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有标准才能飞得更好
2017-07-26杨梦帆
杨梦帆
2月,农飞客在河南省内黄县为13万亩麦田喷施除草剂;3月20日开始,极飞农用植保无人机在河南省临颍县开展10万亩小麦田统防统治作业;4月28日至5月10日,河南全丰标普在安阳组织小麦田统防统治作业100万亩……我国植保无人机行业继2016年实现由宣传表演阶段转入实际作业阶段后,今年发展势头更是迅猛,呈爆发式状态。
但是,与农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比,当前我国植保无人机生产标准和作业标准的制定、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困扰着行业发展,这些难题要如何破解?近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二届航空植保应用技术发展交流會上,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议。
质量和稳定性提高 保有量逐年攀升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急速增加,作业效率高、节水节药环保型农业航空植保机械获得了市场越来越多的青睐。专家介绍,2016年全国专业化防治组织达8.8万个,与一家一户采用背负式小型喷雾器的传统打药方式相比,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对高效优质的施药机械迫切需要,农业航空植保将成为我国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其中“大热”的植保无人机发展又如何呢?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副处长郭永旺认为,近年来,我国植保无人机经过3~5次改型,作业稳定性都有了大幅的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无人机生产企业超过400家,产品类别多样,载药量涵盖了从5升到100升的各种不同类型,价格既有两三万元的,也有几百万元的。
据悉,2016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超过2000万亩,保有量已经超过5000架,作业成本每亩地在6~15元。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300架的省份有10个,其中湖北达1000架以上。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副调研员方国斌说:“在湖北,植保无人机防治面积大幅增加。仅今年春季小麦油菜防治面积已超过去年全年飞防面积。预计今年湖北使用无人机飞防的面积可达10%,而且由于它在施药、施肥、授粉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国家植保机械检测中心主任陈小兵介绍:“2016年,我国小型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呈稳定态势,未出现大规模的盲目扩张,产品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产品使用方便性、安全性、可靠性都有所增强。部分产品能实现定高定速飞行、航线规划、断点续喷、变量喷洒、药量检测、失控返飞、电子围栏、低电压保护、断桨保护等功能。”
“植保无人机经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魏启文认为,目前,国内无人机企业生产的产品性能整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农业生产、研发单位目前在飞防专用药剂研发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植保无人机除了在粮食等传统作物领域进行施药,在果园、茶园等经济作物上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技术滞后标准缺失 影响行业发展
近几年,植保无人机在病虫害防治上功不可没,已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植保无人机产业虽然飞速发展,产品类型之多让人应接不暇,同时,植保无人机在稳定性、部分功能上也有了不小改善,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关键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作业效果。“在日本,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超过1米,通过低空低速飞行,能有效替代地面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而在我国,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有的甚至超过5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效果。”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中心主任何雄奎认为,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面临五大挑战:一是载重轻,单次作业周期短,不完全适合高效航空喷雾作业;二是无人机喷洒农药存在重喷与漏喷现象,尾翼产生的气流影响下压气流,易造成农药雾滴飘失等;三是核心技术发展滞后,如发动机、飞控系统、雾化系统的研发技术等;四是缺乏专用的喷雾制剂;五是植保无人机缺乏相关标准。
不仅“硬件”不过关的情况存在,而且诸多配套标准也有所缺失。“目前我国植保无人机机型多样,在测试中发现,产品仍存在一些问题。”陈小兵指出,我国植保无人机产品无标牌、无标识、无机壳,制造粗糙现象严重;飞行技术参数、喷塞技术参数标注随意性大,跟实际使用时差距大;飞行姿态不稳、作业精准度不够,满载时飞行易出现炸机、失控等现象;喷洒装置配置不合理,会出现喷头掉落、泵吸不上药、喷雾断断续续,飞行过程中药液泄漏,重喷、漏喷现象严重等问题。“更严重的是,植保无人机无配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时,缺少产品生产制造标准(技术要求、检测方法)、作业规范、作业质量标准和人员资质管理规范,造成企业无标生产,无序使用;飞手不专业,对植保机械要求不清楚,对施药作业要求不了解,作业质量不稳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陈小兵说。
郭永旺认为,从2014年开始,由于国内越来越多的无人机企业开始转型生产植保无人机,导致国内植保无人机产业混乱。
植保无人机在湖北的应用现状也是其发展的一个缩影。方国斌表示,目前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不足,专用飞防药剂不能全覆盖,价格偏高,补贴少,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保无人机的购买和使用数量。
制定标准和规范 飞防才能更“靠谱”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植保无人机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除了自身的“硬件”要硬,面对目前植保无人机行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须制定标准规范。
标准由谁制定?又要制定些什么内容?何雄奎建议,“要大力加强植保无人机标准的制定,需要农业部门与民航管理部门、空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制定的内容包括材料与部件、制造、管理、使用等各环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澳大利亚,任何一架飞行器都必须通过定型产品飞行测试程序,符合个性检测标准,取得相关证明;飞行机手获取无人机操作执照必须完成5小时的无人机标准操作……“有些国外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所以我国一定要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航空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包括产品制造、产品检测、操作人员岗位培训和资质认证、作业质量及风险评估。”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强调。
方国斌也认为,植保无人机还要继续完善。包括制定统一行业标准与作业标准,降低操作难度、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续航时间等。此外,还应该加大扶持农用植保无人机的力度,积极争取发挥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降低购机成本,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购机积极性。“加强植保无人机飞手的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培养植保无人机技术人才,完善植保无人机配套服务,提高无人机的使用效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