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应渗透作文的结构
2017-07-26刘莉
阅卷结束后,一位年轻老师带来了自己班级的试卷,流露出无奈的心情。我认真地翻阅学生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的作文虽然能够取材于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但大都缺少一个合理的结构。细细了解,才发现这位老师平时不太喜欢在讲读课文中渗透作文的知识,也不太上作文课,只是喜欢在学生写完文章后选几篇读一读就过。应该是平时这位老师的引导不够,或者是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没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作文所导致。
其实这种现象是可以通过活用教科书来解决的,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可不乏在结构安排上或严谨或巧妙的经典之作!
先看总分结构的文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总起一段,交待百草园的经历和情况,再点出这里是“我”的“乐园”,继而抓住“乐园”这个题眼展开全文。介绍完百草园无限的乐趣、神秘的故事、和捕鸟的快乐之后,又用了一个过渡段引入到童年时期另一段值得回忆的日子。文章通篇條理清晰,结构谨严。如果在教学本课时能够和孩子们好好的了解一下总分结构——如何在总说中设置一个文眼,而后在后文中围绕这个文眼加以展开;探讨一下过渡的语言——如何可以既从内容上总结上文,提示下文,又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思想所在。我想对学生去领悟自己的文章如何结构能更整体化,一定是有帮助的。
待学生学会使用文眼之后,就可以考虑让他们尝试用文眼统率几件实例了,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写人的文章,这时教材又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先用“难忘”一词统领全篇,引出七件事例,再重点写帮“我”处理纠纷这一件小事对“我”的影响之深,由略到详,突出了这份“难忘”。同时用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使文章更紧凑。同样的范例还有杨绛的《老王》。用几件事去写“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表现老王是淳朴和善良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到这些范例,并发挥出它们的价值,渗透作文指导,让学生去仿照这些文章的布局反复练习,学生的考场作文就不会出现结构松散的现象。
提到线索,教材中也是不乏经典之作的,比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和朱自清的《背影》均是明、暗两条线相互交织,是文本条理清楚的典范之作。文章有了线索,就有了内在的联系,就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学生喜欢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学生喜欢的课文。这篇文章的线索——毕业典礼和爸爸的花,穿插联系了六件事情,烘托出爸爸的形象,表达自己失去爸爸的痛楚和无奈,写出对爸爸的深厚情感。通篇穿插巧妙,过渡自然,再加上伏笔照应,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美。这样的作品,我们在教学时怎能不提?怎能不指导学生深入、细致的阅读、体会呢?
上述方法不说让孩子们全部学会,综合运用,即使只是掌握其中一种,熟练运用,也能令他们受益匪浅。
和这位年轻教师交流想法之后,她露出了笑容,和我共同翻起试卷。作文的题目是《汗水里流出欢乐的歌》,我们找出了几篇比较有特点的习作,经过商量、研讨,给出了修改意见。几天之后,这位老师给我看了几份修改后的文章,让我不由拍手叫好!
有一篇写的是一个孩子在奶奶生病后去帮奶奶卖菜的事,由不敢开口叫卖到后来大方的吆喝,于是卖光了菜,非常高兴。多好的生活素材啊,可惜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浪费了好材料。修改后,是由吆喝开篇,先声夺人,吸人眼球。然后心里装着欣喜去回忆开始的兴奋、纠结、再到后来的鼓足勇气,变得自信,这时和开篇联系起来,再写最后的收获和启示,深化文章主旨。
还有一篇写是的一个孩子敏锐地抓住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小黄车,写生活中有些人使用小黄车后乱扔乱放,导致小车受损。有些人把小黄车据为己有,不放回公共场所,直接骑到自家楼下。还有的甚至把锁下掉,把车身改装,然后把车骑回了家。这些现象让小作者觉着可恶,于是他就和爸爸一起,把小区里散落各处的小黄车放回到原本放车的小广场。又拿来工具,把车身受损的地方和车锁被破坏的地方尽量修复,让小黄车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们的行为得到了邻里和路人的一致称赞。
修改后的文章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同时用一个悬念起笔,“小黄车终于又站好了队,以整齐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车身闪着光彩。”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然后再对比去写小黄车之前的狼狈模样,插叙略写一些不懂得尊重公共设施任意破坏小车的人,详写那位把小黄车改装车身骑回家的人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最后写自己和爸爸一起找车,修车,放车,写自己的公德之举,呼应开头,升华主旨,就很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同时文章还用了心理线索来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
此外还有几篇或写体育考前训练的,或写远足大蜀山的感受的,以及军训等各种事情带来的快乐,均能够注意到文章的结构和衔接过渡了,不再是散沙一盘。
所以,给文章一个结构,会得到一份精彩。
刘莉,安徽合肥市阳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