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2017-07-24薛仕跑
薛仕跑
摘要: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实施以探究为主的化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35
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笔者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情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看待学生,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未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要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化学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可从三个环节来设计:首先,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居里夫妇为证实镭的存在,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操作达45个月,终于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的废渣里,提炼出了0.1g纯氯化镭的白色晶体,并确定了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后来又首次获得金属镭,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现代医药“抗癌明星”紫杉醇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生活中自来水净化过程等事例沟通了书本和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运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復习初中有关过滤、蒸发、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操作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且极具思考性的萃取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这一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地设计问题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指:(1)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3)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明确初中科学与原先自然科学差异非常大,绝不能凭以往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
2. 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继而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与延伸,让学生以生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可以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它有丰富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人类的生活着手,从学生进入良好的心境入手,从新老知识的结合点着手,让学生进入求知的佳境。其中,也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求得知识,悟出方法,获得愉悦,得到感受。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如《化学1》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CO2保护NO不被氧化)。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学习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如“物质的量”这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堂课的主线,带学生进入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
3. 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问题贯穿课堂
新课程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
例如,在“鹽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哪些离子?(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c(H+)?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①质疑:钠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②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③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④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4. 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对学习内容自学自悟,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有关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2)创设探究情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认知冲突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3)结合学案,组织学生探究性讨论,经过讨论,印象更加深刻,运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4)质疑释疑,师生共探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激活了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改进实验教学,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 改变实验的“验证式”为“探究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强化了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团队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城关中学 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