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存在方式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7-07-26张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学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摘要: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日益成熟,很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反思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与人学之间联系的现象,同时开始把人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包括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人的存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人学 存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人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人的思想行为和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发展和完善人的存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探究人的存在方式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

(一)类存在

人是类存在物,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个人是以类的方式存在,因此个人是类存在物;第二是指人类不同于物类,也不同于人类中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它是类存在物。类存在物就是人通过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而历史地形成的特殊的类,这个特殊的类只能是人这个类,即人类。因此只有人类才是类存在物。类存在物是人类全体,是人的无限存在,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人的联合与积累,主要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存在形态。

(二)社会存在

人是社会存在物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以社会群体的方式生存的,离开社会群体,个人就不成其为人等。第二是指人的群体不同于动物群体,人的群体是社会存在物,动物群体只是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的群体便是社会群体,社会存在物就是指社会群体。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形态即人和人通过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统一体,人类社会总是要通过这种社会统一体来实现、落实和体现。

(三)个体存在

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具有肉体和灵魂、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方面。个体的人作为物质存在就是人的血肉之躯,即肉体组织。肉体组织或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是个体人成为自然存在物的直观证明,它表明个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服从自然界的进化规律,具有生老病死的特性。个体的人作为精神存在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世界的总和:即由人的情感、兴趣、意志、智力、技能、思想、境界、人格等所构成的内心世界。个体的人如果除去主观世界,便成为行尸走肉,成为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的物质存在。

二.人的存在方式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一)类存在:人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活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在人的价值实践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时出现矛盾和对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个体的塑造不断调整整个个人和社会的矛盾,指导个体在冲突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实践结果进行审视和评价,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启迪个体智慧,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潜能,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激励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超越其他生命的关键就在于人对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世界的不懈追求,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人特有的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互配合、相互渗透,通过传播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文化理念,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推动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完善[1]。

(二)社会存在:社会交往实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社会交往实践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主体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生成的社会活动,人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双向乃至多向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以往单极式的灌输模式而建立主体间的对话沟通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启迪人的交往智慧,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人们走出“单极自我”,顺应交往全球化的内在需要,激励主体开展良性的竞争与合作,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进一步透视自我和完善自我,在互动中进一步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同时还可以教育人们尊重个体发展差异,帮助人们在交往实践中创造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避免凭借强力和对抗来控制其他个体的做法,逐步形成共存共享的交往机制,在良好的交往氛围中推进个体的共同成长。

(三)个体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首先通过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健康的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来培养人对各类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激励人把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逐步内化为生命主体思想道德认同,转化为生动的道德践履,在推进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同时促进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然后通过树立人正确的政治理想,培育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优化和调整自我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促进良好性格、优雅气质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人的存在方式视野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

1.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开发人的主体能力

主体意识是人积极地发挥主体性的前提基础和内在条件,主要指的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个人的主体能力、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某种自觉和认识。培養个人的主体意识首先就要使他们自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同时为了整个社会的健康迅速发展,对个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能只是注重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忽视他人主体性的发挥。

主体能力是人成为主体的基础,是人作为主体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要对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他们的主体能力,就要注重提高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能够在缤纷复杂的社会中远离消极负能量的影响,多接受积极正面的熏陶,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能够使个体的发展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要,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和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就是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然后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他所说的不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稿归宿,即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提高自我修养,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可以在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把其与接收教育联系起来,要引导受教育者在清楚明白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引导他们主动去学习理论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仅增强了个体自我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全体成员的主体性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引领个体社会化

1.激励个体社会化意识和潜能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之所以必须,是因为靠着社会中的劳动分工,每一个体都使自己从属于群体,这样整个物种才得以继续存在”[2]。因此,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中,人才能维持自身的存续和发展,真正成为“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社会力量传递社会规范、宣扬社会道德,深入透析社会本质、增强人们的社会认识,提高人们参与社会交往的自觉性,引导人在社会交往互动中寻找个体的生命意义。激励人社会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人对社会的情感和信念,不断提升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效率,促进人对社会的认同,增强个体社会化的质量,为群体和类的塑造奠定基础。

2.引导个体社会化的方向和途径

对正确的社会化方向和途径的引领。通过引领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方向、道德意识提升个体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帮助个体理解和把握社会规则,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规范生命社会化的活动目标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政治生命和道德生命的日臻完善。

对错误社会化方向和途径的纠正和管控。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某些方向偏差、道德失范和行为越界,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思想引领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以在必要时与制度法律的强制功能相配合,在法制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对人们“软引导”和“硬控制”的双重功效,使个体走上正确轨道。

3.完善个体社会化定位

从个体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帮助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增强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自我发展的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从社会层面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人们形成适合自我和社会发展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同社会互动中呈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与社会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权利、义务的总和。人在生命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角色流变,每一次角色变化都意味着新一轮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教育人们形成正确的角色价值观,在面对角色冲突时互相尊重、相互借鉴、彼此宽容,帮助个体提升生命素质和品德修养,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自我协调,提高驾驭不同角色的能力,在认知社会角色中不断完善自身。

(三)满足人合理的物质需要,发展和完善个体存在

1.尊重和理解个体生存的物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建构活动,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人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过去我们曾过分强调人的精神性而忽视人的物质性,仿佛只要沾上物质,思想就变得不再纯粹。因为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内驱力,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唯物主义的,要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点,需要正确认识生命个体的自然需要,切实满足生命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物质利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同发展。

2.引导人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

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是人身上的自然性的鲜明表达,然而人的天性中有不少动物性的成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道德引领加以规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规范人的利己本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同时至少不损害他人的权利,不至于达到“人对人是狼”的彼此伤害境地;应该推动人的天性不断符合人类道德发展的需要,引导人们放弃不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培育满足合理物质利益的健康方式,推动人的自然生命有序运行。

3.化解物质利益冲突

人的自然生命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在社会生命的实现和精神生命的引领中才能真正完善。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生命个体物质利益间存在冲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人们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帮助个体审视自身物质利益及其合理性,谋求个体间的沟通协调,平衡個体间的利益分配,对物质利益满足相对薄弱的一方进行必要的补偿,使每个个体都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正确轨迹。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2][奥]艾·阿德勒,陈刚、陈旭译.理解人性[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J2017S08.

(作者介绍:张伟,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人学思想政治教育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卡尔·拉纳的先验人学及其调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