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读后感写作课的实践例谈
2017-07-26李亚洲
要想让学生获得较好的作文素养,语文作文教学必须要有一个载体和抓手。经过教学实践尝试,笔者以为,让学生写作课文读后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以雨果的《炮兽》为例,谈谈课文读后感写作课的实践与思考。
雨果的《炮兽》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场景”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读后感写作课笔者用了三课时,按照“导读—导感—导写—导评”四环节的模式进行。
第一课时,侧重于导读、导感两个环节。所谓“导读”,即指定阅读篇目,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文本。这个环节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炮兽》是雨果小说《九三年》的节选,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由于课文文本较长,在上课之前,我安排了预习,补充了《九三年》的故事梗概,布置了预习任务,即让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三个场景内容,从场景的描述中初步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由于预习较为充分,上课时,学生基本上能够把三个场景的内容概括出来,并对炮队队长和(老头儿)将军的印象深刻。初步感知文本后,笔者趁热打铁,又提出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本和雨果的对照法。
导读环节之后就是导感,这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结果,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所谓“导感”,即启发阅读思维,寻找写作感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生发写作“感点”,角度越多越好。这里的“感点”,就是课文中令读者有触动的人、事、景、物、情、理的某一点,它可以是从文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受文中某一点启发而生的质疑与追问,还可以是因读文本而引起的感触和评论等。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就《炮兽》的感点展开讨论,提炼总结了以下几点:
1.面对灾难,勇敢挑战。课文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着命运所面临的威胁和凶多吉少、不可预测的未来。面对这样的灾难,退缩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像炮队队长和年老的乘客一样勇敢挑战,才能战胜困难。
2.人的力量是伟大的。大炮撞坏了船身,撞死了船员,这里人是怯懦的、渺小的、无能的,而大炮是凶猛的、庞大的、威力无穷的。尽管如此,然而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人。“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雷电。”
3.细节决定成败。炮队队长的疏忽,没有处理好细节,导致了炮兽的肆虐,让舰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所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4.善假于物,方能成功。
5.赏功罚罪要分明。
第二课时,侧重于导写环节。“导写”即点拨写作技巧,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感点,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这节课,笔者引导学生按照“引—议—联—结”的步骤来构思自己的习作。
引,即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部分以简练的叙述为主,可以扼要概括出引发感想的“读”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引用触动感想的原文句子。
议,即分析材料,亮明感点。这部分以扼要的叙述为主,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作一番挖掘,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即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这部分重在联系实际,既可横向地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也可纵向地由古及今联系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但一定要注意紧扣感点,切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感想不能深入,让文章流于肤浅;泛泛而谈,犹如隔靴搔痒,使议论缺乏针对性。
结,即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一般情况下,最好能回归文本,从而首尾呼应。
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后,然后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开始动笔完成一篇读后感文章。完成之后,教师可集中收起来批阅后再反馈,也可由学生交叉批改,教师归纳优缺点然后反馈。
第三课时,侧重于导评环节。“导评”即指导评点之法,借鉴他山之石,让学生在师评、生评中反思写作得失,提升写作能力。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评讲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更清楚了读后感的写法,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读后感的写作虽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抓手,有着诸多好处,但毕竟其写作训练的形式相对单一了些,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写作文体的训练问题。因此,如何拓展课文读后感写作课的内容,讓课文读后感的写作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作文训练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李亚洲,湖北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