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研究
2017-07-24叶倩云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受着来自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弱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之一。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抗挫折能力,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抗挫折教育,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每一個人在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最终会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与每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理想信念是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具体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个方面。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理性面对挫折,辩证分析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抗挫折教育有助于帮助身处逆境的学生坚定理想,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指引他在人生迷茫的路口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耐挫力,在压力面前呈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和更值得付出的事情中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抗挫折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为大学生明确未来前进和奋斗的方向,让他们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满足,换位思考,懂得感恩。这样学生在面对现实挫折时,能够积极面对,在战胜挫折的历练中不断寻求发展,完善自我,积累和丰富人生阅历。
2.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已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学生在面临价值选择时难免会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是否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每一位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心理素质是指在遗传的基础上,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改变气质、品格,将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抗挫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抗挫折教育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看,其时代性和政治性较为突出,但是涉及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理论认识以及方法指引的内容较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满堂灌”和说教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健全可供学生锻炼和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实践基地和方式途径,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无法较好地匹配,降低了抗挫折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进行阶段化划分。从大一刚入学时的懵懂、大二逐渐融入群体的青涩、大三时的迅速成长以及大四被迫融入社会这四个阶段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来自学业、感情、就业等方面的挫折和压力。高校要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相对应的挫折教育。最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政治性与方向性,忽视了生命观与挫折观的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突出的弊病。由于缺乏生命观的教育,大学生普遍不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是今后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部分。
2.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抗挫折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主渠道方式较为单一,缺少对榜样示范、心理教育等抗挫折教育方法的应用。教育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抗挫折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树立榜样是一种经典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正能量,使抗挫折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号召性。与此同时,心理咨询方法的应用也不够普及,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流于形式,没有长期坚持贯彻落实。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因此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其实际需求,这样不利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实效性。
3.抗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
高校目前的抗挫折教育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排解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帮助学生疏导心中的压力,形成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正确认识,积极面对,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酸甜苦辣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在毕业季学生要面临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对策探究
1.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动态过程。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抗挫折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根据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教育,将自我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大学生能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抗挫折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必要前提,它能够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增强应对抵抗挫折的勇气。挫折是客观存在、无法躲避的,它不会因为我们主观情绪的变化而存在或消失。因此,学生必须首先转变自身对挫折的认识,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确立正确的抗挫折观是理性认识挫折的第一步,当挫折成为既定事实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难而上,抱着必胜的信念、不退缩、不逃避、不畏惧,勇敢面对。其次,挫折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让意志品质坚定的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战胜困难,成为人生的强者;另一方面也会成为弱者前进的绊脚石,消磨他们的意志。因此,大学生要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提升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抗挫折教育内容
理论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要想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就必须将“三观”教育融入挫折教育中。“三观”决定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首先,要将世界观融入挫折教育中。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大学时期是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的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在实践中战胜困难,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要将人生观融入抗挫折教育。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都经历着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面对挫折和困难,部分学生容易迷茫、畏惧、退缩,最后一蹶不振,这会严重影响了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将人生观融入抗挫折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坚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正视困难和挫折,敢于向逆境挑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渗透的教育理念。再次,要将价值观融入挫折教育。价值观是人们用来评判周围事物是非、善恶、好坏的重要标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教育是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懂得追求理想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过程;懂得人生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懂得成功的道路是光明而又曲折的;懂得付出终将会得到回报,所以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只有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定且不随波逐流的人。
3.营造抗挫折教育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阵地作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高校肩负着育人工作的重要职责。校园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制度行为准则以及行为文化风范都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育人目标。高校校园文化属于大学文化中的一部分,首先,高校应当打造一支责任感强、专业知识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挫折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各项育人环节中去。其次,要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联动作用。父母在指引子女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和典范。但有些父母虽然在教育子女时义正词严,可当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够在行动上以身作则。父母还需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挫折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挫折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应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最后,社会是检验大学抗挫折教育的实践场所。每一名学生都要完成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完成学业踏入社会不是大学抗挫折教育的终点,而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相关部门有义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挫折教育渗透到社会环境中去。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9.
[2]任福全,王乐.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联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65-67.
作者简介:叶倩云(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