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新媒体的运用对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研究

2017-07-25周丽

教育界·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必要性现状

周丽

【摘要】随着新媒体不断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章在对高校学生舆情的现状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校园新媒体广泛运用的形势下,为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的构建、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现状;必要性;路径

【研究课题】南通大学2016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 校园新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引导和监控研究,课题编号2016GJ005。

一、前言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思想活跃的地方,新鲜的事物很容易在大学校园里传播。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无限拓展的新媒体传播,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是非难辨。在新媒体时代,谣言四起、小道消息遍布各种媒介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面临严峻的形势,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直接决定着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新媒体背景下,开展舆情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的研究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1]。

二、校园新媒体的运用对高校学生舆情影响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已逐渐代替其他媒体成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主要体现为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高校大学生好奇心重,参与意识强,知识层次高,个性化特征明显,他们既关注社会的热点和敏感问题,也关心特定年龄阶段、知识分子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他们还是“第四媒体”的使用大军。大学生使用网络工具互动的频率较高。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与日俱增。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兴事物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行,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的重大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不仅为高校学生获取大量学习、生活所需的信息,也为高校学生接受大量社会信息、发表及传播个人见解提供了可能。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微信、QQ、微博、论坛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互动,日常生活及信息获取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其次,利益的交织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提供了空间。各种利益诉求的多元交错,也在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化。高校大学生个性鲜明,民主意识强烈,当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或者解决时,时常表现出一些过激的言语或行为,有的学生就会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这些情绪传播出去,这容易引爆成重大的舆论事件,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

再次,高校網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面临重大挑战。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优越的性能让获取信息更加高效、便捷,另一方面,一些交互式软件的广泛运用,如微信、Facebook、微博等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速度,网络已然成了思想文化信息集散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传统的舆情监控与引导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下的新情况。所以,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预判以及运用新媒体实施正确引导,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意义重大。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必要性

新媒体应用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互联网终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和转载者。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作为对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最为活跃、积极、敏感的群体,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表达看法的意愿非常强烈。生活中,如果在校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解决,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源头,他们将个人的情绪宣泄到互联网,抒发群体性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矛盾激发,爆发形成网络舆情。假设学校能在舆情萌芽阶段了解并介入个别学生的问题,用正向的思想、理念去引导,则可能将舆情、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假设学校能有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主动用正确的思想、“三观”占领网络舆论宣传的阵地,建立与学生对接的网络窗口,将对问题的解决、舆情的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是新形势对高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由于网络成为当前大学生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因此,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学校教学工作越来越关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舆情信息收集与监控工作也从次要走向主要,从事后预防朝着事前监控、预警以及正确引导方向发展。全面掌控大学生的舆情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掌握德育教育工作主动权的关键,将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环境,学校只有大力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的工作机制,主动掌控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的信息,借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交流、沟通方式的特点,收集大学生的舆情信息,加强分析研究及判断,主动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其诉求,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及方法引导大学生,切实把控宣传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才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制定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的路径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式地增长,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想法、见解汇集于互联网。网络舆情在社会舆情中的地位和影响已越来越重要,当前许许多多的热点或焦点事件通常都先出现在网络上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最后引爆成为网络舆情。这样的事件往往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范围较广,如果舆情监控与引导没有提前防范,学校宣传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将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主动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加大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等规律的科研投入,研究制定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预警机制,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打造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平台并创新形式。只有即时响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主动对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即时做好答疑解惑和疏导工作,才能全面掌控大学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4]。

第一,加强研究判断与预警。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信息数据收集,是开展网络舆情判断及预警的前提和基础。在收集数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主动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尽早开展引导、疏导,充分发挥好高校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从信息公开、答疑、发展趋势等方面真实地反映舆情,这样才能全面掌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状况。

第二,打造平台创新形式。“以舆情监控与引导为中心,服务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是舆情信息收集的价值。通过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及其变化的信息,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互联网平台宣传弘扬主旋律,加强教育引导及疏导,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正面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5]。

第三,即时积极响应。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学校需要即时向公众澄清事实,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公开,防止事态扩大或者恶化。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快”:启动响应快,要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最初始阶段尽早介入;掌控快,按照应急响应机制的要求,立即按预定方案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化解快,以教育人、帮助人为原则,做好主要当事人的事后跟蹤教育工作,并认真总结形成典型案例。

五、结语

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在校园流行,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网络各抒己见容易引发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蔓延速度快、破坏性大的特点,已经成为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不可回避、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较多,面对变化多端、复杂的网络舆情,如何规范监督、正确引导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机制,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督、解析、引导、预警和应急处理,化解矛盾,打通网络舆情处理通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最终推动校园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3-01-24.

[2]江柯.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11-13.

[3]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道[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8-10.

[4]陈永福,陈少平,魏金明.高校危机管理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37-40.

[5]赵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06):69-72.

猜你喜欢

必要性现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