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
2017-07-26张婉祺
张婉祺
摘 要:此篇是关于本人在2015年已发表的《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和情感研究》之后的第二篇理论研究,是对该课题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中涉及了拉赫玛尼诺夫描写自然,借景抒情的4首作品。本文仍然以作品音乐内容为主,从歌词内容为切入点结合演唱技法、钢琴与人声的密切关系,探究作品的艺术特征,作曲家的内在情感,把握演唱风格的处理和情感变化。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艺术歌曲 情感体现 演唱处理
一、 歌词内容表达的思想含义
作为对19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乃至在整个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不仅表现有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憧憬、对精神力量的赞颂、也有用来表现内心的复杂世界、对世间丑恶的厌恶。他力求真实、深刻地表达使音乐表现多样。歌曲《小岛》Op.14 No.2、《丁香》Op21. No.5、No.4、《凄凉的夜》Op26. No.12、《轻轻掠过的风》Op.34,4首歌曲是作曲家借以描写自然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其间描绘了俄罗斯美好的风光,有诗情画意般的美丽的小岛、即可嗅到的丁香的芬芳、凄凄凉凉的梦幻和阴暗、汹涌的大海。
《小岛》(Op.14 No.2)——致C.A·萨金娜,歌词由K·巴尔蒙特根据雪莱诗歌改编。
歌词由三句组成,从海上视角描写了岛屿上的秀丽风光。从歌词可以知晓小岛是美丽的,它如同大海中的一粒珍宝,但它的美并不是因为岛上拥有某种罕见的奇珍异宝而迸射的娇艳,在诗人眼里小岛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它的朴素。它只有郁郁葱葱的草和再普通不过的紫罗兰和银莲花,它们一簇簇的盛开着装饰在绿色的山坡上,它就是这样一种朴实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小岛的美还在于它的环境,恬静而清新。歌词中描述到浪花在岛屿四周轻轻拍打,微风习习,即使雷雨也飞不到这里,所以在小岛上可以静静地闭上双眼入睡。歌词第二段描述中有这样一句“浓密的树木像幻影,像雕像,沉默不语”,“浓密的树木”、“像幻影”、“像雕像”、“沉默不语”这些层层递进的比喻有一丝不安的气氛掠过,好似很随意的描写却令人稍显踌蹴。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一句的安排上人声旋律继续保持同音反复、不等长的、且被八分休止间断的3个乐节,钢琴部分则是一句连贯的高低音相距十度的下行音阶以等时值运动。最后“不语”一词从原来3/4节拍改为2/4节拍,和声上以G大调的DDⅦ2—D34的不协和表以暗示。可见,作曲家也注意到了这样的变化,音乐句法结构、和声上的不同处理,以及紧接下一句织体的变化都说明了这一点。从中可以看出,歌词虽然用大量的句子竭尽地再描写小岛上的秀丽景象,但只言片语中仍透漏出一丝内心的不安或无奈的情绪。仔细斟酌,小岛真的是令人向往的吗?歌词反映的实则是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小岛好似被与世隔绝的另一片小小净土,是坟墓。至于它是现实的?还是内心的?无从而知。既然它已被隔绝就应该让它安静的睡去。寥寥几句歌词,却让人印象深刻,使人内心涟漪,也由此体现了艺术歌曲中诗词语言的艺术性和超凡的艺术魅力。
小岛从海上看去,它那浓密草编的花环,装饰着绿色(的)山坡,紫罗兰,银莲花。
树叶在它上面交织,浪花在它四周拍击,浓密的树木像幻影,像雕塑,沉默不语。
这(儿)微风习习多清新,雷雨也飞不到这里,舒心的小岛闭上双眼,静静地,渐渐入睡{1}。
作品《丁香》(Op.21 No.5)——致斯特列卡洛娃,叶·贝克托娃词。
这是一首借以丁香花来寄托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的歌曲。歌词中借以寄托的对象“丁香花”是一种长有五个花瓣的罕见物种,因为稀有,所以俄罗斯的民间流传找到五瓣丁香花的人就将会找到他/她的幸福。歌词语句简短、词语清新,整体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词的内容从美好一天的清晨朝景开始,其前半段主要描写景色并交待如何寻到了丁香,皆因“我”在清晨里深深地呼吸中,那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丁香芬芳令人陶醉、神往;后半段内容则借景抒情,表达了“我”对幸福的渴望,和对幸福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歌词是借以寻找丁香花为理由实则是为了说明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表达了主人公勇敢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在清晨,朝霞中,小草挂满露珠,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芬芳扑鼻(的)荫处,那(儿)有丛丛丁香,我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在我生活中,幸福它注定会来临,这幸福就藏在丁香花中,在翠绿(的)树枝上,在馨香(的)花丛中,我渺小(的)幸福正在绽放{2}。
作品《轻轻掠过的风》(Op.34 No.4)——致A.B.索比诺夫,K.巴尔蒙特词。
在风与夜色的交织、对比中极有表现力的向人们展现了一段内心复杂的斗争过程,暗示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光明一定会到来的思想内涵。歌词中将风的性格拟人化,通过它的两次述说反映了歌词的主题思想。风的话语里“黑夜”暗喻“邪恶”,“白昼”则代表“光明”。可是因为在布满乌云的大背景下,霞光也见不得光彩,风中战栗不安的松树,风催过掀起的巨浪令人恐惧,所以,风第一次述说的语气流露出黯然忧伤的情绪。然而,在黑夜笼罩的世界里大海远处的一丝光芒带给人无限的希望,那也是人们渴望胜利的希望,人们的信念重又点燃,正是这种希望改变了风的方向,风的态度也随即发生了变化。在风的两次陈述里虽然都是“悄声”的语气,但情绪上的转变却是非常明显的,“黑夜比白昼更强”一句是失望无助的、忧伤的,而“白昼比黑夜更强”一句则是充满希望的,内心满怀喜悦的。这种情绪上的转变对比渗透在字里行间,“风”、“霞光”、“松树”、“大海”、“黑夜”、“鲜花”这些描述景物的名詞又同时带有隐喻的意思,强调了希望带给人的力量。
轻轻掠过(的)风温存地抚摸着我,忧伤(地)悄声说:“黑夜比白昼更强。”
霞光渐渐暗淡,云彩变得乌黑。阴沉的松树在风中战栗不安,阴暗(的)海上掀起汹涌的巨浪,轻轻掠过的风瞬间又即消逝。
黑夜笼罩世界。但在大海(的)远处,炽热的目光在那儿闪烁发亮。
鲜花朵朵在空中再次开放,东方重又辉煌,又射出光芒。
风儿改变了方向,吹佛着我的双眼,笑着悄声说:“白昼比黑夜更强!”{3}
作品《凄凉的夜》(OP.26 No.12)——致M.C.和A.M.克尔金,H.布宁词。
这首诗歌短小精炼,只有两段歌词,中心思想表现忧伤,用荒芜凄凉的夜景来形容自己的梦想无法付诸实现的痛苦。“凄凉的夜就像我的梦想”,歌词开头即直入主题,首尾呼应。第一段在词语修辞方面与上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处,借用“孤独的灯光”、“荒凉辽阔的原野”暗喻現实,可是那闪烁的灯光却没有指引明确的方向,使伤感只能寄于心间;第二段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抒发了内心情怀无人倾诉的万般无奈。
凄凉(的)夜就像我(的)梦想…… 在那远方,荒凉辽阔(的)原野上,孤独(的)灯光在那(儿)闪烁发亮…… 心中满怀爱恋和忧伤。
但你如何向他人倾诉,什么(在)呼唤你,什么装满胸膛?路漫漫,偏远(的)原野无声无息,凄凉(的)夜,就像我(的)梦想{4}。
二、 创作特征与音乐语言的表现
艺术歌曲除了要有文学语言方面的修饰,还要具有用来传递其精神思想的音乐语言,二者完美的艺术性结合才能充分展现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显然是注重两者艺术性结合的典范。其在创作中不仅完全尊重了诗歌中的表现意境及语气,还赋予了其有逻辑的音乐语言,使作品在和声、曲式结构、节奏及音乐织体等方面皆表现出作曲家卓越的智慧和创作技巧。
1.《小岛》Op.14 No.2
作品《小岛》的创作特征突出表现在调式音阶的运用及钢琴与人声部分的乐句结构安排。
乐句构成以调式音阶为主,并使之成为一条独立声部的写法,主要表现在作品《小岛》钢琴声部的织体中,节奏均匀、连贯。除了第13-15小节和末尾结束的第20-23小节,钢琴低音声部先从#f1音开始连续下行两个八度至G音,并同时在G音上转换为G-g音的八度形式第二次连续下行至G1-G音结束,用两个乐句从#f1音至G1音跨越了三个八度的距离。这一写法在第7-13小节被完整重复一次,在最后一个乐句第16-20小节,省略八度重复,只保留了从#f1音至G音的下行进行。在低音线条保持下行过程中还与另一声部形成了纵向距离相差十度的模仿进行。比如乐曲开始,第2小节第二拍中音声部从d2音高位置的下行线条则与低音保持着十度音程距离的纵向模仿关系。该线条分两段,前一段从d2音至d1音结束,紧接后一段从c2音至b音结束。通过谱例1可以看到两个线条为非同步进入,且非等长的运动关系,好似相互咬合、相互牵制的一对轴承,给音乐发展带来动力。
除了上面谈及的那一对互动关系,另一个巧妙的安排是作品中反映在钢琴与人声部分的乐句结构关系。钢琴声部等时值节奏律动的音阶下行是一气呵成的,然而与之对比的人声部分则是由旋律音调婉转、短时值音符相接的两个短小分句组成。一边是音调不急不缓、平稳过渡的下行音阶,另一边则是轻轻点缀、环绕其间的歌唱。
第三句(第7-9小节)织体发生变化,音乐因为钢琴高音声部八分音符的节奏律动变得更加积极流畅,它与对低音线条的模仿关系也变成了局部性的不完整写法,而人声部分则仍然由两个小分句组成。
作品《小岛》始终保持着这种交叉互动的关系,不等长的句式安排、对比的旋律形态、以及节奏、织体等,丰富的音乐表达内容,使恬静、悠然的小岛画面跳跃在眼前。
2.《轻轻掠过的风》Op.34 No.4
作品《轻轻掠过的风》为再现四段曲式结构。
从图表来看,结构安排上呈现了一个A—B—B—A的对称布局。A段由a、b两个乐句组成,其再现段A保持了对a句主题音高的原样再现;B段由四个短小乐句组成,人声旋律中着重运用了A段中的三连音特殊节奏型,另外,B段钢琴织体形态多样,丰富了音乐内容的表现。从音乐发展来看,B段是对A段的对比展开,也是整个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展开性段落,而B段则是对B段的变化展开,也是整个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展开性段落。在B段里,人声旋律部分表现了对B段主题加花的装饰性变奏,不仅如此,钢琴声部还表现出了与A段材料上的呼应,比如钢琴部分低音声部三连音节奏的琶音写法即是A段高音声部的材料,而在第30小节之后还出现了对A段人声主题材料的呼应,为向再现段A的过渡做好准备。
和声方面多处可见由半音变化来表现内心波动的技巧。A段在描写“黑夜比白昼更强”一句,钢琴高音声部反复出现的半音进行即是为了突出内心不平静和因为恐惧而泛起的丝丝涟漪的情绪变化。
也有表现在人声旋律部分的,如第15-17小节“松树在风中战栗不安”一句,人声a1-#a1半音进行与低音F-#F-G形成呼应。还有第20小节“轻轻掠过的风瞬间又即消逝”一句的人声旋律部分等,都是用局部半音化的处理手法着重表现了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
另外,三连音节奏型从头至尾的贯穿也成为这首作品较有特点的写法之一。A段三连音节奏用从钢琴高音声部转到低音声部,因其每一个单位拍里的末尾音与次一个单位拍里的首音相连改变了节拍律动;B段三连音节奏为双音运动,和声效果丰满;变化B段三连音节奏多运动在低音声部,线条更开阔,流动性增强,在第28-29小节还出现高低音同时的三连音节奏运动;再现段A中的三连音是由高低音两个线条不同组成,节奏关系上也存在差异。三连音节奏与对比声部所表现出的不同织体形态极大地丰富了该首乐曲内心活动的描写。
3.《丁香》Op.21 No.5
作品《丁香》是一个由A、B两个乐段构成的并列二段曲式,每一个段落各包含有4个乐句。其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短小动机构成乐句的写法。
三音动机f-be-ba在人声旋律一开始即明确地表示了它对全曲发展的地位,它以重复、变型、以及在钢琴声部的音高移位等各种形式组织在乐句结构中,是全曲最重要的音高材料之一。这首乐曲在织体上将人声与钢琴视为一个整体,分为高、中、低3个声部,其中人声旋律与钢琴低音声部为复调对位写法,而钢琴的高音声部则是连接人声与钢琴的中间桥梁,等时值的连音律动平静而徐缓,犹如清风拂过的茵茵绿草。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巧妙的运用多声部织体的对比写法表现了音乐语言的魅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音画般的艺术作品。
4.《凄凉的夜》Op.26 No.12
这是一首用织体来渲染内心世界的作品,由带再现的二段曲式结构组成,段落清晰。钢琴高音声部5连音等时值均分律动的写法在织体上与《丁香》有相似之处,但其表达情绪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5连音连续,实则是一个3+2运动,由围绕d2音的辅助进行下行跳进至f1-d1音结束,音域为八度。尽管它用在广板的速度中,仍难以掩饰内心躁动和不满的情绪。它的音值密集,而且围绕在它高低音方向的旋律线条呈现了复杂化的多声部织体形态。
段落彼此间力度对比明显,乐句内速度常有起伏变化的设计。人声主题以八分附点节奏为特征并作为主题乐句的开始,钢琴对位声部则由多个线条组成,织體丰满,从最开始2个声部逐渐发展到3个声部,直至最后尾声部分已发展到4个声部来结束全曲。
三、作品的情感把握和演唱处理
通过前面两个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艺术歌曲,既体现有歌词内容上的文学艺术的美,更具有音乐的美。在材料运用、音高对比、力度转换、乐句结构、节奏律动以及人声主题与钢琴声部的织体呼应关系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细腻的设计和创造艺术的能力。他深刻的体会了歌词内容的思想含义,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用音乐表达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特殊语言的特殊魅力。在歌曲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俄罗斯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感受到了隐藏于诗作者或同时隐藏于曲作者之间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了解了这些内容,演唱者才能正确理解作品,从而恰当合理地把音乐思想传达给听众。
1.喧叙语气加强了内心的独白
喧叙语气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音反复型,可表现出内心隐藏的不安、犹豫等。如《小岛》里第2句“装饰着绿色的山坡,紫罗兰,银莲花”、第4句“浓密的树木像幻影,像雕像,沉默不语”;《轻轻掠过的风》里第2句“黑夜比白昼更强”、第3句“云彩变得乌黑”、第4句“阴沉的松树在风中战栗不安”等。喧叙语气的另一种突出表现在陈述的语音语调,可传达内心的惊讶、激动、生气,或某件很在意的事情。如《轻轻掠过的风》最后一句“白昼比黑夜更强”和作品《凄凉的夜》中间段“但你如何向他人倾诉,什么在呼唤你,什么装满胸膛?”一句。喧叙语气表达方式多样,在具体处理上要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结合歌词内容和音乐写法深入体会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心独白的心理活动。演唱时要注意控制力度、气息、注意单词的发音并把握语速和节奏,以求精准。
比如《小岛》歌词中最后一句“小岛闭上双眼,静静地,渐渐入睡”已暗示出“小岛”即是墓地,因此在处理最后“渐渐入睡”同音反复的句法上就要语气轻柔地唱出,逐渐渐弱渐慢,将听着带入一个安静甜美的世界。同样的语气也适用在第2句“装饰着绿色的山坡,紫罗兰,银莲花”的处理上。尽管这是乐曲开头表现的对美好景色的一处描写,但通过钢琴声部的一个音接着一个音、固执的下行运动渗透着一丝冰冷的寒意,因此,演唱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这并不是一段对生活美景充满热情和希望的表达方式。通过最后意思的传达才清楚这是一步一步安静的离去。钢琴始终在很弱的力度下面不改色的进行控制了整个环境,所以,演唱者在音调上也不要过于张扬的表现。
而《轻轻掠过的风》则完全不同,歌词第3句“云才变得乌黑”、“阴沉的松树在风中战栗不安”则要加强语气,钢琴声部三连音的辅助音型是内心躁动不安的渲染,其低音线条半音及全音的连续上行音阶进行更是加强了这一情绪的迭起,因此,这儿的处理上要在力度和音色两方面准确把握。
通过两个短小例子可以看到,独白的多样化运用,它是拉赫玛尼诺夫为了刻画心理常用的手段之一。
2.钢琴织体变化与情绪的转变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价值,其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声与钢琴的艺术性结合,两者既可以从根本上真正融为一体,也可以表现出二重奏的创作模式。在这一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可谓是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开拓者,也是最杰出的贡献者。前者以《丁香》为代表,后者则以《凄凉的夜》为代表。
织体是音乐中的一个复杂的音乐表现要素,织体本身往往汇聚着其它各音乐要素的表现,而织体变化不仅会牵动其它音乐参数的改变,还会带来情绪上转变。所以,注意音乐段落间织体写法的改变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音乐内容上的变化,从而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注意《小岛》第13-15小节织体的变化,钢琴声部中断了固执不变的下行音阶运动,而转换成3连音律动的辅助音型,并增加了G和声大调的色彩运用。这是一次内心的波动,歌词是“这儿微风习习多清新,雷雨也飞不到这里”。尽管人声与钢琴的语气是非常弱的(pp),但从织体、节奏的变化,还有人声主题中出现的和弦分解琶音的旋律进行都说明了这一点。演唱者在唱到这一句时也要注意情绪上的小小不同。
《凄凉的夜》也是如此。钢琴声部多对位线条的设计、节奏上的相互咬合推动带动了音乐的发展,在第12小节钢琴织体中的下行5连音固定音型突然中断,从原来复调织体写法变成柱式和弦的主调织体写法,并重音强调,2小节后通过两组琶音进行的推动,第16小节二度音程距离上行,最终在第17小节又恢复出现了乐曲一开始的织体写法。而音乐后半段又增加了第4声部,织体结构密集、音响饱满。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要注意这些材料上的变化,把持自己的节奏,除了要融入在钢琴复杂的织体音色中,还要在转换织体时有明确的语气强调。与此相类似的作品还有《轻轻掠过的风》。
《丁香》由于其人声与钢琴声部融为一体写法的特殊设计,要特殊注意同一动机材料与钢琴声部的呼应关系。乐曲织体整体没有变化,这时要通过演唱者的语气来做以区分或对比。
以上通过对4首作品的分析,让我们领略到了拉赫玛尼诺夫在艺术歌曲中丰富的情感表达,对这位19-20世纪之交的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理论家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创作技法、情感体现和演唱处理等方面增进了理解和更具体的认识。希望以此对声乐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
注释:
{1}{2}{3}{4}歌词内容由陈复君译词 喻宜萱配歌,选自喻宜萱选编 陈复君译配的《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选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72-73页。
参考文献:
[1]喻宜萱选编.陈复君译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余艺芸.俄罗斯浪漫曲发展略论[J],黄河之声,2008(15).
[4]张霞.论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Op.21的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J].黄钟,2010(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