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和他的时代
2017-07-27
The Leiden Collection, jointly hosted by Embassy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in China and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ill present 74 paintings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from June 17 to September 3, 2017. Founded in 2003 by American collectors Dr. Thomas S. Kaplan and his wife, the Leiden Collecti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s of Dutchartworks at the 17th century, comprising some 250 artworks. This exhibition is the first and largest display of Dutch Golden Age paintings ever to be shown in China.
莱顿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博士(Dr. Thomas S. Kaplan)与妻子达芙妮·莉卡纳蒂·卡普兰(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17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览是莱顿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示。
展出的70余件作品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及风俗画三大主题,其中包含欧洲17世纪最伟大画家之一伦勃朗的11幅画作,以及天才艺术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
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和莱顿收藏馆
17世纪荷兰绘画艺术覆盖了各式各样的题材:个人肖像、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风景、静物以及历史题材绘画(圣经故事或古代神话故事)等等。这些主题和题材多以自然主义手法呈现,体现出对人类体验的深刻洞见。莱顿收藏馆得名于伦勃朗·凡·莱因的出生地莱顿,其主要藏品展示了伦勃朗艺术生涯初期在莱顿和阿姆斯特丹的经历,以及以他为中心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观念。莱顿收藏馆藏品还包括扬·利文斯(Jan Lievens)、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和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等艺术家的作品。
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艺术与其历史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荷兰共和国与西班牙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获得独立,并于1648年签署了明斯特条约。此后,荷兰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政治主权和宗教自由的国家而兴起。这个地域狭小的共和国却拥有众多的城市中产阶级、强大而多样化的经济以及宽容的文化。荷兰的艺术家不像其他欧洲中心城市的艺术家那样受到国王或天主教会的庇护,他们为所有社会阶层作画,展览也体现了这一点。展览的特殊历史背景也同样重要:伦勃朗所处的时代,正是荷兰与中国开始接触的重要时期。相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最为浓厚与深刻的兴趣。
伟大的开端:伦勃朗·范·莱因在莱顿
伦勃朗·范·莱因1616年出生于萊顿城,在此接受了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共同度过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六个月。展览也展出了彼得·拉斯曼的作品《大卫将约押的信交给乌利亚》(1619年)。伦勃朗从拉斯曼那里学到了作为历史画家的重要原则——描绘古代神话和圣经的复杂场景。同时,伦勃朗与朋友和竞争对手扬·利文斯的竞争,对他的早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利文斯因其“大胆的主题和形式”而著称,伦勃朗则胜于“创新性、坚定的笔触以及真实的情感”。
莱顿收藏馆收藏的伦勃朗和利文斯的绘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使我们能够领略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伦勃朗作品《感官的寓言》也是他最早期的画作之一。这几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他对听觉、嗅觉与触觉的描绘。
黄金时代的中心: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
伦勃朗于1631年离开莱顿,前往经济繁荣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艺术商亨德里克·范·乌伦博格(Hendrick van Uylenburgh)的工作室,并依靠为阿姆斯特丹的名人画肖像而挣得了第一笔酬金。例如,《红衣男子像》(1633年)描绘了一位精英阶层并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物,作品在栩栩如生地刻画人像的同时,体现出人物的庄重感和直接性。另外一些作品主要是头像画,即通过对人物或头像目标的实际观察来体现人物情感、表情和心理冲突。但总体上,伦勃朗以历史画家身份最为同行所称道。里程碑式的作品《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是这一题材的最佳例证。作品将一位当代荷兰女性与古代神话中的密涅瓦女神的形象联系起来。密涅瓦不仅掌管战争,也是智慧与知识女神。这种将普通人与神的形象融合的技法,使伦勃朗成为17世纪历史画家中的翘楚。
伦勃朗的作品大多关注肖像与历史题材,他对此类题材的浓厚兴趣也被他的学生继承,包括费迪南德·波尔(Ferdinand Bol)、科瓦特·富林克(Govaert Flinck)和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 Fabritius)等。这些艺术家以各种不同方式对伦勃朗的绘画技巧予以回应,包括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颜色组合,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伦勃朗将历史题材转化为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技法。
莱顿的精细画:格里特·德奥和弗兰斯·范·米里斯
格里特·德奥(Gerrit Dou)是伦勃朗在莱顿的第一位学徒,以绘画技巧和题材创新而闻名。与老师伦勃朗不同,伦勃朗以一种广阔、流畅和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方法作画,而德奥发明了一种名为“精细画”(fijnschil—derijen)的技巧。这种绘画要求以非常精细而准确的笔触来刻画近距离的场景。他在肖像画、对学者或做家务的人的描绘中,都蕴含着对材料、表面质地和所在空间错觉的精准把握。德奥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题材,以石头窗台为背景主题,人物则斜向窗外,似乎进入了观众所在的空间。他的作品《伏在画家画室壁架上的猫》(1657年)以一种戏谑方式体现出的上述技法,特别是对空間错觉的描绘,广受同时期荷兰和外国画家所称道。
对德奥广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与作品风格,生活工作在莱顿及周边的艺术家们以各种方式予以回应并进一步拓展。他最重要的一位学徒弗兰斯·范·米里斯(Frans van Mieris),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将德奥的主题进行了拓展,包括在历史题材中加入17世纪风俗画中的人物,例如《卢克丽霞之死》(1679年)。来自荷兰和其他国家的收藏家们都希望收藏他的作品,其中一些创造了当时的价格记录。
对荷兰共和国日常生活的描绘
荷兰风俗画的盛行,源于大家对人们日常生活这一主题的持久兴趣。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el Metsu)、杰拉德·特·博尔奇(Gerard ter Borch)以及扬·斯坦(Jan Steen)等风俗画家引入了男子或女子读信、人物演奏音乐、乡村集市、平静的日常生活等多种主题。这些作品都注重细节、质地、光与影以及氛围塑造,体现了生活普通而平实的一面。
17世纪,人们的兴趣逐步转移至描绘上层人物的室内画,以维米尔的《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约1670~1672)为代表。维米尔对空间、色彩和光的掌握,体现出了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年轻女子演奏维金纳琴的静谧与美好。
历史经验与道德故事
荷兰艺术家在17世纪的风俗画主题、历史场景和肖像画中展现出了多样的技巧和和专长。在这一背景下,描绘历史或圣经场景的绘画,都带有更多标志性或纪念性的意义。扬·斯坦(Jan Steen)等艺术家能够自由地在这些主题之间转换,完成具有很大道德影响力的作品,如《伊菲革涅亚的牺牲》(1671年)和《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约1673~1675)。这些作品围绕着警示性故事和好与坏的行为主题,可以说是对当时荷兰共和国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的反映。
伦勃朗和他的学生们在17世纪下半叶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晚期作品,及其学生阿伦特·德·格尔德(Arent de Gelder)等人的晚期作品,都很好地描绘了室内人物端坐的场景。画家采用有力、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笔触,显示出作品中人物丰富的经历和道德权威。这都为现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中的绘画技巧至今仍然在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