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在农业 利在农民 惠在农村
——兰州市精准脱贫富民产业培育情况
2017-07-25刘珍珍
■刘珍珍
基在农业 利在农民 惠在农村
——兰州市精准脱贫富民产业培育情况
■刘珍珍
近年来,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政府有关培育精准扶贫富民产业的工作要求,全市各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狠抓各项精准扶贫关键措施的落实,全市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全市蔬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和畜牧养殖五大富民特色产业分别达到108万亩、10.24万亩、17.79万亩、21.21万亩和798万头只,产量分别达到312万吨、4.91万吨、3.25万吨、3.6万吨和14.4万吨(肉蛋奶总产量)。“两项指标”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增长5.5%,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91元(较2011年翻了两翻),增速在全省排名第四。2017年一季度一产增加值增速5%,达到8亿元,全省排名第五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实现2670.9元,全省排名第三位。预计上半年可实现一产增加值21.3亿元,增速5.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298元,增速10.5%。
靠实工作责任,全力培育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全面树立抓扶贫就是抓农业的工作理念,将精准扶贫工作同全市农业工作融为一体。根据省上《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精神和市上“1+21”精准扶贫部署要求,2015年制定了《兰州市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的实施方案》。2016年、2017年都制定下发了《兰州市农业委员会关于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年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全市都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苦水玫瑰产业、百合产业、中药材产业5个《发展规划》,全力做好富民产业培育工作。
推进供给侧改革,坚决调优调顺农业结构。今年以来,出台《兰州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组织创建2个省级农业示范区、10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和10个蔬菜生产基地、20个千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千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108个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基地。截止5月底,全市完成粮食作物播种44.93万亩、双垄地膜播种51.44万亩、油料15.35万亩、蔬菜57.77万亩、百合6万亩、药材6.33万亩、玫瑰0.45万亩、瓜类7.5万亩。结合“粮草兼顾型”农业试点项目,完成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32家,全市畜禽饲养量达612万头只。其中重点富民产业具体到四大贫困片上,在榆中北上片已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20万亩,榆中南部山区已发展冷凉型蔬菜6万亩,七里河后山已种植百合7万亩,永登县西北片已发展冷凉型蔬菜2.5万亩,肉羊存栏达到40万只以上。四大贫困片区培育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富民主导产业。
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田园综合体蓬勃发展。坚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培育壮大鑫源牧业、榆中牧鑫、华清农牧、爽口源、东方天润等发展主体,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85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型合作社262家,市级以上示范型家庭农场79家。全市发展形成了以康源农业、榆中瑞丰、新区康瑞等项目为代表的以现代设施农业为基础,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的农业内部融合发展模式;以华清农牧、榆中牧鑫为重点的全产业链融合模式;以鑫源农牧、富源农业为代表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反哺发展模式;以中渭农业、榆兴农业、富源农业为代表休闲观光农旅结合模式。全市建成如榆兴农庄、明德庄园为代表的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30个,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亮点纷呈。
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兰州特色富民产业市场竞争力。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责任目标管理,落实属地化监管职责。全市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128个,全市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抽检定量检测蔬菜样品29个,质量追溯平台10个,全市认证无公害面积近200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12个,认证企业60余家。二是积极培育打造“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甘草羊”等特色优质品牌。三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兰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兰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和《兰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整县、整乡试点,推动农用残留地膜、尾菜、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截至到5月底,全市已回收废旧农膜1800吨,回收利用率25%。今年新改扩建的50个规模养殖场和新创建的23个标准化示范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全部达到100%。四是强化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加快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中药材等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技术应用和推广。五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六是加强市场信息建设。全市建成农产品市场26个,建成蔬菜保鲜库120多家、库容量156万立方米、年周转能力1000万吨以上,努力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和《兰州市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施方案》,全市土地确权顺利推进,其中永登县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验收,榆中县、皋兰县已完成县级自查,正在申请市级核查。其他四区土地确权工作正在与序推进。二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强力推进农村金融试点改革,挂牌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启动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农业担保试点,全面推行“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金模式。三是全力组织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全面组织实施玉米、马铃薯、冬小麦、能繁母猪、奶牛等5个中央政策性保险险种。市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389万元开展推行肉羊、设施农业、中药材3个险种。试点高原夏菜、百合、玫瑰3个险种。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等,不断扩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
探索发展模式,搭建形成较为成熟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大胆探索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和产业精准到户的新路径、新模式。全市创建了以“企业+企业+农户”为代表的联合盟约型,肉羊产业联盟(协会)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对外开拓市场。榆中康源农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同联结型,发展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0.5万亩,使基地农户因发展高原夏菜产业获得收益2000多万元。七里河亚峰园林采取“公司+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合作联结型,连片租用土地1500亩,启动建设花语小镇项目,农户既收取土地租金、又参与种植管理,获得劳务收入,又从公司发展的品牌影响中获得农家乐经营收入。金佑康和金星合作社采取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股份联结型,带领当地群众发展共同发展中药材产业2.5万亩,带动种植农户1200户以上,其中扶持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00多户,大户年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扶持一般农户1100多户,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扶持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141户,种植中药材2200亩,户均增收都在1.2万元以上。这些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总体来说,兰州市农业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工作顺利推进,但也存在精准扶贫富民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农民技能培训工作不到位,产业规模发展不足和特色品牌效应不强及农产品加工增值不够等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搞好工作。
下一步,兰州市将切实落实市委常委会提出的“在思想上要进一步重视;措施上进一步精准;作风上要进一步严谨;力量上要进一步加强;责任上要进一步靠实”的工作要求,以更加显明的导向、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突出的重点、更加精准的措施、更加深入的改革、更加有力的保障,全力做好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工作。
做优种植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以榆中、永登二阴地区冷凉型绿色蔬菜基地为重点的兰州高原夏菜,突出兰州地域特色,打好绿色生态品牌,做优做强做精百合、玫瑰产业。立足贫困山区发展实际,扶持做好中药材、马铃薯和地膜玉米等规模产业基地,适度发展小杂粮、饲草等特色种植。
做强养殖业。以扩量、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按照“六化”要求加强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好畜牧业经营模式和现代畜牧全产业链及“肉羊大县”等重点产业项目,有选择地招商引资落地牛羊精深加工项目,促使畜牧产值比重上升。
做深产业融合。坚持把产业扶贫与转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深度融合,以农牧(农林、农渔)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做大鑫源农业、爽口源、东方天润、华清农牧、榆兴农庄等一批重点田园综合体项目。
做实就业创业。落实《兰州市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年内扶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20个以上。
做好创新改革。全力做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做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动能的培育,大胆探索农村金融和农村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改革,全力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勇于担当,尽职尽责,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者系兰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心科员)
(编辑: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