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2017-07-27丁杰
丁杰
南昌大学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大背景之下,新常态作为战略性的重要观念出现并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態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多领域都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公共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存在部分管理困境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新常态时代的演化过程,阐述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新常态及其中心思想,并根据其相关性因素找出目前公共管理存在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新常态”体现的一种转变过程,由过去的陈旧状态到目前相对稳定的常态,它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都体现出新的态势,表现出新的特点,相应的公共管理可能并未完全适应,仍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实现与新常态的匹配,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和适应能力。
一、新常态的概念和出现
新常态就是经过全方面深度变化完全突破传统模式和想法,形成一种比较长久且巩固的新型态势。新常态的出现首先流行于美国媒体的话语系统中,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的是经济发展进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结构优化且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是一种对于整体发展具有诸多益处的状态。
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官方语言中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众多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表征都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明确指出新常态的观念和中心思想,且之后的国家会议中也重在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中心思想和重要内涵。
我国新常态出现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民收入提高以及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转折阶段的背景下产生的,有其现实基础,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即以往我国以GDP为中心、以投资拉动为重点,忽视技术进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也就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
二、中国语境下新常态的中心内在思想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心内在思想就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平稳、调节经济构建、关注手段效率、寻觅增进质量、显著创造动力、完成和谐进步等方面的内容,要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技术研发与进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由“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同时多措并举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这一架“马车”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从严治党新常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其作用发挥效果关乎我国的发展前景。因此,从严治党是国家、人民和历史的要求。在当前背景下,要坚持制度治党,以制度来制约权力,确保其合法运行并且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加请作风建设,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打造风清气正的新局面,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党的核心作用的发挥。
(三)社会治理新常态
一方面,国家会议明确指出将不断完备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改革目标,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我国社会治理新常态的不断完善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的前提依据是依法治国和以宪治国。
国家制度和其执行力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有五个方面:一是公共权力的制约和标准,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大治理方面有比较具体的制约措施和标准的秩序安排;二是具有民主化的制度规定,一切的公共治理和规范的制定都要从公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初意愿出发,根据公民的主体意愿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三是依法治理,提倡人人平等的治理法规,严格控制凌驾法律之上的行为出现;四是政府办事效率,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办事效率与工作效率;五是协作协调性,在国家的各个治理层次和级别中做到共同协作,协调统一。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公民来说,要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治法观念,为不断建设法治社会提供保障。法治社会新常态的中心思想一方面是经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发扬社会主义法治引导公民增强法治观念,在社会范畴内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气氛;另一方面是不断变化社会管理机制和社会治理制度,让社会中各个层次和级别的都参与法治社会的模式中;最后就是在社会治理中达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证治理模式的正常运转。
(四)生态文明新常态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正在影响公民的日常生活。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一方面使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质量明显呈下滑趋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治理环境的各种成本和投资。目前,生态文明新常态就是指要减轻生态污染,生态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以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环境文明机制的设立,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五)文化强国新常态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诸多优秀文化与传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指导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间接地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国要从“大国”转变为“强国”,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合文化自觉,以文化自信为武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增强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
在经济发展、从严治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和文化强国新常态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下,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也随之而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存在差距,不能够达到很好的一致性。一方面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也是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体系,并且形成相应的保障。另一方面治理能力涉及到公共管理主体等复杂因素,治理能力的提高、治理结构的搭配以及治理制度的落实要达到一致任重而道远。
第二是公共管理技术中可行性的实施存在困难,同时受到单调处理方法的限制。理论总要与实践相结合才会发挥作用,公共管理制度和技术设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需要接受检验,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于理论设计不匹配之处,公共管理技术受到人为等因素影响,难以落实到位。
第三是公共管理主体自身和整体结构的不匹配,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问题,因此也就相应需要公共管理主体中的人才队伍结构要合理,不匹配就会致使公共管理出现存在问题而无人解决的尴尬境地,这就对公共管理队伍的结構构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四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难以达到底层组织的变化和创新。行政层级设置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信息传输出现错误,决策指令信息由顶层到达基层时已经失真,自然会影响改革决策的落实,甚至违背改革的初衷。此外,决策的执行力度也影响着决策对于底层组织的改革触动。
四、摆脱困境的策略与方法
(一)不断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增强工作人员的依法治理理念。在依法治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办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全民的知识文化教育,提升民主意识,促进群众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管理和自身管理。
(二)在公共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引进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在改变政府管理思维模式的同时,提高管理者的思维能力。一方面结合现代公共管理的先进技术,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为公共部门的高效率工作和创新管理奠定基础。
(三)政府的法治管理需要多元化的支持,由各个层面的社会主体组成相互治理、共同承担的治理模式。在相互帮助和协调下,双方明确法治管理的目的,管理的职责、管理的标准,最终达到法治管理的预计效果。
(四)公共管理的制度模式由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新常态治理中,坚持提倡法治、民主、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范围中构建良好的价值程序,不断生成以法律制度为主的价值体系。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如何在新常态背景下做出相应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因此,针对目前公共管理存在的困境,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02):24-28.
[2]任丙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挑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3(05):64-70.
[3]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