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7-07-27胡丽娜
胡丽娜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学生职业素质的增强,进行市场导向型课程改革模式的开展。该文就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程体系展开分析,进行常见课程改革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满足我国现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学生核心竞争力
1计算机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计算机已经实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计算机综合应用素质是评价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整体来看,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常设学科,虽然各个院校设置了这类专业,但多数院校缺乏对该专业的精确性、专业性定位,这种状况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更为明显。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比较低,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工作要求,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达不到计算机岗位的工作要求,往往从事非计算机应用技术型工作岗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岗位要求日益严格,我国有些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起点比较低,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计算机应用专业具备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质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应用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能够进行JAVA平台的熟练应用,对于学生的开发工具应用素质及软件开发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必须进行学生计算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2人才培养方向
为了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根据各个院校的教学资源状况、学生学习状况、社会岗位需求状况等进行计算机应用素质培养方案的制订,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应用水平,高校必须实现教学组织环节、教学内容环节、核心能力培养环节的协调,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就业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计算机行业领域岗位工作需求的考虑,确保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教学改革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法
3.1课程体系的整合分化
为了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职业素质,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优化,进行课程定位模块、课程设计模块的协调,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意向及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需要做好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市场调研工作,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必要的,这需要实现计算机课程各个教学模块的协调。
在基础课程设置环节中,需要進行职业素养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课程等的设置,通过对这类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学生计算机应用核心素质的增强,实现学生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的提升。在计算机核心课程设置环节中,需要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课程、图形图像设计课程、网站规划及设计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等的设立,通过对这类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核心素质的增强,提升学生的工作协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代码编写能力、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等。在拓展能力课程设置环节中,需要进行测试方法及软件缺陷分析课程、软件测试课程等的设置,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测试能力。在就业上岗能力课程设置环节中,需要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上岗实习课程等的设置,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及就业上岗适应能力。
3.2实践教学改革
通过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实现学生职业实践素质的增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实验课程实训模式的开展,做好计算机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工作,进行各类计算机项目情景实验的开展。比如在计算机组装及维护教学中,除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须进行相关实验实训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深入分析及辨别各类硬件,进行计算机各类硬件技能性能参数的分析,进行计算机系统配置的深入了解,这需要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及驱动程序、计算机设置、计算机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等实验的开展,定期开展各类计算机故障维修活动,实现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活学活用,增强学生的职业学习兴趣。
3.3案例教学法
实践证明,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在案例教学模块中,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掌握是必要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展开分析,进行教学内容及计划的精心设计,进行典型案例的应用,在案例思考过程中,实现学生计算机问题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解决能力等的增强。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对典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熟悉及了解日常生活中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内在原理,实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理论体系的健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综合应用素质。
在案例教学模块中,教师进行课前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总结分析环节等的协调是必要的,现这些教学环节的整体性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一个教学程序进行评比标准的设计,在教学情景学习、小组互动讨论、知识总结等环节中,切实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比如在班级网站的后台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设计开发者的相关工作任务,根据后台管理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重难点问题的提出,再进行小组间的分工合作,促使小组方案的形成,然后进行不同组方案的优劣势的分析,最后各个小组进行系统设计方案的自行修改,促使系统最佳设计方案的形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实现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素质的增强。
3.4任务导向型方法
教学任务是任务导向型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通过对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效益,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局面。在项目驱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计算机项目设计、管理等环节的实践,确保各个计算机项目任务教学程序的协调发展,其以信息科技企业的工作要求为目标,实现学生计算机应用素质的增强,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3.5师资力量的强化
为了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职业能力素质,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健全教学师资队伍体系,定期聘用企业优秀人才进行教学讲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上述教学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新型教学设备的应用,健全基础型教学设备体系,实现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知识素质的增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教学基础,这需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