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的反恐认知谈高职防恐反恐教育
2017-07-25刘慧敏王国珍
刘慧敏+王国珍
【摘 要】本文对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认知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将防恐反恐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防恐反恐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重视防恐反恐教育第二课堂主阵地的建设、打造防恐反恐知识传播和相关信息发布的宣传教育新阵地、建立健全防恐反恐情报反馈机制提出加强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恐怖主义 大学生 防恐反恐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12-03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学校安全稳定因素呈多样化趋势,危险因素增多。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和相对和谐稳定的环境却使不少人对潜在威胁放松了警惕、麻痹大意。2016年10月笔者展开的柳州职教园区657名大学生对反恐问题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很多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意识、基本常识和逃生避险技能严重不足,说明在恐怖主义肆虐全球的今天加强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迫在眉睫。为此,本文试立足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认知现状,提出加强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对防恐反恐常识的认知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对校园恐怖事件的认知情况。表1显示,58.7%高职大学生对校园恐怖事件的第一感觉是“害怕”,表示“感兴趣”和“不知所云”的,分别占26.8%和21.9%;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占9.7%。这说明1/3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十分猖獗的恐怖主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近六成大学生因缺乏防恐反恐常识不知如何识别和规避恐怖袭击而害怕。
(二)高职大学生对来路不明的邮寄包裹和突发事件的态度。高职大学生“对以你名字收取的来路不明的邮寄包裹”,“拒收”的占86.2%,“收下并急于探个究竟”的占13.7%。对突发事件,“不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挤,过后再了解”的占85.2%,“喜欢在第一时间围观看热闹”的占14.8%。如表2。
(三)高职大学生对发现危险品被盗或丢失和在校园内发现可疑物品的态度。对“发现危险化学品被盗或丢失,或在校园内发现可疑物品”,高职大学生“立即报告学校保卫或辅导员”的占70.8%;“没想到要报告”的占17.1%;“试图探个究竟”的占9.7%;“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2.4%。如表3。
(四)高职大学生对在人员密集场所发生危险事件撤离时不可取做法的认知。表4说明,至少有55.0%-73.5%高职大学生对“在人员密集场所发生危险事件撤离时,哪些做法不可取”认识模糊不清。对“保持镇定,按照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迅速、有序撤离”正确做法,认为“不可取”占26.5%;而认同“找到同伴、选择最近的安全出口撤离”,“带上贵重物品赶紧撤离”,“争取第一时间拍下现场照片”是错误做法的,只有33.3%-45.0%。
由此可见,在柳州职教园区,至少有3成以上的学生对恐怖主义危机意识和防恐反恐意识淡薄;1/3学生防恐反恐法治观念缺失,不清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义务”;六到七成学生对如何应对危险事件逃生避险的常识掌握不到位。这表明,在恐怖主义肆虐全球的今天加强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的对策
(一)将防恐反恐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防恐反恐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进入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落实师资,保证课时,计入学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防恐反恐知识普及,提升大学生对恐怖主义认知度,增强大学生防恐反恐意识和应急逃生技能的最有效保障和最佳方式。我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三章安全防范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应当将恐怖活动预防、应急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唯有进入课堂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统一的防恐反恐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整体规划学校防恐反恐教育内容,并不断根据形势需要赋予其新的内容。学校防恐反恐教育内容不仅应当包括以我国《反恐怖主义法》为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应包括如何增强防恐反恐危机意识、识别恐怖袭击迹象、规避恐怖袭击的防恐反恐基本常识,以及应对各种类型的恐怖袭击(如对爆炸恐怖袭击、生化恐怖袭击、劫持人质恐怖袭击、暴力伤害恐怖袭击)的安全防范和自救逃生技能;面对恐怖事件心理反应与承受能力培养;恐怖事件后的心理平复技能技巧;等等。通过防恐反恐教育,让高职大学生了解恐怖主义的性质、特点、成因、目的、手段及其危害,增强防恐反恐意识,掌握防恐反恐基本常识和应急逃生避险基本技能。
(二)加强防恐反恐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编制和印发《防恐反恐应急知识手册》《各种应急事件处置程序》和《各种类型恐怖袭击应急处置预案》,做到人手一份,并通过一年一届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防恐反恐应急知识竞赛”加以推进、强化和巩固;同时还可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案例巡展、防恐反恐“微电影”展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普及,让防恐反恐知识深入人心,使人人成为防恐反恐的有心人。只有平时有心,注意关注应急设施设备、场所标识,求助电话,知曉应急避险流程、牢记其运用,关键时刻才会反应得过来,有自救和处置能力。
(三)在重视、抓紧、抓实、抓好防恐反恐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重视防恐反恐教育第二课堂主阵地的建设。要通过开展防恐反恐实践性教学和指导学生成立有关防恐反恐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并指导其活动,来拓展和延伸防恐反恐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要通过学校、院系、年级、班级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有方向的演练和心理辅导,如针对各种类型的恐怖袭击的应急预案演练,来保证防恐反恐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确保大学生有实践体验机会,在实践体验中增强防恐反恐意识,生成安全防范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要通过指导和促成学生成立有关防恐反恐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把他们培养成为学习、宣传防恐反恐知识的骨干,成为防恐反恐宣传员和安全信息情报员。要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的防恐反恐知识培训和识别可疑人员可疑物品可疑现象、应对突发事件紧急处置等技能技巧培训,以以点带面,辐射所在宿舍、所在班级、所在人群,带动更广大大学生自觉学习、关注防恐反恐知识,提高防恐反恐意识,掌握防恐反恐常识和应急逃生技能,真正成为防恐反恐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四)打造防恐反恐知识传播和相关信息发布的宣传教育新阵地。利用网络新媒体特别是智慧校园网络平台手机终端发送,打造更加主动、快速、集中式的对大学生进行防恐反恐知识传播和相关信息发布的宣传教育新阵地,提高防恐反恐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立健全防恐反恐情报反馈机制。鼓励和倡导全校师生养成发现可疑人员、可疑物品、可疑现象第一时间上(举)报良好习惯,并对由此有效防范和制止恐怖活动的个人、组织予以表彰、奖励,营造“人人是安全管理员,人人是防恐反恐建设者”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高职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防范,这是做好大学生防恐反恐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从上到下的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把防恐反恐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对大学生的防恐反恐教育才会有坚实基础,才会更好进入课堂,融入学生生活。正如广西教育厅厅长莫诗浦在全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事关高校改革发展,事关整个社会稳定大局。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小事,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就会酿成大祸;安全稳定工作没有教训可言,事故一旦发生,就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安全稳定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重要工作,不是因为某个地方某个单位出了大事故它才重要,也不是因为什么特殊、敏感日子它才重要,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是重要的;安全问题是政治问题,安全稳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其次,高职大学生的防恐反恐教育除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外,还要有多渠道、多途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的、全员防恐反恐宣传教育方案,以确保防恐反恐教育无死角、无空白,成为经常性的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常态化、制度化。
再次,要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防恐反恐教育专业队伍,它可由在校园安保基础上组建的具有防恐反恐功能的防恐反恐教育专职队伍和以公安、国安等部门专家为主体的兼职队伍组成。平时的防恐反恐意识、防恐反恐基本常识宣传教育、恐怖事件案例剖析或图片影片展播等可由校内专职队伍承担。而各种类型的恐怖袭击的安全防范与自救逃生、面对恐怖事件心理反应辅导与抗挫承受能力培养以及恐怖事件后的心理平复技能技巧等专业性强的专题讲座或演练就可由兼职专家来讲授和主导,那样会因专业性强更能提高参与者的兴趣和实际收获,让参与者更刻骨铭心。专兼职两支队伍要加强交流切磋,经常保持联动,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密切与公安国安机关的联系,做好警校共建是加强高职防恐反恐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高职防恐反恐教育要注意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阻隔恐怖主义对高职大学生的侵蚀与渗透。实时掌握和把控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与引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认同与践行;切实关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的阳光心态;一对一关注和掌控特殊群体(如,校园网贷、经济贫困、心理问题)学生,全程全方位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状况,加大对他們的帮扶引导力度,及时有效地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将大学生可能产生的极端思想和行为化解在萌芽状态,以有效避免大学生被“别有用心”的恐怖分子利用成为校园恐怖活动的帮凶。
【参考文献】
[1]刘慧敏,等.柳州职教园区大学生对反恐问题认识的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C版),201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3]林礼文.新形势下高校反恐工作的思考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作者简介】刘慧敏(1989— ),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