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2017-07-26管乐陈雪芹
管乐 陈雪芹
摘 要:坐落于锡剧发源地的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自2002年起创办“锡剧特色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地方戏曲融入小学教育的现实路径,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本文以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阐述该校锡剧特色教育的开展情况,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锡剧 特色教育 调研 实践
作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的锡剧被誉为“太湖一枝梅”,于2008年6月7日成功申报获批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随着京剧进课堂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与开展,地方戏曲进课堂逐渐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樂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坐落于锡剧的诞生地——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世纪之交,随着戏曲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锡剧面临着舞台人才流失、民间剧团解散、观众群体日益老化等诸多现实问题。严峻的现实激发了羊小师生拯救、传承家乡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2年起,学校欣然踏上传承锡剧艺术,弘扬锡剧文化的征程,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我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对实践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回顾教育中的得与失,在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系统地了解锡剧教育在羊小传承的实际情况,笔者随机抽样对该校的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620份,实际回收603份。其中学生问卷共发放280份,实际回收278份,问卷主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考量他们对锡剧教育的兴趣,对锡剧音乐本体的认识及锡剧特色教育给予他们的收获。家长问卷共发放280份,实际回收265份,调研侧重了解他们对孩子学习锡剧的认可度与支持度。教师问卷共发放60份,实际回收60份,主要聚焦从事锡剧教育的相关教师,调研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及建议。
一、传承效果
关于传承效果,可以从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校锡剧特色教育的认同度予以分析了解。从调研情况来看,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对该校的锡剧特色教育普遍持肯定态度。根据数据统计,相关教师的认同度最高,达92%;尽管教育过程中遭遇困难,70%的教师还是认为锡剧教育前景乐观,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家长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有少数家长担心孩子学习锡剧占用文化课的时间,80%的家长依然认为此项活动意义重大。学生对锡剧特色教育的认同度达82%,他们纷纷在调研中表示:锡剧教育的系列活动一方面让他们了解了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能力。“锡剧小明星”王晓龙同学原本是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随着锡剧表演技能的提升,他变得开朗自信,朋友也多了起来。肖陆霆昱同学在参加市公安局制作的安全警示片《萌娃警事》之后,认识到锡剧的魅力不仅仅代表古老的传承,她原来可以和日常生活紧紧相连。在调研中,很多学生都谈到 “红领巾锡剧艺术节”上参加“锡剧大合唱”的情形。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将古典诗词与锡剧唱腔巧妙结合,创编了悦耳动听的新戏歌——老黄调《晨读》、大陆调《林中吟》、玲玲调《锄禾》、《枫桥夜泊》,还有南方调《元日》和黄调《夏令营之歌》的巧妙融合让孩子们脑洞大开,在了解锡剧基本曲调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相关教师的调研,我们看到学校通过十余年的努力,于跌打滚爬中探索了一条“全面普及,重点突破”的传承锡剧文化的实践路径——即遵循“兴趣入手”的原则,先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为学生创设学习锡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在普及锡剧的过程中,通过校园招募,挖掘那些热爱锡剧并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组建成兴趣小组,主攻锡剧表演。同时,学校通过“红领巾锡剧研究院”、“红领巾锡剧艺术节”的系列活动引领学生了解锡剧、学习锡剧、研究锡剧,并成立 “绿羊少年宫”社团活动,让更多喜爱锡剧的孩子加入到学唱锡剧的队伍中来。这样,就形成了普及、提高、选拔三管齐下的锡剧特色教育模式。2012年以来,学校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中屡获佳绩,成为我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该校“红领巾锡剧研究院”被评为“全国优秀小学生国学社团”。
综上所述,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锡剧特色教育的传承效果可以体现为五个方面:1.通过锡剧特色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家乡历史,传承了家乡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2.在唱演活动中展现了锡剧的魅力,为家乡培养了锡剧新苗。3.在系列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4.锡剧特色教育提高了全校师生文化担当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师生间的内在凝聚力。5.通过锡剧特色教育,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为我国“戏曲文化进校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现存问题
1.师资匮乏,教师队伍不扎实
本次调研中,有57%的教师认为“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该校锡剧特色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该校锡剧师资分为校内、校外两类。校内的锡剧教学主要由平小英、胡礼文两位老师负责,她们承担了一周20个班级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同时负责“绿羊少年宫”社团活动的锡剧教唱。由于孩子们完全没有戏曲基础,锡剧教唱纯粹依靠口传心授,工作量十分艰巨,再加上教师自身不是科班出生,也没有机会进修学习,实际的锡剧教学任务就显得相当严峻。校外教师主要聘请苏州市锡剧院倪剑虹、原无锡市锡剧院童赛珍老师担任,他们每周二、四来学校指导锡剧舞台表演。两位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但童赛珍老师已经70多岁,而倪剑虹老师作为一名专业锡剧演员,平日里忙于各种演出,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师资匮乏是羊小锡剧特色教育目前最大的困境,本校两位锡剧教师即将退休,招募新教师迫在眉睫。
2.资金紧缺,经费来源不稳定
教师问卷调研中,有40%的教师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锡剧特色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针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调研,77%的教师认为配套资金紧缺,同时有20%的教师不清楚该校锡剧教育资金的情况。在采访羊尖实验小学分管锡剧教育的席校长过程中,她多次与我们谈到羊小资金紧缺的问题。她说:“我们学校锡剧办学最早,但经费一直是头疼的问题,资金主要来源于羊尖镇政府,但现实情况中的资金使用远远不够支出。没有资金就无法让锡剧老师出去进修,也没法引进新的锡剧师资,更无法扩大对外宣传。如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一切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3.方言教学存在困难,传统吸引力尚显不足
作为用吴语演唱的地方戏曲,方言在锡剧的表演中对凸显地域风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锡剧学唱的过程中,对方言的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锡剧学习的兴趣。从问卷调研情况来看,学生中会讲无锡方言的仅为43%;听得懂无锡方言的占54%;另有25%的学生完全不会讲无锡方言;还有9%的学生听不懂无锡方言。对锡剧学习兴趣的调研数据显示:仅有24%的学生选择“感兴趣”,选择“不感兴趣”的达22%,另有54%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家长的调研数据显示“感兴趣”的为31%,持中立态度的为44%;教师自身对锡剧感兴趣的高达52%,另有31%的教师持中立态度。调研同时发现,羊尖实验小学编写使用的锡剧校本教材《太湖一枝梅》尚不完善,教材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情感认同;另外,校本教材收录的锡剧唱段难度较高,有些并不适合学生学唱。
4.家校合力尚未形成,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对于学校开展锡剧特色教育的意义,80%的家长觉得 “有意义,有利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但真正支持孩子学习锡剧的只有48%,另有45%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45%的中立态度背后隐藏着诸多矛盾因素。例如有些家长认为学生还是应该以文化课为重,所以只要发现学生成绩稍有下滑,他们就会让孩子停止锡剧的学习。因此,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力尚未形成,家校之间的沟有待进一步加强。对锡剧学唱效果的调研显示:只有29%的学生通过锡剧学习能够演唱锡剧片断。调研结果反映了学校锡剧教学的现状,锡剧唱段的演唱把握确实存在较大难度,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锡剧方言难以把握、校本教材编写不实际、锡剧教学单一枯燥等都会成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重要原因。
三、可行性建议
1.争取社会资源,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锡剧文化进校园成效高低的必要保障。作为无锡市和国家级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当地政府应发挥其能动性,积极为羊尖实验小学等类似学校提供经济扶持,并将扶持资金纳入地方政府的固定支出。为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可将资金再分为校本教材编写专项资金、演出活动策划资金、服装道具购置资金、锡剧教师培训资金、锡剧教育工作奖励资金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学校进行资金审核,确保资金物尽其用。同时,学校应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多渠道扩充资金来源,确保锡剧特色教育能够持久发展。
2. 增加技能培训,扩充师资队伍
锡剧师资薄弱的问题,可采用两个方法解决。一是对内加强本校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锡剧教学技能;二是对外引进专业师资,真正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有效结合。羊尖实验小学两位锡剧教师本身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如果有机会出去培训,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学校应努力争取政府的特批,鼓励那些从锡剧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投身到锡剧教育的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应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课程中设置相关课程的培训,为锡剧教育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专业师资。
3.完善校本課程,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学校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在锡剧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建议羊尖实验小学组建一支包含一线教师、研究专家、锡剧演员在内的创编团队,编写一本更系统完善,更生动活泼、更易于实践操作的校本教材。实践教学中应摒弃枯燥的说教,突出锡剧本体的艺术特点,尤其应将着重培养的锡剧小演员与一般兴趣爱好者相区分,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培养“爱好者”、“合格听众”更为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锡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甚至可将编创的适合学生演唱的锡剧小调纳入校本教材,并通过创编、排练有意义的锡剧小品加强学生参与锡剧活动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走近锡剧,热爱锡剧,传承锡剧。
4.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共同成长
家长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羊尖实验小学的锡剧特色教育中,文化课与锡剧学习时间的冲突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做好联系和沟通,倾听家长真实的声音。平时可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红领巾锡剧艺术节”的大型活动,观摩贴近学生生活的锡剧小品,共同关注学生参加锡剧活动以来的成长和改变。为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也可为锡剧表演有特长的同学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通过家校的共同关注,形成家校合力,达到锡剧与基础文化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5.加强校际合作,传承锡剧文化
作为羊尖镇的文化名片,锡剧特色教育在羊尖实验小学已蔚然成风,然而由于学校地域偏远,对外宣传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政府应充分重视锡剧这一文化名片的价值,积极支持锡剧文化进校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强“太湖一枝梅”的辐射影响力。除参赛表演之外,还应努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目前,无锡一城三市共有12所中小学在培育锡剧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学校首先应冲破竞争壁垒的狭隘认识,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其次,作为无锡地区的地方戏,锡剧应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姿态定期走入无锡高校,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感受锡剧的艺术魅力,鼓励感兴趣的学生研习锡剧,投身到锡剧保护传承的队伍中去。小学与高校的互动,一方面有利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青年观众,促进锡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纵观羊尖实验小学十五年的锡剧特色教育,全校师生胸怀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成功探索了地方戏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现实路径。展望未来,衷心希望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能进一步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努力克服资金、师资短缺等实际困难,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建平.浅谈锡剧传承[J].江南论坛,2007(10):46-47.
[3]高青.对保护与振兴锡剧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6(7):36-37.
[4]钱浩良.锡剧艺术调查研究与发展对策[J].江南论坛,2006(07):55-57.
[5]席丽新.儿童价值与教育守望-锡剧校本课程的生长意义[J].创新时代.2016(01):60-61.
[6]蔡丰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14(4):64-70.
[7]王世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自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37-40.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