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煤价反弹
2017-07-27谢九
谢九
以煤炭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价格屡现强势上涨,凸显了去产能之路的困境与挑战。
6月份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再次出现强势上涨,秦皇岛的动力煤现货价格达到了598元/吨,逼近发改委年初制定的红色警戒线。
在经济下行周期,市场对于煤炭的消费量大幅萎缩,加之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煤炭价格的强势反弹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从短期因素来看,这一轮煤炭涨价的刺激因素除了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外,国内对于进口煤炭的限制也是引发煤炭价格上涨的导火索。我国今年进口煤炭量大幅上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口煤炭及褐煤1.12亿吨,同比增长29.6%,进口额662.6亿元,同比大增147.2%。5月份以来,国内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限制进口煤炭,近期有消息显示,我国自7月1日起禁止省级政府批准的二类口岸经营煤炭进口业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打压煤炭进口量。在夏季用电高峰和限制进口煤炭这两大因素的刺激下,加之煤炭行业的去产能仍在大力推进,因此,煤炭价格强势反弹并且触及红色警戒线也就并不令人意外。
事实上,这并非煤炭价格在近期出现的第一次反弹,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就曾经出现过一轮强劲反弹,给下游的钢铁、電力等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管理部门通过引导主要煤炭企业释放先进产能来缓解市场压力,煤炭价格的反弹势头一度得到抑制。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煤炭、电力和钢铁三个行业协会,制定了《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2016到2020年期间,原则上以年度为周期,建立电煤、钢煤中长期合作基准价格确定机制,以重点煤电、煤钢企业中长期基准合同价为基础,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备忘录》将动力煤价格划分为绿色、蓝色、红色三种情况:当动力煤价格位于绿色区域(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6%以内),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采取调控措施;当价格位于蓝色区域(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6%至12%之间),重点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生产和价格变化情况,适时采取必要的引导措施;当价格位于红色区域(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在12%以上),启动平抑煤炭价格异常波动的响应机制。以2017年为例,红色区域意味着煤价跌至470元/吨以下或者上涨到600元/吨以上,目前秦皇岛动力煤价格上涨至598元/吨,距离红色警戒线只有一步之遥,意味着新一轮干预煤炭价格的调控措施可能会随时出台。
长期来看,我国煤炭依然是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下游市场对煤炭的消费量减少,2014到2016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已经连续3年下跌。与此同时,污染压力之下,清洁能源对煤炭的替代效应也会随之提升,按照煤炭“十三五”规划的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达10%左右,而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8%左右。和“十二五”末期相比,大约下降5个百分点。
在产能过剩和需求下降的大背景之下,煤炭价格长期来看应该处于下降通道之内。但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就开始强势反弹,直到近期触碰红色警戒线,说明短期之内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长期趋势并不一致。从短期来看,煤炭市场的下游市场需求并没有出现意外的变化,主要的变量在于供求紧缩所致。在供给侧改革之下,我国对于煤炭市场每年的去产能都制定了详尽的指标,比如整个“十三五”期间的目标是:“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从长期来看,可以很有效地实现去产能目标,但从短期来看,如果去产能的节奏把握不当,则有可能引发市场的短期剧烈波动。比如去年煤炭的去产能目标为2.5亿吨,但是去年上半年的去产能步伐一度比较迟缓,上半年仅完成目标的三成。7月份,发改委要求:“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倒排任务量、倒排时间表,确保11月底基本完成任务;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力争11月上旬完成任务。”在硬性指标面前,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去产能加速推进,在上半年去产能进度大幅落后的背景之下,最终全年还是完成了2.5亿吨的目标,但是下半年去产能速度过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短期之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为煤炭价格报复性反弹埋下伏笔。
尽管煤炭价格短期之内快速反弹,但是市场对于长期趋势并不看好,最新的年度长协煤价反而创出了新低,这种反常的现象充分体现出煤炭市场短期和长期之间的供求矛盾。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将会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市场的供求关系,最终使得去产能之路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去年下半年煤价大幅反弹,有关部门通过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的办法来缓解短期供给关系,一度使得煤炭价格得到了抑制,但是考虑到煤炭行业的主旋律仍是去产能,所以这种短期之内释放产能的做法不得不十分谨慎,近期煤价再度强势反弹,并且触及红色警戒线,可见这种一边去产能,一边释放产能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上仍然存在巨大的难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不仅是煤炭价格,很多上游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明显反弹,钢材、水泥、有色、废纸等价格都出现较大涨幅。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来看,我国的PPI指数曾经连续54个月负增长,工业领域的通缩持续了长达4年多的时间,但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PPI指数开始由负转正,到今年5月份,PPI指数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
工业领域长达4年多的通缩就此逆转,显然和供给侧改革下的“去产能”密不可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我国上游很多行业的盈利开始回暖。2016年,全国煤炭企业补贴后的利润总额为320.8亿元,同比增长363.7%,2015年同期净亏42.9亿元;钢铁行业在2016年实现了300亿元的盈利,而在2015年则是500多亿元的亏损;2016年我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5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
上游企业自然乐见盈利回暖,但对于更多的下游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放缓,如果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很多处于盈亏边缘的企业很可能会因此陷入亏损之中。在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中,去产能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过剩产业中长期大量存在僵而不死的僵尸企业,如果不能实行有效的市场出清,中国经济很难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按照权威人士去年的说法,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如果因为去产能带来过剩行业的价格上涨,甚至给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显然不是去产能改革的初衷所在。
而从更长时间来看,过剩产能的价格报复性反弹,也很难具有持续性。由于价格反弹并非由于需求上升所致,价格上涨带来产能短时间内复产后,供给过剩的矛盾终将再度显露,届时过剩产能可能会面临新一轮价格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