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平面设计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7-07-26朱秋婷
朱秋婷
摘 要: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非发展中国家,必然有着他自己独特之处。在平面设计方面,日本一直是作为一个发展前沿存在的,引领自己独特的潮流与设计师们,无论是人性化、实用度,或是文化色彩,在日本的设计中都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优雅、简约、疏密、留白都能在他们的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使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彰显民族特色,让人想去阅读,想去了解的冲动。这也是我觉得日本设计最成功的一个地方。日本的平面设计对于如今发展的中国设计师,无论是设计思路还是设计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日本 平面设计 简约 民族
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大大冲击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化的元素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文化。日本在时间的长河里,与多元的文化交织中,不仅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还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着独有的设计风格特色,成为东南亚地区设计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国。
一、中日平面设计史发展
(一)日本平面设计发展历史与现状
其实日本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接触到设计平面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日本的设计中看到很多国家的设计缩影,在现当代的设计思潮中作为亚洲地区却吸引了世界各国设计师的关注,他们的设计理念可以跨越地方审美的差异,凭借不算悠久的历史背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到现在的地位,与其历史原因是分不开的。
1.日本设计发展史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的发展史并不算十分悠久,由19世纪工业革命而带来的西方文化,日本的文化比其他国家将近少了一个世纪。正因为历史的特殊性,使得日本的成为一个十分会学习的国家,也正是这种就“借鉴”形成了日本独有的设计风格与特色。
(1)日本设计发展期
日本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前并没有特别显著的设计成果,它真正进入发展期是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以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它主要体现在学习欧美技术与思想理念,大量接受外来文化。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也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正因为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在设计方面打开了新的局势思潮,也是促使日本平面设计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2)日本设计上升期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发展是迅速的,从一开始默默无名的设计小国,到八十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尤其在历史落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情况下,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与思想,取其精华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并在各个领域形成带动性作用,成为唯一一个非欧洲设计大国。
但是使得日本成为世界备受关注的设计国家,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知名的设计师,还要依靠于当时“日宣美”的成立。“日宣美”作为日本战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设计团体全称为“日本宣传美术会”。它的成立,使得日本公开面向社会广泛召集优秀作品,使得众多优秀人才得以被挖掘,并培养了战后新一代的设计师们,让日本在战后的平面设计方面得以迅速上升发展,开创了平面设计的黄金时代。
(二)中国平面设计现状
中国平面设计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学习到应用的阶段,尤其在商业市场方面的进步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我们喜悦于中国平面设计所取得的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向日本学习“好学”的学习习惯,中国设计师与设计界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但我们约束于设计大国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混杂太多的风格而忽略了自己本土文化。也就是所谓的丢失了自我。优秀作品的意义,在中国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个奖项的获得,过于功利化,而忽略了设计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而形成的。
二、日本平面设计特点
日本是一个具有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特别设计体制的国家,我们在日本的街头经常随处可见穿戴和服的人们,对于本地人而言早已成为日常,并没有什么怪异的,这就使得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得以一直保持与发扬。而这种特殊的体制也鲜少能在其他国家实行。
(一)日本平面设计简约化
无论是三宅一生,还是无印良品的成立,都使得日本设计走进人们的视线中去,而其特有的简约风格,更是使得日本设计确定了其在世界上的位置。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说:“设计中不能有多余。”而这种设计观念似乎也一直深入在日本的设计作品中。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消费者们更倾向于商品品质好,同时价格从优,戒奢从简,呼吁一种返朴归真的“空寂”哲学美学。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无品牌”概念在日本诞生了。设计师们更加注重设计带给人们的便捷力度,而不是花纹图案过于浓重的装饰感。简约化的设计使得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设计品的功能上,体现出“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日本设计更加给人一种“安静”、“简朴”的韵味在其中。这其实也是设计一个本源思想。去过日本的我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在日本的日常生活里,他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体现着一种设计感与简约化在其中,也许只是一个糕点的摆放、一束花的扦插都体现着一个美感,不是可以为了吸引消费而去故意设计什么,而是真正的融入在他们的生活中。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是设计师,由于地域偏小的问题,每个人拥有的空间都是有限的,那個在有限的空间里最优化的体现出想展现出来的东西,那个繁冗复杂的装饰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得更加拥挤而加剧原本压力很大的人们更加沉闷的心理。
在艺术的长河中我们发现,人们都是渐渐从复杂走向简单,从强烈的装饰感走向朴素,从洛可可走向抽象,这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注重一种返朴归真的艺术特点,而在日本民族文化美学中,这也正是它想阐述的。所以在日式简约设计中我们可以大量看到棉麻、纸张、木制材料等接近大自然的设计材料,使得产品更具自然的气息。而在平面视觉方面,大多采用现实中实物的直接选用,更加注重生活中的现实与自然感,相对于欧美科技化、技术性的视觉相比,更加贴近生活,减少艺术的距离感。在日本购买纪念品或者小装饰品时,店员都会用纸张将其包好,简单化的白纸或者简约图案的纸张都使得原产品在现有的价值艺术美感上多了几分“安静”。所以简约、留白的设计艺术不仅体现出日本思想中与自然相融合的自然美学,也渐渐成为日式设计的特点。
但是对于日本的“简约”来说,不单单只是字义上的简单,不是所有看似“简单化”的设计都是日式设计。对于日本设计的特点中的简约化,我觉得不单单只是一种思维观点上的简单,而是对于日式设计其本身是精致的。所谓的设计本身就是他们在创造设计的时候,是赋予其精致化成分在其中的,无论是造型、功能还是视觉效果,我相信最初的开始都是一个复杂精致的,再一步步完善的同时,化繁为简最终形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二)日本平面设计的民族化与现代化
纵观日本设计,由于其特殊的双轨并行制度,我们可以看出在日本的设计中既有民族化的也是国际化的,既是传统化的,也是现在化的。日本的美学传统糅合了多国的文化精髓,对于外来文化,他们是积极吸收与借鉴的。在此基础上,日本人更加注重细节、自然与简朴。他们将日本浮世绘作为一种装饰色彩运用在设计中,不仅在设计中凸显其特色,也使得本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使得更多人了解。
日本设计师水野学在采访中曾这样说:日本人是不畏惧变化,换句话说,日本人一边爱着变化,一遍孕育着文化。在这个背景下,细腻的日本设计诞生了。我们在欣赏一些日本平面设计的时候可以发现,日本的设计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总是大胆进行运用于改造设计,他们追求一种文化的变化,曾经的日本文化我们可以说,是静谧、儒雅、装饰性强的,但是现在的日本简约的日本设计我们又可以用文化的、传统的、简约的去形容,这就是水野学所谓的,日本设计师在对于文化处于一种大胆尝试创新的过程,不断的变化中形成新的日式风格。而这种也是日本设计一直在国际上保持一定影响力的原因之一。无论是怎样的大胆变化,都无法抹去作品中浓郁的东方色彩,同时这也是日本设计最成功的一个地方。
具有民族化的设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这是一种由内涵价值的设计。很多设计是为了设计而去设计,单纯的便利化或者装饰化空洞的让人们一眼望去就不再理会。设计师对于作品,赋予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设计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基于日本本土文化与传统美学,提取本土化的文字和图案与民族元素加以变形运用,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让大众接受。日本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度,尤其像京都这类城市,迈下新干线后随处可见穿戴和服的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而这种文化气息是渗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处处都弥漫着和风气息。在日式的糕点饮品店,我们都能发现独特的日式包装。在他们的包装图案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日式国画以及浮世绘风格的纹案,以及配上清新淡雅的色彩与大胆的白色相对应,使得日本的包装在现在人看来充满浓浓的和风气息,却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而到日本就不得不提到它最具魅力的和服艺术。在和服方面,他们依旧保留了原始的服装特点,在衣型上没有太大的改动,而在花纹图案上,他们将民族绘画文化风格与传统服饰相结合,体现出和服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同时,在现代工艺的前提下,添加了更多现代化的元素,然而我所谓的现代化工艺不是指纯粹的现代化气息,而是将现代工艺融入到传统文化元素中,使得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们沉醉于现代工艺的精良同时,也深深沉迷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中。而这,才是日式设计中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及其作品赏析
(一)福田繁雄
福田繁雄作为日本乃至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被称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的。新奇的设计思维与观察世界的角度,使得他的作品看似荒诞荒谬却实则又饱含秩序感与联系性。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并没有很多的装饰性纹样,单凭其独特的思维形式进行创作。我们从图一可以看到,通过同构图形的方式将男士领结变形成男人和女人的腿,黑白禁欲的搭配,使得设计整体简介明了。图二以两只手和一个圆形组成的共生图形,婉转的线条与日本旗帜相辉映的圆形,使得民族味十足。可以看出,无论是异质同构还是矛盾关系,在他大胆创想的同时也透着浓浓的民族韵味。
(二)原研哉
原研哉是日本近现代国际级的平面设计大师,对于他所设计的作品,最让我们熟悉不过的就是MUJI品牌的创立。他所设计的范围之广,对于设计,他认为不仅仅在乎于销量上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的利用信息,使得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他所创设的产品。在他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用“干净利落”来形容。简约的设计风格,引领了新的设计思潮,使得我们不禁去开始去反思,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锦上添花的过度修饰。
因此,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不仅仅是在于短期的消费利益,而是使得设计品在社会中具有长远的作用与意义。而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日本平面设计对中国的影响
在讲到日本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总是能想到:实用、精致、简约、民族等词语,可以说在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迅速的今天,日本平面设计依旧是我们要去学习的榜样,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方式,也是他们对于设计的一种态度与思维理念的学习。在日本设计师看来,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工作,而更接近于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用自己的思维与独特视角去表现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态度。我们总是说日本设计的细节细微到令人发指,也正是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细致,才使得日本设计在国际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我们常常去思考:为什么别人的设计总是那么的新颖与独特?而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的前提,我们应该先明白什么是设计。
设计是什么?对于日本设计师来说,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态度。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早已超越人们的思维速度,很多情况下都是思维跟不上科技,而这种现状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而设计的本身来源于自己对于生活的一种理解,不是说你要创造出多么奇特、新颖的东西,而是说通过再次改造的方式,使得人们惊叹于你的思考。
而什么是具有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正是因为现代科技大大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才会使得现代人越来越渴望一种文化传统的回归。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人们在机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得人本身都开始变得机械化一般生活,而忘记很多原始乐趣的所在:缝纫一个物品,手工制作一本书,自己写一本行走日记……很多的“原始”乐趣都已经在科技的巨轮中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在现代化的设计中能给人们找回一种“原始感”。而真正了解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是源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热爱。为什么日本设计在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同时还能保留本土文化,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我们急于学习外国设计思想的时候,学会到设计的方式方法,却没法融合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使得设计的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却缺少了一定的归属感。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很多设计的创意是日益更新与淘汰的,无论是什么设计品牌都会在一定的热潮之后不知不觉中退出我们的视线,人们都在一时的热情之后逐渐归为平静。在以前,我们也许追求的是一种国际化的设计,但是时代在进步,当世界全球化之后,我们再继续追求国际化的设计就会在设计大潮中被淹没,而这时候,民族化就更加被需要。
我们开始虚心学习的同时也渐渐发现,中国设计师也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设计作品:更加重视设计的使用性能,更加注重我们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承,更加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发现,精益求精,用细节改变生活是我们设计思想的来源,在多元化的时代下,更要形成自己独有的设计特色,民族文化不是特意体现而形成的,而是体现设计的质朴。为什么我们觉得日本设计具有文化色彩的同时却不显得枯燥无味?那是因为我们在提取传统元素的同时,不单单只是进行提取,而是提取后通过二次改变设计,保留其原始的风味,却又符合现代化的审美特点。
现实的理論观点会制约人们的思维与想法,那么我们就要去从这样的观念中挣扎出来。对于现在人来讲,传统文化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我们的很多回忆都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失,那么我们能讲述给下一代或者外国人的只有空白,所以优秀的作品是包含我们所有丰富情感碎片而组成的,每一段过去都是一份“素材”,而设计师就是将他们组合起来的人。但是不是说只有过去的、传统的才是好的,而是说,我们再设计的过程中要包含情感,对现代生活作对比与统一,这样,不仅将这份浓浓的民族情带给下一代,也能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平面设计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可持续发展中寻求变化,与时俱进,在新的国际形势形况下更加彰显民族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郑时龄,薛密.黑川记章[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陈红.日本平面设计与文化传统的融合[J],文教资料,2006(32).
[4]冉健.日本当代设计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9).
[5]高一心.浅析日本无设计与北欧简约设计的区别与关联[J].青春岁月,2014(18).
[6]王绍强.漫步日本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