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模式构建研究

2017-07-25周敏王佳乐宋晓慧曲晓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建构

周敏 王佳乐 宋晓慧 曲晓燕

摘 要 大学期间养成扎实的翻译实践能力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急需建立良好的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模式。南邮外语学院翻译系大创课题小组研究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模式的建构,以期对本科阶段实施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机制及今后外语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 理工科外语专业 南京邮电大学 翻译实践能力 建构

1课题概要

1.1 项目概要背景及性质

当前理工科院校在外语教学中,过多强调听力练习和阅读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翻译教学中,又普遍侧重翻译技巧的传授,追求翻译标准的比照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在文本的整体感知理解能力上的主动性引导和培养,致使学生对所译文本心中知晓却难以表达。

国外翻译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方面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太过于学术化,学生的实际性操作能力也不高;而国内翻译师资专业水准不高,有关学科训练的专业课程不成熟,由学生研究的翻译培养模式更是没有。因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将就改进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能力,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模式进行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以翻译工作室的实践方法: 翻译——校对——简评,以学生为实践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长期、高频率、随机的研究测试,结合其所在理工院校的科研优势,对翻译主体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转换能力进行培养。

最终,通过这一实践模式,希望能够实现为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能力建构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促成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2 项目实施步骤

1.2.1 选材

每周从The Economist上选文章,题材分别为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内容一般紧贴时事,进行翻译,维持数月。

1.2.2 了解相关新闻和信息背景

文本多为时事热点,因此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政治类型的文本需要借助网络了解双方的政治观点。经济类型的文本需要一些该领域的专业词汇及事件的最新动态。社会类文本翻译需要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科技类文本则需要提前确定专业术语的统一翻译。

1.2.3 初次翻译及修改

初译者借助网络、纸质词典及图书馆的书籍等辅助翻译资源进行初译、修改,使得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主要内容等。

1.2.4 再次审校及总结

译文完成后交由第二人进行审阅批注,标注错误类型。译文中的错误大于十个,第二人全部修改译文;反之,则不用。第三人根据批注结果,归纳错误类型,评点译文,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2课题研究实践价值总结

本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平时的翻译练习以及作业反馈,总结生翻译能力薄弱的原因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构建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模式。

通过“初译——复译——审阅”机制对政经社科类文本翻译,实验成员在体验不同角色的同时,对翻译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后期的翻译中,可以看到译文的错误明显比初期译文中的错误有所减少,审阅环节对错误的归纳也趋于类型化。在这一模式中,实验者各方知识范围有所拓展,在增强了对当下时事的了解的同时,提高了协作意识与团队意识。

比较实验者前后译文时,发现存在词义选择与搭配、漏译、逻辑关系、表达方式等问题。通过分析错误,总结出了改善方法。对于词语的选择及搭配,需要加强学生平时对单词一词多义积累以及语境转化和词义引申能力。对于逻辑关系与表达方式,要注意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句子与其它句子的联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原文的篇章脉络,加强逻辑思维,再进行翻译。在表达习惯方面,注重中英文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平时在阅读和翻译文章时,认真总结归纳两种语言的特点,力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语言符合读者的说话习惯。要对长难句进行逻辑意义上的区分,分清主句和从句,然后再组织语言。

通过建立初译——复译——审阅这样的翻译实践模式,实验者都能亲身体会翻译过程的不易,加深了对所译文本的理解,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翻译错误,这样一来,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从而提升译文的质量。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完善自己。理工科院校尽管学科学实践机会较多,有着的科研经费、国家重点项目、国家级奖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用于实验研究。但是这些资源却很少用于文科建设尤其是外语研究。从SCI、EI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内容来看,研究外语学科的内容少之又少。研究课题小组建立的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翻译实践能力养成模式,总结探讨翻译中的常见错误类型及相关措施,从而提升英语专业学习者的素质,提高其翻译能力。

3学科建设意义

课题研究小组所构建的翻译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拓宽了课后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有效地利用了课后时间。翻译能力和语言的锤炼需要广泛的练习与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研究小组所建“初译—复译—校对”的小组模式,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段,利用课后实践,主动下笔,在培养文本整体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当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存在 “注重课上被动式灌输,课下放养”的问题, 与语言学校每周会要求一定量的翻译相比,课后有效利用率不高。如果理工科院校能在此方面借鉴语言类大学的做法,利用好课后时间,制定好策略,那么便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实践能力。

从课程建构上,理工科院校和语言类学校的培养方案存在显著的差异。(1)以南京邮电大学及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发现在本科课程方面,前者注重人文及文化层面明显没有后者所占比例大,涉及到文化的课程基本上属于选修课程,也就是说选的人基本很少。要养成良好的翻译实践能力,其中一方面要求學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而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很大程度来源于所开设的课程。(2)培养方案上所设课程基本上围绕专四专八等与学位挂钩的目标而设计,注重词汇语法语音等基础课程的教授。真正接触到翻译的课程则要到大三,然而大一大二所学的并没有为翻译实践做有效的铺垫。翻译课程比重略少。(3)本科所学科目很少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从学校课程安排看,学校优势特色没有效地与外语挂钩,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过重引导侧重于学校特色的翻译。以南邮为例,在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安排中发现,学校优势项目的课程只有三门——现代信息技术概论、电子信息英语、科技翻译,开设双语教程的却只有电子信息英语和科技翻译,且都是选修课程。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绝大多数自主意识薄弱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可能既不能掌握良好的翻译的能力,也对学校优势缺乏了解。小组建立的实践模式,则是对学校课程建构不合理之处的一种补充。小组通过合作与翻译实践,有针对性地对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充电”,这是一种快速吸收锻炼,扩大知识面,深化学习的方法。除此之外,理工科院校要想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则需要在课程建构方面进行改善: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提高对翻译实践的重视;增设文化类的课时;同时加强与学校特色学科的紧密结合,适当开设与此有关的双语课程,激发今后学生从事这类翻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沈翠萍.国内外二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述评(1990-2012)[J].外语界,2012(06).

[2] 刘宏.SBI模式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1(06).

[3] 文军.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01).

猜你喜欢

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