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分析
2017-07-27吴希喆
吴希喆
(汕头市文化馆 广东 汕头 515031)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分析
吴希喆
(汕头市文化馆 广东 汕头 515031)
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力量并使其参与到其中,对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改善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确保文化政策得以有效落实,最终为公众提供最佳文化服务。鉴于此,本文重点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做如下分析。
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一个主要平台,想要构建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就先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相应的网络体系,做好对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整个文化活动中,以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同时政府也应多加关注,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转变职能,保证各项文化建设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因此,在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参与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发展较快,但在实际发展中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团队分配出现问题,表现在文体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及发展速度不够平衡等方面,特别针对一些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文艺人才在培养上缺乏完善的机制对其予以相应的保障。又或是文化人员在区域上存在分配不均匀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市、县、区、镇等各个地区一级文体组织较健全,但在村级的文体组织相比起来就比较单一,专业能力不是很强,团队组织较分散及活动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并不深入。由于文化体制的改革起步时间很晚,改革深度、广度均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很多下属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比如,一些乡镇文化馆内的工作人员的待遇、身份等也有待调整[1]。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很多文体基础设施受相应因素所影响,总体有限,且空间分布并不均匀,比如,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中心,文体基础设施较为集中,但在一些距离城市较远的偏远乡村,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非常少,公众利用率也非常低。又或是个别基础设施场所因修建时间非常长,应做相应的修建,如乡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较落后,在后续建设中也会引发相应的问题。
第四、公共文化的传承及弘扬较为薄弱。因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对于很多文物点的开发严重不足及服务基础设施未配套,这就会使文化传承受到影响,公众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一些博物馆于文物展览、文物征集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足,特别是文化人员的结构比例、待遇等方面的配置不合理等,均会使整个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必须要充分认识并使政府的主导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以经济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整个文化体系建设中,以加大整个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管是发展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政府的主导作用都非常关键,可在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还可丰富整个文化活动,最终创建出一个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构建格局,具体的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运用民办非企业机构平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民办非企业和一些直接参与到整个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相比,前者在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活动上,可能吸引力、潜力要相对大一些,更多的是关注活动日常的业务工作具体的服务面与社会的公益面[2]。因此,公共文化管理人员经过加强支持及引导,充分应用政府资源搭建的各种平台,让其为公众通过更多文化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公众参与文化服体系建设的自主性及积极性,让公众在整个团体、社会组织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共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例如,可在全省不同地区发展相应的文化服务团队,鼓励地方成立民间艺术团、文化社团,以使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同时也要做好文化社团的有效监管,使其朝着行业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运行等方向快速发展。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吸引社会力量聚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想要更好地聚集社会力量并让其参与到整个建设中,文化部门就需要转变以往的文化体系建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吸引更多公众、政府部门等都参与其中。比如,文化部门可以经资源共享、政企合作等方式,联合来举办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并充分借助企业冠名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主要根据不同活动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公众需求丰富整个活动,可从文化产品种类、数量等方面考虑,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节点,强化公共文化活动渗透力的同时,扩宽文化服务区域[3]。政府也应对企业或是个人投资建设的小型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可鼓励并资助一些公益性质较强的文化演出、展览、节庆、交流等文化项目。将地区文化馆、博物馆及群艺馆等机构工作的文艺工作者作为核心骨干,在乡镇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以进一步吸引并应用社会力量多组织生产相应的文化产品,政府部门以项目补贴、政府购买以及委托生产等方式,大力鼓励并支持生产一些实用性强、价格优惠、质量较好的文化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公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文化部门也可以通过项目外包、委托承办、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一些社会文化团体或是非盈利的文化机构参与其中,并于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及监督之下,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而政府也可以通过资助、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所举办的小型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以使公众了解并享受更多的文化服务。
(三)创新文化融资模式,健全公共文化产业政策
基于政府部门支持公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些金融机构可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提供相应的信息或是服务,而一些信用担保机构也可自己的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信用担保属于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一个纽带与桥梁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经政府、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有效融合,可较好地解决一些公共文化企业中的融资困难方面的问题。比如,可为社会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人员,做好文化企业发展及建设工作,开展相关的文化产业,使得所推出的文化产品受公众喜爱的同时,且具有相应的文化特色。或是将一些优势文化资源、品牌特色较浓郁的文化聚集起来,构建成一个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这样可将一些重点城市发展成国内影响力相对大的文化中心,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聚集并参与到其中。除此之外,整个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期间,相关人员也可将公共文化服务当做导向,不断开拓文化服务渠道,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中,以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不断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成文化服务中心,创新服务模式。
(四)完善保障服务保障机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协调并完善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以保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同时对各领域内的工作严加监管,做好相应的问责、追责管理,具体方法表现如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社会力量这一因素,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相应的分层、分项、分级管理,如分层管理需突出管理系统化,可把服务工作根据各个层面做相应的考核;分项需重点突出管理针对性,可按照服务工作的内在属性,把服务工作划分成几个小项目完成,便于协作分工的同时推进文化服务工作有效展开;而分级需将合理性突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期间所涉及的主体较多,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构建及分级考核,这样能够保证各项文化服务工作均得到较好执行的同时,还能吸引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整个体系建设中,最终保证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工作较好地落实及执行。除此之外,为确保以上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还应出台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保障法,并经过相应的法律手段来充分明确界定社会力量参与保证整个文化服务领域,可以实现的良性增长和合理发展的有关法律责任,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更加合法、有序。
结语
综上阐述,本文经重点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如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这对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公众文化意识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整个文化服务提供构建期间,应使政府、公众、营利/非营利组织、社区等进行较好地融合,多方参与,以使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满足公众需求。
〔1〕吴理财,贾晓芬,刘磊.以文化治理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P85-91;
〔2〕李敏.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规制[J].行政与法,2016(12):P45-51;
〔3〕黄英,周丽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众角色重塑与组织参与[J].东方文化周刊,2014(8):P39。
吴希喆(1974--),男,群文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现任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