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2017-07-24张孟勰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朋友创设情境

张孟勰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为广大幼儿园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学情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创设、运用不当,就会使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率低下。我们依托全园联动主题活动“‘乐唱越好”,以“合作小组”行动教研为实践路径,组织了一次在“去动物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小班情境化歌唱教学”的园本研修。

“去动物园”主题活动以小班幼儿去动物园游玩为主线索,将音乐元素融入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地模仿小动物、乐意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小动物。本次研修活动由新手教师执教。《两只小鸟》《大灰熊》是供幼儿学唱的歌曲,《大象与小鸟》是供幼儿欣赏的乐曲。

为了能在教学现场发现具体而真实的问题,我们采用了浸润式观摩的形式:所有成员每天在规定的时段(幼儿入园到幼儿午餐之间)观摩开放的班级,持续一周左右。观摩内容除了教学活动,还有游戏、生活活动、班级环境、区角材料等。所有成员不仅要观察幼儿学习的全貌和互动过程,还要捕捉生成的可能性。

第一次活动从幼儿学唱《两只小鸟》开始,活动目标是大胆演唱歌曲。在第一环节,教师运用自编故事《小花去动物园》将幼儿带入游动物园的情境,通过欣赏乐曲、感知故事来理解《两只小鸟》的歌词。在第二环节,教师投放了小鸟指偶丁丁和冬冬,教师扮演大树,幼儿套上指偶扮演丁丁和冬冬。教师本意是希望幼儿能够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中大胆演唱歌曲,但是指偶的投放却让很多幼儿关注于捉迷藏本身,幼儿演唱的愿望并没有被激发。

在观摩活动后的研讨中,教师们认为运用“引入故事情境”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因为幼儿借助故事可以了解两只小鸟捉迷藏的情境,并且知道捉迷藏由“躲起来”和“被找到”两个环节组成;运用故事还能帮助幼儿熟悉歌词,为幼儿感知旋律、演唱歌曲搭建了有效的支架。但是,大家就“指偶是否需要呈现”“何时呈现”“如何呈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教师认为小班幼儿需要借助道具来明确身份进入游戏;有教师认為幼儿在第一环节已了解捉迷藏游戏的规则,此时可以直接让幼儿扮演小鸟而无需用小鸟指偶替代;也有教师认为指偶的投放时机不太恰当,导致幼儿的注意从歌唱转移到了捉迷藏游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研讨和碰撞,最后大家基本达成共识:指偶是帮助小班幼儿进入情境的有效策略之一,但是如何运用是关键。情境创设首先要有“角色带入感”,让幼儿扮演一个可以进入游戏情境的角色。活动第一环节中的故事让幼儿有了对角色的体验,所以这时先不投放指偶而是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乐曲可能会比较好。再者,情境是为有效达成教育目标而创设的,这就需要教师时刻观察幼儿游戏、学习的状态,把握活动的节奏。本活动中幼儿已了解捉迷藏的游戏规则,也有了初步的角色认同,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充分感知音乐,并在游戏过程中学唱。如果机械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会导致教学流程压缩,幼儿也容易在各环节的转接过程中因兴趣点的变化而错过感知、学唱的机会。

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知乐曲,积累合拍做动作的音乐核心经验,第二次的歌唱活动“大灰熊”的目标定位在感知歌曲力度,大胆地用形体表现歌曲上。活动开始,教师还是运用故事情境导入活动,然后通过图片等让幼儿熟悉歌词,用有节律的念唱让幼儿感受节拍,最后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因为在前一次讨论中大家指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不够充分,所以这次教师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环节供幼儿反复体验:前面有一只沉睡的大灰熊,小朋友们要悄悄走近它但不能吵醒它,否则大灰熊会发怒。教师要求幼儿根据歌词来表演,比如,唱到“如果你去摇醒它呀”时就去摇大灰熊,唱到“走路轻轻”时就轻轻踮步走,唱到“它就要发怒”时就要做发怒的动作、表情。

在观摩活动后的研讨中,大家认为这次活动出现的问题非常聚焦,第一,幼儿根据歌词表演时,一会儿要表演大灰熊,一会儿又要扮演小朋友,导致幼儿角色意识不强;第二,一开始大部分幼儿能和教师一起悄悄地走近“大灰熊”,但几次游戏之后部分幼儿觉得惹怒“大灰熊”的情节很好玩,便对“大灰熊”一拥而上,导致幼儿间出现互相推搡、碰撞等无序的状态。

教师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游戏情境的创设太过单一,反复地让幼儿走近‘大灰熊再回到座位,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幼儿失去了游戏的兴趣,导致无序状态的产生”。又比如,“歌词中有‘大灰熊和‘小朋友两个角色,会导致幼儿角色扮演混乱,喜欢惹怒‘大灰熊的小朋友可能只对表演发怒的‘大灰熊感兴趣。如果能分角色来参与游戏,可能就会避免出现上述无序状态”。与我们一起参加研讨的王博士指出:“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能力水平、游戏经验来取舍角色,从现场情况看小班幼儿同时体验两个角色确实偏难,可考虑分别创设情境,让幼儿分角色来感知、体验音乐。”

那么,怎么进行角色取舍,是选择“大灰熊”还是“小朋友”呢?教师们又展开了讨论。有些教师认为应选“大灰熊”,因为对小班幼儿来说扮演大灰熊比较简单;有些教师则认为应选“小朋友”,一方面幼儿容易达成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小朋友轻轻走路、慢慢走路”这一情境隐含着合节拍走路的音乐关键经验。看到大家一时无法统一意见,王博士帮助教师作了梳理:“角色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是为了激发幼儿游戏的情绪,那么选择‘大灰熊比‘小朋友效果好;如果要渗透“合拍”关键经验,那么无疑要选择‘小朋友。所以教师既要分析乐曲的特点,也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来选择角色。”

第三次的活动目标是演唱歌曲《大灰熊》,并用身体合节拍做动作。这次教师把合节拍做动作的目标落在鼓励幼儿以“小朋友”的角色来感知节拍,跟着节拍表演轻轻走路的动作上。同时,在角色表演环节专门请了配班教师表演大灰熊,让幼儿自觉进入“小朋友”的角色。另外还增加了一个“木头人”策略,即“大灰熊”睁开眼睛后看到的如果是不会动的木头人,那它就回去睡觉,游戏继续;如果看到的是还在走动的小朋友,那这位小朋友就要被淘汰。“木头人”策略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动静结合,井然有序。在观摩本次活动后,大家也发现幼儿慢慢走、轻轻走的动作表现力还不够,所以经过讨论,大家提议在后面音乐活动中可以引入《大象与小鸟》等乐曲,让幼儿感知高音、低音和合音,并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声音表现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以便幼儿表现。

我们知道,让教师学会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不是一时一事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像这样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的研讨模式是比较有效的。也许当时研讨出来的方法和策略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打磨、一次次的反思与调整能凝练成教育智慧,促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猜你喜欢

小朋友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