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喧嚣”与“冷漠”

2017-07-27崔志钰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冷漠教育工作者改革

崔志钰

随着社会的转型、产业的升级、信息技术的井喷,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愈来愈快、工作压力变得愈来愈大;在物欲横流、思潮起伏、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目光变得“近视”,观念快速嬗变;频繁上演的“炒作”,不断涌现的“网红”,急功近利的“成功”,使社会日益喧嚣,让人心越发浮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不可能自设“防火墙”与社会“隔离”。社会的喧嚣与人心的浮躁会“传染”到学校,尤其在信息化浪潮的侵袭和教育变革洪流的冲击下,本该平静的教育热闹了起来: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再到“精致化课堂”,课堂改革不断“升级”,课堂空间的“饱和度”越来越高,“空白”越来越难以寻觅;教学模式的打造方兴未艾,一校一模式、一区域一模式、一任校长一模式,甚至是几年换一个模式,通过打造教学模式进行“创特”,教学改革演变成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教育越来越赶时髦,对翻转课堂、慕課、走班制等教育前沿亦步亦趋。什么流行就追求什么,什么先进就标榜什么,甚至连基本内涵都没有理解清楚,就抢先“上马”,企图使学校的教学改革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再也难以成为学校、校长、教师的思维自觉。在功利思维的影响下,学校、区域的教育规划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快速地显现改革的成效,快速地提升学校、区域的教学质量,快速地扬名。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如此的急迫,教育改革也从来没有如此的频繁:课堂要“翻转”,课程要“转型”,教学要“重构”,目标要“转向”。“翻转”“转型”“重构”“转向”已经使教育陷入了无休止的封闭循环中。

教育的喧嚣和人心的浮躁是可怕的。在这种喧嚣与浮躁中,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很难再保持足够的教育教学理性,很难再有闲暇回望教育的原点,很难再有真正的教育愿景。大步前进的教育已经模糊了基本的方向,甚至忘记了因何出发。教育不是效仿工业的生产,而是犹如农业的培育,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经不起折腾的,也是难以“跨越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教育需要的是“静悄悄的革命”。

与教育的喧嚣、人心的浮躁相比,教育的冷漠更为可怕。教育的喧嚣虽然体现为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但其能着眼于当下教育教学的不合理,并且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实践来寻求改变的方法和手段。教育的喧嚣只是认识与实践的偏差。但是,教育的冷漠则是无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视问题与不合理为常态,每天简单地重复着昨天的工作。教育的冷漠,不是认识与实践的偏差,而是责任与道德的缺失。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热情、激情和情怀。离开了教育者的热情、激情和情怀,教育就因缺乏“温度”而变得冰冷。教育的冷漠使教育失去了温度:一是教师责任感的缺失和情感的荒芜。冷漠的教师每天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一种消极的、没有质量保证的任务,完成一种只有身体参与而无情感投入的任务。二是教师敏感性的缺失与心灵的离场。在教育中,每一天都是新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有个性的、成长着的学生,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的是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教育触觉”去发现,去发现学生成长的需要,去发现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冷漠的教师失去了教育的敏感性,其对教育的变革机遇漠然视之,对学生的心灵渴求置若罔闻,把教育变成了教书。三是教师视线的模糊与思维的游离。现实的教育教学始终不是完美的,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自身教育教学的问题。然而冷漠的教师虽看到了问题却不去思考,表现出了明显的思维游离。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行动,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有发展。

教育喧嚣的“高烧不退”与教育冷漠的“坚冰依旧”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两大顽症。让教育喧嚣“退烧”,促教育冷漠“融冰”,使教育回归正常的温度,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激情,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理性和理智,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深深眷恋和博大情怀。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冷漠教育工作者改革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突然之间
东霞
改革之路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