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论的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研究

2017-07-25李俊

关键词:灾害系统

李俊

(1.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2.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35)



基于系统论的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研究

李俊1,2

(1.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2.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35)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研究水旱风灾害防御体系,基于系统的普遍定义和对水旱风灾害防御过程及所涉及要素的分析,提出了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定义,分析了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基于感知控制论,深入研究了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在治理与准备、紧急防御和灾后恢复等不同状态下的运行控制过程;通过控制过程分析,总结了系统科学理论对改进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的启示。研究表明: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应实行分层指挥控制,落实分级管理;应将县级作为指挥决策能力建设的重点,而乡镇水旱风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应着重于提高执行力;应加强基层执行主体的自主行动能力,发挥执行主体的核心作用;为提高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面对复杂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变化的适应性,应建立专家会商机制,并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主动对系统结构进行调整。

系统科学;控制论;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

与水相关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与暴风雨,它们是世界上对人类影响最为显著的自然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水旱风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水旱风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2-3]。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旱风灾害防御体系,但在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方面仍然存在指挥调度不够顺畅,防御行动不够精准,反应不够迅速和基层防御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大尺度极端气象事件及各类灾害事件更加频繁发生[4],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人口与社会财富迅速聚集,都对水旱风灾害的防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入研究并改进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迫在眉睫。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是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思维方式。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对于分析涉及多层次、多要素的水旱风灾害防御体系来说,系统论是有力的工具。系统科学理论应用于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普遍,F.E.Kast和J.E. Rosenzweig基于一般系统论开展了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的改进研究[5];G.M.Lee和J.E.Lee运用系统思维,研究了韩国大型多水库系统的水资源评价问题[6];A.Patera运用信息论原理研究了捷克共和国的水库水资源系统管理问题[7];C.Coetzee和D.V.Niekerk运用系统理论解释了灾害管理周期理论的动态形成过程[8]。基于系统论的自然灾害相关问题研究,更多见于自然灾害成因和灾害风险分析方面[9-13],也有学者将系统思维运用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中[14]。将系统论运用于水旱灾害防御方面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水旱灾害成因分析和风险评估领域[15-16],个别学者尝试将系统思维用于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分析,但仅限于思维方式介绍层面[17-18]。西方发达国家将系统论直接运用于水旱风灾害管理机制研究的成果虽不多见,但在其实际防御活动中充分运用了系统思维,比如从以堤防建设为主的“防御洪水”理念向“洪水管理”理念的转变就是基于系统思维,全面考虑了与洪水相关的要素,由单纯的控制洪水向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改善环境及生态系统保护等多目标的转变[19]。

运用系统论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概念、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梳理,对组织指挥机制和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系统论全面分析了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特征,以感知控制论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在治理与准备、紧急防御和灾后恢复等不同状态下的运行控制过程,并结合分析成果,总结系统论对改进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的启示,为进一步改进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提高防御效率和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1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范畴之构建

1.1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定义

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把极其复杂的联系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20]。”《韦伯新世界辞典》称:“系统是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着而形成一个统一体或一个组织整体的事物的集合分布[21]。”以上定义虽表述不完全相同,但结合这几种定义,能总结出系统的一些基本属性:①系统由若干元素组成;②这些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有特定功能的组织整体;③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水旱风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巨大,对水旱风灾害的防御涉及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不同主体;涉及人的生命安全、工程设施安全和财产安全等不同层次的保护对象;涉及治理与准备、紧急防御和灾后恢复等各种应对状态;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涉及国、省、市、县、乡等不同指挥层级。面对气象水文条件的不断变化,面对多发、频发且类型多样的险情,各个层级和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而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又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其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该系统的运行受自然气象条件的干扰,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制约。结合以上分析,将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定义如下: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是由涉及水旱风灾害应对的众多组织协调主体、执行主体、物质资源、保护对象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以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为功能的组织整体,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

1.2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要素

1.2.1 组织协调主体要素

在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中,组织协调主体是指各级各类负责水旱风灾害防御组织协调的人员及机构,这类主体在整个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中承担控制功能。不同组织协调主体基于法律的授权承担不同的指挥协调职能,并按照层级和行业等,形成了完整的指挥协调体系。在我国的法律和实践中,组织协调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首长、各级防汛防旱防风指挥机构及其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在防汛防旱防风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分工合作,共同组织开展水旱风灾害的防御工作。成员单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监测预警预报类;②基础设施保障类;③行业管理类;④应急抢险类。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县级以上政府的组成基本是完整且分工明确的,而乡镇政府一般并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其各类工作基本由乡镇政府负责人统筹安排。

1.2.2 物质资源要素

在水旱风灾害防御过程中,物质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旱风灾害防御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质资源分属以下几类:①减灾工程体系;②监测预报设施设备及各类信息系统;③抢险救援设备;④防汛物料;⑤生活保障物资。

1.2.3 保护对象要素

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的保护对象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良好的生产生活秩序。按照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可分类如下:①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当发生洪涝或者台风灾害时,首先应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当发生干旱灾害时,抗旱措施应首先保证人的基本生活用水,维持基本的生活秩序。②水利设施。当发生洪涝灾害时,水库、山塘、堤防、水闸等水利设施的安全应该重点保护,因为这些设施的合理运用能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而这些设施一旦失事将带来更大的灾害。③非水利的重点基础设施。包括城市、住宅区、学校、供电和供水设施、交通和通讯设施、石油和化工设施等。面对灾害时,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救灾复产发挥重要作用,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生命安全,所以也应当重点保护。④一般财产。在保护好上述3个层次重要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财产损失,保护生产生活设施,力求尽快恢复生产也是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的重要目标。

1.3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环境

1.3.1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结构特点

“所谓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诸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总和,它构成了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20]。”所以,所谓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结构是指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中的各类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总和。系统以突现和层次方式存在,表现出整体性,复杂系统就是一个等级层次系统[22]。层次性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同样符合这一原理。结合我国的法律和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的实践,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以下主要特征:①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存在明显的多层次结构。我国的国、省、市、县、乡各级都有组织协调机制,组织指挥本级行政区域内的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一般情况下,首先由基层政府对水旱风灾害进行直接应对,上级起到监督指导和支持的作用,当基层无力应对时,则由上级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应对。②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有着明显的复杂性。一方面,水旱风灾害的防御涉及各行各业多种类型的主体和不同层次的保护对象,呈现出主体和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当面对洪涝、台风、干旱等不同类型且区域差异明显的环境干扰时,系统运行状态在应对这几种不同类型灾害以及不同应对阶段之间转化时,呈现出系统状态的复杂性。

1.3.2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功能与环境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其功能在于:做好防御水旱风灾害的各项准备,当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面对自然气象条件变化造成的干扰时,及时改变运行状态,启动响应机制,采取行动,将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并使社会经济系统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通俗来说,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所以,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环境条件首先是自然气象条件,主要是洪涝、台风和干旱造成的扰动;同时,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同样受到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进步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资源,另一方面也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运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基于感知控制论的控制过程分析

2.1 感知控制论的要点

自从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鲍威斯在传统控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于分析多层次控制系统的感知控制论。根据感知控制论的内容,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可以概括为图1的形式[21]。

图1 感知控制论控制过程示意

图1是一个负反馈控制回路示意图。图中有5个函数和6个变量,这6个变量分别为R(基准信号)、P(感知信息)、E(偏差信号)、A(行动变量)、Q(被控变量)、D(扰动)。三角形表示来自另一层级的节点。按照鲍威斯的定义,所谓控制就是尽可能地抵消某个变量所受的干扰,使其保持某种基准的动态稳定性。当扰动D出现时,系统的被控变量Q发生脱离稳态的变化,被控变量Q及其被干扰的信息被传感器Ki接收,并产生感知信息P,比较器Kc将感知信息P和基准信息R进行对比,得出偏差信号E作为行动指导的依据。如果感知与基准条件完全一致,则系统就不需要行动,但由于环境干扰的存在,感知与基准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这个观点看,不是感知信号控制行动,而是系统的行动控制感知信号,使感知信号尽可能地与目的信号相符。

2.2 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状态变化及运行机制转换

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进行研究的目的不只是描述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按什么关系组成,还要了解其变化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系统是怎样运动变化的,这就是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状态的变化以及状态变化的变换问题。状态就是事物或系统保持其质的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存在总和,是事物共时态与历时态相干的统一体,是组成过程的最小单位[23],“系统状态”可定义为系统在其进化过程中的某一时点被观察到的综合特征[24]。系统状态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

设描述系统的变量为X,则

X={x1,x2,…,xm}。

式中:X又称为状态矢量,描述系统的综合特征;xi(i=1,2,…,m) 为状态变量,描述系统不同方面的特征。

系统在特定时刻t的状态X(t)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当系统的行为模式没有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称为系统状态变化;当系统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称为状态变化的变换[21]。以洪涝灾害的防御为例,当系统的运作一直处于治理与准备阶段时,系统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称为系统状态变化,系统状态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但系统的行为模式始终处于治理与准备状态,具体行为包括预案编制、培训演练、信息系统建设、减灾工程建设等。当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洪涝灾害并启动应急响应后,系统的行为模式转变为紧急防御状态,各种组织协调主体和执行主体进入紧急行动状态,要求指挥长坐镇指挥,各级各类责任人到岗到位,系统的组织协调过程和整个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这种行为模式的变化称为状态变化的变换。文中将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这种状态变化的变换称为运行机制转换。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治理与准备、紧急防御和灾后处置3种,对于洪涝、台风和干旱3种不同类型灾害来说,这3种运行机制均适用。对于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运行机制转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将复杂多变的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模式化。

2.3 不同运行机制的控制过程概化

下面以县级为例,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在治理与准备、紧急防御和灾后处置这3种不同运行机制下的主要控制过程进行分析。

2.3.1 治理与准备阶段的组织控制机制

在治理与准备阶段,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处于日常工作状态,以能力建设为主,系统的扰动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新的要求,开展体制机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参与主体也较少。治理与准备阶段的组织控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治理与准备阶段的组织控制过程

2.3.2 紧急防御阶段的组织控制机制

在紧急防御阶段,鉴于水旱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干扰已使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或已经处于现实危险之中,社会秩序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全社会各相关方都动员起来采取紧急防御行动,参与主体众多,各种信息反馈频繁,防御形势紧张,组织指挥过程复杂,对防御指挥能力的要求较高。紧急防御阶段的组织控制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紧急防御阶段的组织控制过程

2.3.3 灾后处置阶段的组织控制机制

在灾后处置阶段,水旱风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现实损害已经形成,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行动目标在于尽快恢复被扰乱的社会经济秩序,尽快恢复生产,主要工作是救灾安置和灾后重建。具体组织控制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灾后处置阶段组织控制过程

3 我国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之改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就水旱风灾害防御机制的改进给出如下建议:

1)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受社会经济系统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和社会财富的集中、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公众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都会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水旱风灾害防御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自然气象条件的恶化也对水旱风灾害防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不断进行改进,以提高防御效率和效果。

2)实行分层级指挥控制,落实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必要层级定律(The Law of Requisite Hierarchy),调节与控制器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它的调节能力越弱,越需要增加组织层级以对调节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偿。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复杂系统,面对着多变的环境,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控制难度极大,所以应该实行分层级指挥控制。一般情况下,上级应以监督、支持、服务为主,下级能够处理的情况由下级处理,下级不能处理的情况再报请上级处理。应加强基层的指挥决策能力,在基层建立更加完整的控制链条,尽量将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较为先进的美国,在灾害应急中突出属地为主原则,强调分级管理,逐级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25-26]。

3)将县级作为基层决策指挥能力建设的重点。应该强调的是,根据我国的行政体制,县级政府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应该成为提高基层水旱风灾害防御指挥决策能力、改进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控制过程的重点。尽管乡镇是我国的最基层政权组织,但乡镇政府并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政府职能,没有完整的组成部门,一般没有独立财政,其职能极其有限,更多时候都是在具体执行上级赋予的管理任务。县级政府才是我国有着完整意义上的政府职能的最基层政府,直接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有基本完整的组成部门,有独立的财政体系和完整的决策体系。在水旱风灾害防御方面,县级政府才是有着完整意义上的决策指挥能力的基层政府。所以就基层指挥决策能力建设而言,县级应该成为重中之重。这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关于“县级人民政府对本级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美国也将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提升基层的处置能力上,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责任主体是基层政府机构,基层政府机构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承担着指挥责任,上级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提供物资、设备、资金及善后恢复等方面的支持[25,27]。

4)乡镇基层能力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执行力。乡镇是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指挥控制能力的基层组织。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加强乡镇和村级的基层防御能力,而是应该结合乡镇政府的特点和优势、能力和任务,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建设,不能要求乡镇在水旱风灾害防御方面具有和县级类似的职能和机制。在整个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中,乡镇政府是重要的执行主体,而村级更多体现为保护对象。所以乡镇防御能力建设应当从提高执行力的角度出发,乡镇政府应该将触角延伸到第一线,将作用发挥在第一线。村委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应该配合好乡镇政府的工作,组织好村民和居民的自救互救。

5)加强基层(执行主体)的自组织和自主行动能力应成为提高整个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效能的重要方面。按照贝尔的活系统理论,组织的核心是操作系统(执行主体),而“元系统的职责就是为操作单元服务。”由于组织的操作系统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活系统,它本身就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因此具有自主性,也应给予其足够的自主性[11]。执行主体作为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核心,直接决定了水旱风灾害防御的执行效果,所以要确保执行主体针对人员、工程、财产等不同层次保护对象的全覆盖。对于没有常设管理单位或负责人的保护对象一定要落实保护责任人。另外,应该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公众的能动性,提高其主体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美国、日本也都强调动员基层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防灾救灾事务。世界各国灾害管理的主要流行趋势之一就是政府与各种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防灾减灾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8]。

6)根据必要的多样性定律,只有用调节器的多样性才能压低干扰所引起的多样性,只有用多样性才能破坏多样性。要保证管理系统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组织能应付的环境多样性至少要等于环境干扰的多样性[11]。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要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气象条件的干扰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就必须有处理多样性问题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建立专家会商机制,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的智慧,提高管理系统决策的变异能力和适应性;另一方面,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应该及时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进行适当的结构性调整,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4 结语

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是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主体、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保护对象及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不同自然气象条件的干扰下呈现出不同的控制状态,且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改进。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要使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适应社会经济系统的进步和自然气象条件的改变,就应该不断地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强其功能。在成熟的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把对复杂的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的问题分析简化为对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结构及功能的问题分析,大大提高了水旱风灾害防御问题分析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不仅要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的关系,对系统进行优化。用系统论的思维研究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存在的问题,就是要研究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的问题,用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改善来解决水旱风灾害防御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利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和研究水旱风灾害防御这一复杂现象,理清水旱风灾害防御系统的结构和不同状态下的运行过程,将复杂散乱的水旱风灾害防御现象系统化、模式化、简单化,为水旱风灾害防御立法提供清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水旱风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秩序化、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对水旱风灾害的防御效率和效果。

[1]程晓陶.加强水旱灾害管理的战略需求与治水方略的探讨[J].水利学报,2008,39(10):1197-1203.

[2]程晓陶.新中国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科技进步随笔[J].中国防汛抗旱,2009(增刊1):66-72.

[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旱灾害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4]王显勤,林扬,邱战洪.基层防汛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5]KAST F E,ROSENZWEIG J E.General system theory:ap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2,11(7):32-41.

[6]LEE G M,LEE J E.Large-scale multi-reservoirs system analysis for water budget evaluation[J].Journal of Korea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7,30(6):635-644.

[7]PATERA A.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in management of reservoirs and water resource systems[J].Water Resources,2001,28(1):29-33.

[8]COETZEE C,NIEKERK D V.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cycle:a general system theory approach[J].Jàmbá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tudies,2012,4(1):239-259.

[9]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1996,11(4):6-17.

[10]魏一鸣,范英,金菊良.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系统理论[J].管理科学学报,2001,4(2):7-11.

[11]史培军.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5):1-9

[12]单琨,刘布春,刘园,等.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的辽宁省玉米干旱风险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8):186-194.

[13]JIA J Y,HAN L Y,LIU Y F,et al.Drought risk analysis of maize under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natural disaster system theory in Southwest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5):340-349.

[14]潘攀.基于系统论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0(8):101-103.

[15]屈艳萍, 高辉, 吕娟,等.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的中国农业旱灾风险评估[J].水利学报,2015,46(8):908-917.

[16]金菊良,宋占智,周玉良,等.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35(5):142-151.

[17]李晓鑫.浅谈系统论方法在防汛抗灾工作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1992,1(3):106-110.

[18]张海斌.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系统思考[J].湖南水利水电,2005(5):7-8.

[19]刘树坤.国外防洪减灾发展趋势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0,20(1):2-9.

[20]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1]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3]洪昆辉.状态论:开放复杂巨系统研究的哲学和数学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6(4):14-21.

[24]罗薇,郭鹏,王敬贤,等.基于系统状态管理的国产化元器件状态研究[J].机械制造,2015(1):79-83.

[25]吕行.美国灾害应急机制及其对我国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的启示[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5):69-72.

[26]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赴美考察团.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下)[J].劳动保护,2006(6):88-90.

[27]张胜红.美国防洪调度与洪水灾害管理[J].海河水利,2000(4):40-41.

[28]刘园园.中国洪水灾害行政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责任编辑:杜明侠)

Analysis of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Defense Mechanism Based on System Theory

LI Jun1,2

(1.School of Law,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The Office of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Defense Headquar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635, China)

I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science, we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defense; based on 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system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key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defense process for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we put forward the definition of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defense system, and investigated the key factors, construction,functions and surrounding of it; based on the 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 we investigated the control procedure of this system in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control and preparation, emergency defense and disaster recovery. By the analysis of control procedure, we summarized the ideas of the theory of system science to improve the defense system of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erarchical command and control structures should be applied in flood control,drought relief and typhoon defense; we should implement a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command and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counties and to enhance the execution ability of villages and towns; we should enhance the ability to act independentl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encourage them to play core role; expert consult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adjust actively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system to face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change of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system science; control theory; the disaster of flood; drought and typhoon; defense mechanism

2016-10-20

广东省水利厅与中山大学法学院合作开展的广东省三防工作法治化研究及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起草项目 (12000-71210335)。

李俊(1982—),男,陕西渭南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水法方面的研究。E-mail:lijun820427@126.com

10.3969/j.issn.1002-5634.2017.03.005

TV877

A

1002-5634(2017)03-0035-07

猜你喜欢

灾害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高粱的气候性灾害防治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基于UG的发射箱自动化虚拟装配系统开发
半沸制皂系统(下)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