丝毫积累和经验的,那么科学的学科教学将会困难重重,更别提开展实验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挖掘现实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切身体会,设计真实的实验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顺利克服困难,完成实验过程,获得升华版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放大镜聚集太阳光使纸燃烧的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举出一些生活中自燃的物品或者现象,启发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辨析其原因,之后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及时把所得结论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还可以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一些自燃现象的发生呢?这里实际上又会涉及到燃烧的条件等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在家长的配合、帮助下,通过自主实验操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或预防办法。可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的实验内容,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步骤,便于学生及时操作,顺利完成,成功总结发现科学原理。

(二)教师组织互动的科学实验,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实验过程,获得成就感

小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热情是在自己操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会受到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组织互动的实验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启发和激励,促进思维活跃,增强实验的操作性。一般来说,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验,学生单独探索解决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相比,自然后者的操作性会更强。因此,提高实验的操作性,除了需要在实验的内容和建构方面进行有效筛选,还需要涉及活跃的、积极的实验过程。通过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快速找到实验方法和技巧,获得实验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学习到难度较大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小组合作预习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先启发小组相互进行讲解,内部初步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小组结合教师的指导,及时改进实验计划。教师予以评价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的验证和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验过程,分工合作,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极大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要做到规范、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实验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环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态度,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实验精神。这对其今后的理性思维发展、科学价值追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规范自身的实验行为和探究态度

小学科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中最活生生的示范者,是学生行为和态度的直接学习榜样。因此,科学教师首先要提升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科学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知识体系,建构完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样在给学生讲课和演示实验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理,结合生活实践,多开展示范性实验。比如,周末组织集体参观科学实验、利用假期普及实验知识等。教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规范行为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进小学生也树立规范的实验行为,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二)教师要多让学生做实验,在操作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规范学生操作动作和步骤

实验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实验的结果,甚至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为了避免学生犯错,就减少实验教学的次数。相反,要在准确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实验,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給予订正和指导,启发学生积极改进实验步骤或者细节,完善实验过程,树立规范的实验行为。例如,在做酒精灯燃烧实验的时候,学生如何熄灭酒精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可能会经常出于生活习惯,而忽略酒精灯的熄灭步骤和特殊要求。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举例说明和一些典型的实验例证来激发学生的规范意识,自觉增强行为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操作中,才会真正知道哪个环节存在问题。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操作性和规范性要求,使学生在操作中树立科学的实验追求、严谨的实验态度。

猜你喜欢

操作性科学实验规范性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