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开放教育中教师的观念转变

2017-07-25陈国兴

消费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观念传统教育

陈国兴

摘要:开放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师作为这种新教育形式中的三大要素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观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只有先进的观念才能执行先进的教育行为,指导先进的教育形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四个方面论述新旧教育观念变化,并在新旧教育形式中寻求启示,希望能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尽上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开放教学 教育观念

开放教育,是人类为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发明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动态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中心,以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为辅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体的个性化认知过程。它是由学生、教师、学习媒体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

开放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与其他事物一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更不是永恒存在的。开放教育只是不同经济时代教育形式的嬗变。与传统教育相比,开放教育三个要素之一一—“教师”的地位已悄然地发生变化。他不再是主体,而是“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媒体都必须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为需要学习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

在现阶段的中国,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传统教育的“成果”。他们无论是在观念上、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不能适应开放教育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特征。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没有条件先培养教师,然后再办开放教育。因此,只能利用现有韵师资,边“实践”边“改进”,并不断转变。

一、转变立足于“教”的观念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圆心,教师把前人留下的东西,反复琢磨、体会后,灌输给学生。在这样所谓“教”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完全被忽略了。教师没有区别地要求学生将他授课的内容照单全收,很多人把它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活泼好动,富有感情的“人”,而只是受课或传递的对象,这种教学方式限制、埋没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全部“学”的过程中,没有实践环节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被给予一种现成的理性知识。学生只会读书、考试,而不会动员手做事,解决实际问题。只会逻辑上的推理,却不会发明创造。尤其令人悲哀的是连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给“学”没了。这种被“教”出来的学生,纵有超凡的读书本领,但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怎样生存于社会呢?

二、转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

在传统教育的观念里,人类的教学活动是一次性的。从传统教育在对人生设计上,我们至少能看出兩个清晰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传统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出生后,就像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好的人生之画;也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就在于人的青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人,要耗用10-20年的时间去学习做人的道理,获取能为人生的下半辈子(第二阶段)打下良好基础的知识。

传统教育忽略了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运动的、可变的世界。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呈现出的“知识”爆炸态势有增无减,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呈几何分裂状,知识的掌握者只要有一两年的懈怠,就可能落伍乃至被淘汰。因此,开放教育的教师应有终身教育的意识。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主要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得靠终身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传统教育的精髓与核心便是应试教育。它把学生看成考试韵对象,利用种种手段对学生层层设卡,设法难倒考试的学生。虽然我们也强调教育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是教育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标。中考、高考之前,什么知识、思考、实践、文体、艺术等统统靠边站,老师就研究考题,学生就围绕着语数外等应试学科进行题海战术。那些单薄的身体、脆弱的心灵,面对来自家庭、学校和自己虚荣心的压力,多少人在未考之前,或者发榜之后的瞬间便崩溃了。开放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媒体,培养一定社会成员个别学习的能力,使其迅速达到社会化。其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从以前的教育模式中看,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教材的编写和考试的题型上,比如文科试题,多数题型还是填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简答、论述,这些题型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标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方向,但这一矛盾最终是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四、转变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是对学习“施舍”的观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常是对立的、不平等的关系。在教育场所,教师始终是主宰者,指挥命令学生如何如何,教师具有“管”和“教”的权利,学生只有“听”和“学”的义务。这种状态的形成是有一定思想根源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思想被奉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经过二千多年的延续和发展,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意识中。教师认为:是我“赐予”学生知识,是我向学生实施“恩惠”。而学生也不自觉地认为:我是“乞讨者”,老师永远高高在上。很多已经离校多年的“老”学生,再见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老师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心惊胆战、唯唯诺诺。现在,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固守着旧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什么时候才能作到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人类文明社会普遍接受的真理。而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传播的,教育已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一项产业。作为教育三大要素之一的教师(特别是职业教师),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传播知识,其教学活动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对学生的施舍和恩赐。教师应当与他们的合作伙伴——“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开放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

五、传统教育方式给予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的很多精华之处,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和借鉴的。如:唐-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认为“传道”寓于“授业”之中,解惑则是补“授业”之不足。这既是对教师作用的阐明,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的全面要求。作一个最浅显的理解,“传道”即传播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意义。“授业”传授知识和技能。“解惑”则是解决在“传道”和“授业“活动中的困惑。我们今天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于“授业”活动的继承和极大发展,但对“传道”和“解惑”的作用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实践证明,很多的问题不是都能通过教学媒体解决的,尽管网络多媒体教学能过做到师生双向沟通,但是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人,任何个人都会对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有表情和思想反映,但是教师在摄影棚里所面对的“一位”“一位”学生的面部表情肯定与实际有差距,这就阻隔了师生之间知识和感情的交流。再者,教师个人的素质、修养和品格往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这种内在的东西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用身体语言表达,而且越生动形象,越直观其效果就越好。即使教师的“表演”水平再高,也难以达到面授的效果。尤其是语言类依仗感情交流的课程,长期使用网络上课,会影响师省之间交流的默契程度和由此引起的教学质量问题,教师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传道”和“解惑”的作用。而传统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开放教育无法比拟的。

我们搞开放教育不能只注重办学单位是否具备了齐全的硬件设施,授课教师是否将面授课全部转为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上的要求。更应该注重通过教师利用种种方法的努力,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否有了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实际上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放教育以其开放的宽大胸襟,热情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并能提供优秀的专业师资和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充分享受知识经济的成果等诸多优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开放教育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而开放教育的教师也应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观念传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维生素的新观念
题解教育『三问』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健康观念治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