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防护在医疗放射中的应用
2017-07-25张伟
张伟
摘 要:目的:探讨辐射安全防护在医疗放射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52例患者及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辐射安全防护管理,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结果:经过干预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在候诊室位、诊治室外走廊、外墙壁、诊室内、工作人员位、通风窗及公共场所均优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在工作人员、就诊患者、社区公众在个人监测结果方面均低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辐射安全防护在医疗放射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放射的剂量,减少了电离辐射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应推广使用。
关键词:辐射安全防护;医疗;放射;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191-02
核医学科是医院和相关机构设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在临床上治疗上它们能够为医生提供比较准确的诊断依据。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随着核医学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现阶段,部分医院对电离辐射的防止与管理方面不够成熟。本文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52例患者及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辐射安全防护,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具体进行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2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4-75岁,平均52.3±1.3岁,其中,患者15例,工作人员31例,社区公众6例。
1.2 方法
(1)放射安全干预,以电离辐射的防护三个重要原则和预防规章为依据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考核。主要可以通过如下进行:定期对电离辐射防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对具有电离辐射影像室格局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干预,撤离不合格设施;装置通风散热设备,提高影像室内空气质量;装置警示灯具,在显眼的位置贴上防护警示语;对影像人员的操作技术进行考核管理,避免不正当操作:优化辐射防护设备;对辐射剂的使用量进行合理的限制。
(2)利用实时监测技术,使用便携式X-γ剂量率仪BH1-BH3103A型对电离辐射进行防护监视测量、FJ-377遇热释放光剂测量仪器对个人同位素的使用剂量进行防护检测,同时采用LiF(Mg,Cu,P)遇热释放光剂计量器和S-95多道γ谱仪对医学影像室内的空气中的电离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影响室内进行实时大功率采样监控。借助电脑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管理处理,对接受电离辐射的群体、患者和居民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整理。所用的临床设备必须是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剂量的实验标准要求。
1.3 监测方法
采用随机布置测量点的方式對受到电离辐射的群体的工作环境的周边辐射情况进行检测,对于重要的工作部门可以实施多个测量点,每个测量点最少检测5次,取均值的方式进行检测,测量前提为正常工作时辐射情况和最大辐射情况;对个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剂量检测。
1.4 观察指标
对接受防护干预的X射线机和射线工作室和周边工作环境、操作人员、患者和公共辐射水平的剂量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控测量和为期6个月的监控测量以及未接受防护干预前的辐射剂量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结果均值比较
经过干预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在候诊室位、诊治室外走廊、外墙壁、诊室内、工作人员位、通风窗及公共场所均优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干预后在工作人员、就诊患者、社区公众在个人监测结果方面均低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核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同位素在临床医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民众接触电离辐射的几率逐渐升高,辐射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必须重视电离辐射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的问题。然而人们通常对于临床医学上所使用的放射性诊疗设备的防护意识是薄弱的,放射性的诊疗设备通常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血液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但是就目前的医疗现状来看,少有医疗机构能够严格遵守原卫生部颁发的工作要求,同时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对于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此次实验在遵守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本研究中心管辖范围内的放射性医疗进行电离防护干预,具体内容为:接受放射性诊疗的病症和禁忌症进行分辨筛查,分析接受放射诊疗的必要性;对实施放射性诊疗的工作人员和接受辐射的病患进行严格电离防护措施,避免大剂量的特殊部位接受过多的辐射,严格控制个人剂量;对前来接受放射性诊疗的患者其他正常的身体部位和特殊器官进行实施屏蔽保护措施;对于孕妇患者和婴幼儿进行放射诊疗前,应格外谨慎,并事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2];严格遵照原卫生部颁发的规章制度对放疗室环境和放疗操作进行把控,尽量降低电离辐射的剂量;定期对放射性诊疗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增强其电离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发展放射性诊疗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电离辐射的防护管理的防护措施,尽量将放射剂量降低,避免电离辐射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参考文献
[1]陈光远,刘军.基层医院影响X线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5,23(22):2868-2870.
[2]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