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24吴琳唐天乐李慧君于春伟
吴琳++唐天乐++李慧君++于春伟
摘要:本文探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选2012级和2013级环境科学班级作为具有可比性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实验班和传统教学对照班。采用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将两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对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环境与健康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为培养综合型环境科学人才的转化需求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环境与健康学是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属于交叉学科,其研究涉及环境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卫生管理等专业领域。较于传统的环境科学课程,环境与健康学课程属于聚焦复杂、新兴的学科分支,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略显陌生。另外,环境与健康学课时少、任务重,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往往是“囫囵吞枣”,未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也无法应用于环境健康评估。为此,在本科学习阶段能扎实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并通过环境与健康学这门综合性课程,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医学院开设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输送环境健康评估综合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解决在环境与健康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目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思路,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等融入教学。该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计算机等学科,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对环境与健康学这门医学和环境交叉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进行对比,现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2级(26人)、2013级(22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环境与健康学做对比教学,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校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根据教务科对环境与健康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环境与健康学教学
对照组学生采取LBL教学法,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制成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实验组学生则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其教学过程如下:(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每4人一组。根据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等内容对课程进行整合,并划分为具体的单元。根据具体的单元内容确定教学方案,设置重要知识点、知识整体架构梳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三种不同难度类型的问题。(2)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紧扣课前任务的设置,尽量选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案例的形式要尽量做到多元化),对其进行交流讨论,达成一致的观点,并自主推举一代表,以PPT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3)带教教师对PPT内容进行初审,指出PPT内容存在的明显问题,确保汇报内容科学、逻辑清晰。小组汇报结束,带教教师引导小组学生深入讨论、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做简要总结,归纳共性观点,对好的思路和前沿的看法加以肯定,对不正确和错误的观点予以正确引导。
4.教学结果评价
(1)期末测试。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最终成绩根据总分分为4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为“及格”,低于60分则为“不及格”。
(2)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3个层次。
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教学效果
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数据表明,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取得优秀、良好的成绩比例明显提升(P<0.05)。
2.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方法接受度高,对理论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能在轻松愉快地讨论总结中消化理论知识。与对照组相比,其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具有复合型污染严重、人群暴露时间长、历史累积污染对健康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等特点,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环保部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级发展规划》中也指出:“研究热点向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类环境风险转变。”因此,我国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工作势在必行,而目前缺乏“生态环境杰出人才”引领开展这项涉及空气、水、土壤等多种介质,以及暴露监测、数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多种专业交叉科学的工作。环境与健康学课程迎合了发展的需求,其涉及领域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转变,方法从传统技术方法向交叉学科技术创新转变,为培养多专业交叉的环境科学人才搭建了一个可系统梳理各学科知识脉络的平台。针对环境与健康学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庞大的知识体系内在化、系统化,以提高教学质量,都值得环境与健康学教学工作者深思。
LBL作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为本位、主导,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高效能、高密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識,在教学方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面。但它也存在以下弊端:用死板教条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学,而且课堂教学往往讲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固定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大量知识信息的输入,由于受限于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等因素,不能很好地建立系统思维,进入实践后无法将其所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会导致“消化不良”。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是在吸收了案例教学(Casebased Learning, CBL)、任务驱动教学(Taskdriven Approach)以及实践教学的优点后提出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则强调以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将案例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载体,视任务为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抓手;先以任务进行驱动,然后根据任务引入实际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演示和讲解,逐步将任务分解,将子任务融入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其优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师教学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组建团队,进行模拟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避免了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课程学习的不足,其教学效果更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准确定位授课对象是实施教学行为及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为此,对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任务的设计要有層次感。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专业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知识划分为重点知识点、知识整体架构梳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三种不同难度类型,充分体现“任务”层次感。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自由组队,合理安排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热门的环境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讨论拟定案例的讲解思路,这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任务的自主分配,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擅长的小任务,排除学生学习过程的为难情绪,同时也可通过分工合作的过程,完成从不熟悉到掌握知识点的动态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组织课程实施。课前的任务布置及学生完成任务时以PPT为形式的报告,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课堂的施教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把握程度、课堂气氛和对时间的把握,等等。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了解,可因材施教,充分备课,减少或避免出现因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无法应对的教学情况;还可以提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虽然高校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如何更合理地在课程一体化设计中构建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化,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环境与健康学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探索与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拥有环境、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环境科学人才。
(通信作者:于春伟)
参考文献:
[1]陆施予,何红光.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2):154-155.
[2]武善学.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8(6):116-117.
[3]张英.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及改革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87-187.
[4]李安徽.网络视频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化学教学,2009(9):51-53.
[5]董朝辉,杨继平.构建主义视野下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4):6-8.
[6]刘建强.任务驱动: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策略[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5(1):81-85.
[7]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