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初始之作,上海“简装”上演
2017-07-24任海杰
任海杰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绝对是本年度一场十分重要的演出——这就是刚刚在上交音乐厅上演的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我们一般都知道,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但对他的伟大前辈、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代表蒙特威尔第,可能熟知者不多,殊不知这是意大利歌剧极为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标志着“由音乐构成的戏剧”这一近代歌剧理念的脱颖而出。《奥菲欧》无疑是意大利歌剧真正的开山之作,从此,意大利歌剧开始成型、并逐渐走向成熟,从而影响世界乐坛。2017年是《奥菲欧》诞生410周年,也是蒙特威尔第诞生450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上海首演《奥菲欧》,其意义不言而喻。
这场演出由艺术总监里纳尔多·亚历山德里尼指挥意大利合奏团以及十一位歌手,以音乐会版的形式上演。乐队由十多位古乐手组成,除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还有两台羽管键琴、两支短笛、一台双排弦竖琴等,两把长双颈琉特琴居然处于乐队首席的地位,如此乐队排位,新颖独特,所产生的音效则是立体感非常强。显然,这是一个“经济适用”型的乐队配置——上演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有个约定俗成的惯例:乐队可以根据演出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组合。
蒙特威尔第《奥菲欧》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擅长弄琴歌唱的奥菲欧,痛失爱妻优丽狄茜。他舍身进入冥府,以动人的音乐打动冥王,如愿领回了优丽狄茜。可就在他领着妻子走出冥府之前,忍不住回头看了优丽狄茜一眼,破坏了冥王先前提出的出门前不能回头看妻子的条件,因而再次失去爱妻,奥菲欧痛不欲生……《奥菲欧》的故事经常出现在西方各类艺术中,音乐和歌剧也多有以此作为题材的作品。
蒙特威尔第是写牧歌的高手,因此《奥菲欧》也有此痕迹,常常是一个声部一个角色。在这部演出总时长不到两小时的歌剧中,居然有约23个角色,因此舞台上一个歌手要饰演两三个角色,当然全场主角只有一位——奥菲欧,由瓦莱里奥·孔塔尔多饰演。这位个头不高的轻型抒情男高音,富有诗人气质,恰如其分地唱出了奥菲欧的喜乐哀伤,尤其是第三幕后奥菲欧痛失妻子优丽狄茜后,孔塔尔多的演唱已完全融入了角色,声情并茂,尤为感人。
其他几位给人留下比较鲜明印象是饰演音乐之神和优丽狄茜的女高音安娜·辛博利,饰演信使、希望之神和仙女的女高音弗兰切斯卡·卡西纳里,特别是饰演渡口看守卡狄和冥府幽灵的男低音薩尔沃·维塔莱,嗓音厚实低沉,犹如岩石般极富磁性。其他几位演员总体称职,听得出都是专唱巴洛克戏码的。在欧美歌坛,专业分得很细,唱巴洛克歌剧的,都是专职演员,虽然一般名声不是很响,但绝对是“术有专攻”。
从履历上看,亚历山德里尼是意大利合奏团的发起人、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家,是一位诠释巴洛克歌剧和蒙特威尔第的专家,其现场表现果然令人称道。他边弹奏羽管键琴边指挥,细节抓得精准,往往一个微小的手势和眼神,乐手和歌手即心领神会、配合默契,看得出训练有素。他将十几人的乐队调教得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上半场一开始的序幕和第三幕开始后,又增加了几位管乐手),这些乐手几乎个个都是高手,无论独奏还是合奏,精准而具韵味(古乐器音准往往是一大难题),与舞台上的歌手演唱融为一体,不“瘦”不“肥”。据悉,该版意大利合奏团的《奥菲欧》在欧洲巡演长达一年之久,所以我们有幸欣赏到的是一台成熟的演出。意大利合奏团在亚历山德里尼指挥下,出版发行过不少广受好评的唱片,多次获得业界大奖,现场感受果然名不虚传、实至名归。
受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影响,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是一部慢热的戏,现场聆听的感觉犹如口含一枚青橄榄,需细细品味,方觉味道甘美。尤其是下半场第三幕开始,更入佳境,感人的音乐和咏叹调就像阵阵波浪涌上心田……哦,《奥菲欧》,西洋歌剧的初始,原来竟是这般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