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实验区利用PPT模式开展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2017-07-24任海燕
任海燕
摘要:PPT(“旅游扶贫”)是当前国际上通过旅游来消除贫困的主要理念、原则和操作模式。本文拟对利用PPT模式开展扶贫工作进行可性性分析。探讨被辽宁省政府设立为全省首个生态旅游实验区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的新途径。
主题词:PPT 扶贫 可行性
一、PPT模式简介
1999年,英国国际开发署在一项关于可持续旅游和消除贫困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的概念。PPT被直译为“旅游扶贫”,就是以穷人优先为宗旨,通过旅游业发展为抓手,提升贫困人口获得经济利益、谋生手段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是贫困人口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发展。目前,PPT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通过旅游来消除贫困的主要理念、原则和操作模式。
二、PPT模式在宽甸地区推广的可行性
(一)自然地理状况
宽甸生态旅游实验区为世界六大无污染区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地处辽宁省东部的鸭绿江畔,地理位置优越,东北与桓仁、集安接壤,南靠丹东市、西与本溪、凤城毗邻,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宽甸为辽东断块山地丘陵区,属长白山脉与千山山脉过渡地带,群山环绕,峰峦叠幛,风景秀丽,其中花脖子山海拔1336.1米,横亘县北,为辽宁地区最高峰。境内大小河流549条,水系总长2798公里,以“三江六河”著称,统属鸭绿江水系。
(二)贫困人口及人文环境
截至2016年末,宽甸有10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1018人,全县农业人口约34.2万人,贫困发生率9%,整体贫困人口呈现四个特点:1、基础设施薄弱。2、农户观念落后。3、家庭负担较重。4、知识技术缺乏。
(三)旅游产业及整体经济环境
2013年9月,宽甸满族自治县被辽宁省政府设立为全省首个生态旅游实验区,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为经济发展核心的战略部署,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绿色经济、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确立了四大产业体系,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小镇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宽甸旅游整体产业的发展战略为PPT模式在宽甸实施推行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人文基础和极高的拟合度。
三、推行PPT的发展策略及未来战略走向
(一)建立扶贫合作社,提高贫困人口整体参与感
扶贫合作社的成立将会加强贫困村组的管理能力,同时提高贫困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议价能力与话语权。目前,政府部门对扶贫合作社有专项资金,鼓励贫困村组建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来实现脱贫,这为其建立带来了良好的资金基础。
(二)由政府部门建立约束机制
一是资金使用方面。要进行严格约束,确立使用监督机制,可将使用监督情况纳入政绩考核,从而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使基层政府官员重视扶贫工作。二是在经济利益的二次分配上,通过政策设计与制定,来保证贫困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权益,防止出现旅游业整体大幅增长,但是参与人群收入却并未有明显提升。
(三)做好基础設施规划
目前宽甸贫困村多数缺乏基础设施建设,道路、饮水、电力设施都需要进行大规模修建。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良好的规划和修建,改变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从而为其从事劳动生产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四)发挥涉农企业作用,发展“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生产
贫困户进行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和销售渠道,而“企业+农户”的模式能对贫困户进行一些基本技术的指导和培养,帮助其获得劳动技术;订单式生产可以使贫困户所生产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不用为销售而发愁。合作社的建立与加入可以加强议价、产业立项的话语权,选择出更好、更适合本村的产业项目,保证“穷人优先”,从而使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进入到良性循环中。
(五)拓宽融资渠道,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加大金融业的投入
宽甸地区对于涉农、涉旅方面的信贷投入已经近几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将其与脱贫结合起来,仍需进一步创新,特别是在抵押担保方面,需要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商议解决对策,根据地区特点进行“量体裁衣”,使贫困地区获得基础性金融服务,提高贫困人口在经济领域的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