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轴线,向江逐海

2017-07-24筱陈

福建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屏山闽江中轴线

筱陈

福州工人文化宫一楼的长廊上,有一幅长达22米的国画。它是福州的15位工人画家,耗时近半年,联手绘就的,取名为《福州中轴线》。

南起屏山,一条长长的八一七路从屏山脚下的古榕延伸铺展开去,经鼓楼、东街口百货、三坊七巷,从南后街过中亭街、上下杭,直达闽江,站在江滨,可眺望对河烟台山。五口通商时,那里的领馆区是洋人聚集的地方。这条长长的八一七路,是20世纪50年代,市政建设中迁城隍庙、拆鼓楼和几座老城门才形成的,以福州的解放日命名。这条路,是当时城里最重要的一条路,也是第一条横贯南北的道路;这条路也成了福州的中轴线。

通过这条中轴线,可以展开福州城市发展的一幅历史画卷。“闽在周为荒服,自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设险守国,自汉始也”,“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可以想象当时山脚之下冶城的城市风貌。如今在挖掘福州地铁一号线时,在屏山公交车站,挖掘出了古汉城遗址。今省财政厅家属区里,有一处山,称之为冶山,那里有一处欧冶池,立于池旁,依稀可以听到锻铁之声。“冶城”为福州建城奠定了基础,往后的千余年间,这座城市从冶城一直往南拓展。先是故城,《三山志》言,“闽越王故城,在今府冶北二百五步。以势考之,当在今城隍庙迤北,至诸古岭等地也”。后是子城,“始为越王山之南”。再是罗城,“天复元年,王审知创筑罗城环子城外”。继而在梁开平元年,复筑南北夹城,顾名思义,是在罗城基础上往南北拓展,亦有人将夹城称为外城。我粗粗地理了一下,福州在古时历冶城、子城、罗城、夹城、外城,梳理它的发展脉络,那时的城市就从屏山下,渐次地如浪似的向南拓展,向江而去。

从八一七路向南追寻,有一处名为“南门兜”的地方,外城时称“宁越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南门。在城的西面,有一处西山怡门,也就是今天西洪路十字路口那个叫西门的地方。城东面,有一处称为“东行春门”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东门。可以想见,当时福州的城市拓展,也是按照“中”字的设计理念,福州的城市发展按照由北向南、东西拓展,形成“四方城池”。在尔后的发展中,这座城市也一直循着这条中轴线,越过南门,向着闽江而去。在2000余年间,福州的城郭基本上以闽江为界。记得20世纪60年代,到过一趟福州,从解放大桥过江,到过三叉街,那时的三叉街,田园一片,三叉街的百姓把江闽江北岸称为“城里”,过江进城说是“去城里”。闽江,成了城里城外的“界河”。

一个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风、区域文化,滋养着这里的子民。福州的城市中轴线,其实也是一条福州的文脉。从屏山始,可以造访治城遗址,可以领略福州鼓楼、徜徉三巷七巷,可以登临乌山、于山,可以穿过南门兜,走过中亭街,感受上下杭。在这条中轴线上,可以感受这块土地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既有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儒文化,又有以“上下杭”为代表的商文化。这条中轴线,积聚着闽都文化的精华。

我感佩先人,没有把这座城市建设在大海边,不直面大海,而是选择了闽江水与潮汐的交汇处,可以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聪慧选择。在当时,利用海洋、抗击台风的能力有限,于是选择三面环山、一面向江的盆地作为自己的家园。虽然不滨海,但是,这座滨江城市依旧感受到潮汐,聆听着潮声,沐浴着江风海韵,享受着大海的恩泽。我有时夜间从城市二环的高架桥上远望雄立屏山之上、灯火熣灿的镇海楼,总会想到史书的有关介绍。它位于城市的正北,“样楼观海”曾是福州西湖外八景之一,可以想见镇海楼的视野之廖阔,在当时,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均参照镇海楼方位,找到进港的方向。台江码头,兼得了河口港区的滨海港区之利,集“上游三十几个县市货源为一口”。省档案馆编辑的《流年似水——外国摄影家眼中的闽江与福州》中有一图,万寿桥上行人接踵,江上桅樯林立,桥头店铺比肩。宋时龙昌期留下了“百货随潮船入市,万户沽酒户垂帘”的诗句。闽江之水从武夷山脉奔腾而来,东海潮涨潮落,潮涨时,闽江之水随潮涨而进,涌进福州纵横交错的100多条大大小小的内河。内河构成了福州的交通网络,各种山货、海货,就是随着潮涨潮落而进出的。小时候从闽北到福州,就见到外公看着内河水位,掐算着潮涨时间,那时,我就知道,这潮水是那样的守时,如约而至。

这条中轴线,还是福州的一条开放线。站在闽江之滨的南岸,遥望对岸,福州的烟台山。在《流年似水——外国摄影家眼中的闽江与福州》序中,是这样描绘仓前山的:“远望南台岛的仓前山,众多西洋风格的楼房依山势层叠而建,十几个国家的领事和众多洋行、教堂、学校、医院、俱乐部、跑马场的集聚,使仓山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

福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悠长岁月里,这条城市的中轴线从来没有停止它的飘移,飘移的速度还因改革开放而提速。20个世纪80年代,闽江之上,只有两座桥,一为解放大桥,另一为洪山桥。改革开放初始,福州开始了“跨起闽江”的时期,在闽江之上建起了二桥、三桥,乃至以后的更多桥梁,将原來的郊区更名为晋安区,重新调整了仓山区区域。20个世纪80年代的南台岛,除了仓前山,其他地方大多还是一派田园风光,而到了90年代,南台岛全面开发。而今,福州的城市区域已经横穿南台岛,越过乌龙江。乌龙江,是闽江的一个支流。闽江自南平,由剑溪、沙溪合流,浩浩荡荡,奔流而来,至福州境内的淮安头,也就是南台岛的起端,开始分流,依临台江的那条叫闽江,靠南屿、南通的那条叫乌龙江,福州的发展,便有了一片辽阔的江天。

跨江而过,福州的中轴线飘移的速度在加快。乌龙江中,有一个“龙祥岛”,这江之水一路向着海而去。举目眺望,龙祥岛依着“五虎山”。“五虎山”也以它的雄姿俯瞰着这条中轴线的飘移,不断地与它接近。夜游闽江,可以沐浴从海上吹来的徐徐清风,欣赏两岸的璀璨灯火。

福州人对大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直有向海拓展的欲望。从台江顺闽江,是马尾区,18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马尾设立船政公署、兴办船政学堂、创办马尾造船厂,马尾成为近代中国海军重镇。从这里走出许多海军将领,四个海军世家,其中三个都在三坊七巷。19世纪80年代,福州还开通了往马尾的隧道。在今天,开隧道是小事,可当时并不容易。两个隧道之间,还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隧道建设中牺牲的战士的。这条隧道,连接着有着百年历史的马尾造船厂,拉近了福州老城与马尾的距离。

离马尾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琅岐的岛屿,这个由闽江冲积而成的岛,坐落在闽东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恰如镶嵌在闽江口的一颗宝玉。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在琅岐港等地伺风开洋。

探索一座城市中轴线的发展轨迹,可以触摸到它的发展脉络,感受到时代发展的气息。此刻,我站在老城区通往金山的三县洲大桥上远眺,似乎看见这条城市的中轴线,正不断从南向北,跨越闽江、跨越乌龙江——福州,正不断走出盆地,向江,逐海而去。

责任编辑 陈美者

猜你喜欢

屏山闽江中轴线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闽江雨情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四川屏山宋代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