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前我国技工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2017-07-25邓德艾
邓德艾
摘要: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政策不公、地位不高、师资不稳等诸多困境,其主要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技工教育的制度安排。要想解决技工教育的困境,必须要有的放矢,因事施策,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技工教育 困境 制度安排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14年国家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张德江委员长组织全国人大检查组专题督查职业教育法落实情况,教育部设立了职业教育周,更是发布500所高校改制的大名单,2015年3月国家又提出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切显示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乘着职业教育的春风,技工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世技赛夺金,让政府和社会把目光再次聚焦在技工教育的发展上,人社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技工教育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技工教育发展仍存在很大差距,繁荣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真所谓“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问题症结:别总拿传统观念说事儿
虽然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加快发展技工教育,虽然专家学者努力论证技工教育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必要性与迫切性,虽然广大技校教师呕心沥血把进不了普高与大学的学子培养成才,但是老百姓依然不愿喜欢、不愿承认、不愿选择技工教育。技工教育依旧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甚至有媒体称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子女一般都不上职校。政府的重视和现实的冷漠形成巨大反差,技工教育遭遇上热下冷的尴尬。问题症结到底在哪里?
相当一部分研究认为,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影响所致,“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是老百姓不喜欢技工教育的根本原因。这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上世纪八十年代,能上技校和中专还是很大的光荣,说明人们对技工教育的情感与意愿、认可与接受,不是由所谓的传统观念所决定,只能由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因此传统观念不是技工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决定因素。从深层次分析,问题的症结源于接受技工教育的个人效益低下,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技工教育的制度安排。
1.技工待遇低。技工院校毕业生尽管就业率高,但工资待遇低,与所承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极不对称。去年,媒体曾刊登一则报道,提到李克强总理在河南考察期间曾问大工匠张东亮“你收入多少?”张凑到总理耳边说:“我一个月一万多呢!”总理笑着回忆说:“当时我还在河南当省长,一次在飞利浦公司考察,他们也有一个这样的首铸材料工人带领着一个团队,我问他收入,他们总经理介绍说,这个技术工人拿的年薪跟他一样,20万欧元。所以,你们这些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有资料显示,技校毕业生收入多数处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大大低于同层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收入。根据2015年赶集网与北大联合发布的《变一2015年新蓝领薪酬报告》显示,2015年新蓝领待遇有所提高,平均月薪为3163元,同比2014年增长了4.3%,可32.4%的新蓝领阶层的周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而他们中的幸福比例只有22.4%,比上一年还有所下降。
2.权益保障不充分。除了技术工人辛苦,普遍性工资收入不高之外,他们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人格尊严、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就业培训、劳动保护、健康安全、休假、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也与“白领”和“干部”格格不入,一旦成为技术工人,在目前的社会格局下难以做到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到本田、现代等相关企业的“加薪门”,彰显出“权益荒”的“技工荒”实质。
3.发展空间受限。一方面,目前技工教育与普教尚未衔接,导致当前技工教育成为“断头路”,满足不了学生追求更高文凭获取更高收益的愿望。另一方面,技校毕业生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导致职业不平等,比如,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不准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等,技术工人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4.体制障碍导致技工教育“被矮化”。一直以来,技工院校归属人社部门主管,职业教育归属教育部门主管,多头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交叉、争权和门户之见等弊端。由于体制原因,人为设置了技工教育障碍,导致技工教育低人一等,沦为“三流教育”。比如在投入方面,人社部门主办的技工院校不能充分享受与教育系统职业教育在设施设备更新、基本建设专项使用资金及教育费附加等方面的同等待遇。2015年教育、財政部门出台的关于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也把技师学院排除在外(浙江、云南除外),使人社部在《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技师学院列入高等学校序列,按照高职生均经费标准落实办学经费”的要求不能很好落实;在招生政策方面,职业教育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而技工院校则彻底无缘统招这块“蛋糕”,只能到处打游击招生;在毕业生待遇方面,人社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在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等要求,但由于现行人事制度不承认人社部电子注册的高技毕业生与大专同等学力也一直无法落实。
二、对策思考:完善制度安排是关键
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技工教育问题症结在其个人效益,应在政策制度层面选择以提升技工教育的个人效益为突破口,合理调整分配结构,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公民公平就业,提高技工教育的个人收益。同时破除体制障碍,实现教育公平。
1.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打破“低收入-低消費、低教育投入-低素质、低技能-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尽快进入“较高收入-较高消费、较高教育投入-素质和技能较快提高-高收入”的良性循环。既为技工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奠定制度基础。
2.提高技术工人的初始薪酬水平,使其与企业其他人员的薪酬水平大体相当。稳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全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劳动群众体面就业,有尊严地生活;探索建立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促使企业逐步形成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的弹性机制,让改革与进步的成果惠及广大技术工人;尝试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严格执行工资支付规定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形成有助于增加劳动者收入的体制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技工教育的吸引力。
3.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改善劳动条件,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注重公平,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享有基本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劳动者进行合理赋权,切实维护劳动者正当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4.改革劳动用人制度,在公务员用人制度方面,打破学历门槛条件,体现素质能力为本的择优准则。通过给予不同的职业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制度待遇,努力打破不同职业之间仍存在人为制度鸿沟,逐步消除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不平等,拓宽技术工人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5.畅通技工院校学生上升通道。加强技工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技工教育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升学机会。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建立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直通车”制度,推行高等职业院校与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历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达到互通互认,扫除技工院校学生上升通道障碍。
6.破除壁垒,整合资源。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协调统一,将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短期培训学校整个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统一制定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资格标准,统一教育投入和招生政策,建立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保障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7.进一步健全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与德国相比,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偏少且偏软,缺少对职业教育发展各方主体的强制性要求和具体规定。技工教育发展不仅是《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应有的题中之义,《劳动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将其纳入其中,赋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