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看“三变”

2017-07-25杨忠良

教育界·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村改革三变

杨忠良

【摘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剖析“三变”改革,正确分析其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作用,有利于让“三变”走出大山,在贵州试点推广,最终走向全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三变”;农村改革

何谓生产力观?概括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或理论,包括生产力的科学定义、特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原理原则等显著特征(余继坤,1995)。应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剖析“三变”, 正确分析其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作用,肯定其对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创新作用,有利于让“三变”走出大山,在贵州试点推广,最终走向全国,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一、制约六盘水市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

造成六盘水市农村生产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越来越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生产力三要素空间分布的分散。

(一)资源分散

六盘水市的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5%,耕地破碎,农村资源分散,不利于农村经济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二)资金分散

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个人“年年扶、年年贫”,投入农村分散,“一次性”使用效益低。如何把国家投入的大量资金有效整合,聚力发展?这是“三变”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分散

在过去,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人力资源分散,农户单打独斗,农民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较难实现。因此,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生产和经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是“三变”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六盘水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途径在于深化农村改革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通过开展“四找”(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找路径)活动,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提炼,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三变”改革思路。

(一)资源变股权

推进资源变股权,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发展壮大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014年以来,通过资源变股权,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5.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2%;消除“空壳村”157个,“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38.4%;共有省级农业园区26个,园区就业农民27万人,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4个、市级龙头企业82个、农民合作社836个,培育种养殖大户2107人、致富能手3530人。

(二)资金变股金

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2014年以来,通过资金变股金,把政府、企业、农民、社会、金融资本集中整合到优势产业上,全市整合农业、林业、扶贫等11个部门各类财政资金2.6亿元,带动集体资金6608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260万元入股经营主体,实施猕猴桃、茶叶、核桃、商品蔬菜等特色产业205.38万亩,共有3.44万户、12.8万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实现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

(三)农民变股东

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2014年以来,全市有15.6万人通过“三变”入股变为股东,其中财政整合资金入股人數13.7万人,土地入股17142户,共8万人,共19.53万亩,农民自筹资金入股611户,共2403人,股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共有20余万农民通过就业创业,实现人均工资收入5000元以上。

三、“三变”改革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也发生深刻变革。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立足山地特色,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优势”,走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总结“三变”改革,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三变”改革是破除制约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举措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生产关系造成生产力三要素空间分布的分散(资源分散、农民分散、资金分散),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比较差。而“三变”改革,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讲,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资金、农民分散这一阻碍农村发展的顽症,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放活了土地使用权,把生产力三要素推向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有效解决了以往联产承包制的弊端。“三变”改革以股份合作为纽带,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和“联股联心”,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对于农民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应该说是农村生产力的第三次大解放。

(二)“三变”改革有利于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认为,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或创新,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着力构建与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而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培育新型职业是农村生产力要素的突变。这二者变化都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三变”改革通过引导农户将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改变了主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方式,创新了农业规模经营机制。对经营主体而言,按照农户持有股份向其分配收益,而不需要支付土地租金,降低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本,有利于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入股农户而言,通过入股,从过去的农业工人变成了股权拥有者,从他人产业的旁观者变成自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增强了农民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三变”改革体现了生产力的主动创造性,是加快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生产力的主动创造性是指劳动者在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的需要,对客观对象实施的改造过程。落实生产力的主动创造性,需要我们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工作机制和路径,破解本地区的发展难题。六盘水市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如何立足山地特色,把“山地劣势”转化为“山地优势”,走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是六盘水市着眼于自身农村发展实际而提出的改革发展目标。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三变”改革围绕山地特色地域性、唯一性,通过“三变”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发挥好六盘水市的资源优势、生物多样性优势、气候优势、生态优势,着力解决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突出问题,走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四)“三变”改革发展路子,完善了农村“三活三增”机制,彰显了生产力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三变”改革发展路子的提出和推广,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贯彻落实“三个有利于”标准,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的“三活三增”(即机制激活,资源盘活,产业搞活;村民增收,集体增财,社会增效)。“三变”推进资源变股权,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发展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使农民群众真正平等地参与改革开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三变”改革严格践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标准,增强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少,出现了“三个断层”:政策落实断层、科研工作断层、农技推广断层。“三变”坚持把强化政府引导与培育市场主体结合起来,着力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在发展模式上,通过“三变”改革促进土地集中、资金集中、劳动力集中,形成产业,形成规模,形成合力,有效解决了耕地碎片化、投入零星化、发展粗放化、产出低效化等突出问题。在经营方式上,通过资源集中发展,资金集中投入,技术集中提升,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整合了各类资金,推动了资源要素流动,使单家独户的农民集中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产业化生产的大市场中,提高了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通过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科技政策真正落实,科研工作和农技推广集中投入,从而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三个断层”现象。

总之,六盘水“三变”改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体现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是必然的,必需的,可能的,可以的,大有作为的。它的成功推进,必将改变过去我市农村家庭经营的传统模式,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在激发六盘水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也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板,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产生深遠而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继坤.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及其新发展——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J].广西社会科学,1994(05):77-8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农村改革三变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农村“三变”改革中集体经济动力机制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改革从农村开始”论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