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017-07-25张锋陈锦慧王轶
张锋 陈锦慧 王轶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浅谈微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张锋 陈锦慧 王轶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本文介绍了微视频和气象微视频的背景和现状,重点探讨了气象微视频内容和制作流程,并对气象微视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服务手段。
气象微视频;新媒体;发展趋势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墨迹天气等各类气象新媒体服务的迅速发展,人们体验到了获取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天气实况等各类气象信息的便捷性、及时性,同时更加丰富、更人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仍在不断推出。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视频也逐渐开始在手机终端上活跃起来。快速发展的三网融合和4G网络建设,为微视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未来微视频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制作能吸引人的气象微视频,并将其应用到公共气象服务中,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1 什么是微视频
微视频通常是指时长30 s到20 min的,能融合并应用于多种媒体之上的,其内容兼顾新闻性、娱乐性与商业性,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等一系列微特征的视频短片。[1]微视频的内容涉及面广泛,视频形态多样,通常涵盖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短片、广告片段等。微视频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2]
2013年,腾讯微视8 s短视频软件IOS版和安卓版先后上线。而在全新6.0版的微信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小视频”功能,可以在聊天或朋友圈中即时拍摄一段小视频分享给好友。我们发现,现在很多的工具在对我们加以限制,微博只允许我们发140个字,而微信、秒拍等只允许发几秒到几十秒的视频,看上去是限制,其实可能是解放。在今天有了碎片化的限制框架基础之上,我们对于内容、对于形式,或者是对于容量进行限制,其实可能反而是一个求突破的思路,我们应该在限制中间去求变,求发展。
图1是腾迅企鹅智库在2014年年底完成的一个调查,涉及10多万名移动终端的用户,我们可以从调查统计图中看出,视频客户端使用者比例仅次于新闻客户端,使用率达到了20.9%,而且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以及视频制作门槛的降低,未来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3]一方面,微视频为社交媒体贡献更丰富、更具创意的原创内容和更强的用户黏性,对社交媒体平台形成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为微视频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让优质内容更容易被挖掘和传播。
图1 移动端各主要应用类型的使用频率分布
从微视频的概念出现到如今呈现繁荣的发展态势,微视频在内容、制作手段、依托平台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微博、微信等社交产品的普及也培养和激发了人们分享和交流的需求,微视频的应用和传播范围也是越来越广,势必将成为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 气象微视频的出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象影视节目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电视在传统媒体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行业均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气象影视节目受到了播出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内容形式单一、策划能力欠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收视率也逐年下降,亟需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气象影视节目通常在演播室内录制,录制时间较长,制作流程固定,节目风格较为正式,画面质量要求高,主要用于在电视媒体上播出,完成一期卫视天气节目的制作基本上需要1~2个小时;而微视频节目录制地点可以灵活选择,对画面质量要求不高,可以利用手机、IPAD或DV等设备录制,编辑和制作根据实际需要可繁可简,在便捷性、及时性和传播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可以实现快速获取和分享,这与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相当契合。综合来看,微视频这一形式在快节奏的网络信息时代,相比于传统气象影视节目,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和传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气象微视频应运而生。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开通官方微视,主要内容为预报信息、降水预报图及风景图拼接等,无人物出镜,整体美观性一般,可视性不强,单个视频点击量在100~300次。
另外,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也开通了微视,其内容较为丰富,有人物出镜,结合天气情况,设计场景对白,单个视频点击量可达1000~5000次。这些微视频在编辑制作上都比较简单,运用了一些基本的剪辑拼接,加上天气内容或者互联网上的特色语言,也有一定的趣味性。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也已开始进行气象微视频的研究和探索,于2015年3月开通了腾讯微视,结合重要天气变化,发布了多期气象微视频节目,收到不错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图2为我们制作的微视频截图。
图2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微视频截图
3 气象微视频的发布内容
气象微视频的发布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天气实时实景发布:要综合天气实况以及预报信息,突出发布的实时性和可视性。这方面主要是在户外实时拍摄天气和人物相结合的视频,讲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例如:天气精细化预报、高速、机场等出行信息、气象生活指数等等,为家庭及个人提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气象资讯服务。主持人的风格应该健康向上,亲切自然,语言可以风趣诙谐,运用网络热门语言,将天气变化和关怀叮咛娓娓道来,这样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是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在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我们应该依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和相关防范信息,可以简化视频的制作流程,缩短编辑加工时间,优先确保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第三是气象科普知识发布:由于新媒体的特殊性,我们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因此,我们的科普内容要尽量通俗易懂,讲究实用,有针对性。例如为何雾、霾总是走了又来,台风为何总是夏天扎堆来?大风沙尘、高温干旱、暴雨台风、山洪泥石流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防御?我们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解决实际问题,从受众的困惑着手,结合热点事件和科普知识,设计有趣的情节对白,用更浅显易懂的语言来答疑解惑,突出发布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4 气象微视频的制作流程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对气象微视频的日常制作发布流程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分为以下5步:
1)视频策划人员参加天气会商,听取首席服务专家的意见,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和预报信息,结合当前热点新闻,确定视频主题;
2)主持人和策划人员根据视频主题,设计构思节目内容,撰写文稿;
3)主持人和摄像人员根据文稿选择拍摄地点进行场景安排,录制视频;
4)制作人员将气象微视频进行内容剪辑和后期加工。目前行业内视频编辑系统种类较多,我们主要使用EDIOUS非线性编辑系统。此编辑系统专为广播和后期制作环境而设计,特别针对新闻记者、无带化视频制播和存储。EDIUS拥有完善的基于文件工作流程,提供了实时、多轨道、多格式混编、合成、色键、字幕和时间线输出功能。除了标准的EDIUS系列格式,还支持Infinity JPEG 2000、DVCPRO、P2和VariCam等视频素材。同时支持所有DV、HDV摄像机和录像机。
5)制作人员完成微视频制作后,上载到微视、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在其它情况下,比如在户外遇到天气变化或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也可灵活运用手机、摄像机等设备拍摄天气素材,利进手机APP自带的编辑功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并即时发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推出的“风云即拍”APP就属于这类范畴。
5 气象微视频的发展趋势
气象微视频发展的首要方向,不在于影像画面是否精致,也不在于拍摄设备是否先进,而在于表现出气象部门的专业态度和独特的构思与创意。既有专业权威的气象服务内容,又不失巧妙的构思与创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住公众的眼球。
气象微视频的内容应该集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立足于气象部门的权威发布平台,在保证气象信息专业性的同时,将视频内容扩展到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如旅游、饮食、穿衣、行车等,让用户觉得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实用。并利用微视频灵活快速的特点,保证气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同时,还应增强节目内容的可视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对场景和语言进行巧妙设计、构思,甚至可以增加故事情节,设计对白,另一方面可以让主持人区别于“天气预报”节目中的正式严谨,更大胆活泼的展现个人风格,让节目更具娱乐精神。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分析用户点击数据和反馈建议,加强与网友的互动交流,了解公众需求,集思广益,“高手来自民间”。
6 结 语
新媒体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现代媒体传播是一个“分众”的时代,任何一种媒体都不可能面向所有的受众,这要求我们继续加强改革创新,积极融入到新媒体的发展中。
发展气象微视频,一方面可以在微视、秒拍等视频平台上开拓一个新的服务途径,吸引和培养一批新的对气象有兴趣、有需求的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将其应用在现有的气象网站、微博、微信等服务平台上,增强气象信息的可视性和观赏性,提高现有用户的感知度,提升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满意度。
[1] 李玥.微视频传播的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14(11):177-181.
[2] 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33-35.
[3]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4[C].“2014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2014.
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