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草原幸福歌
2017-07-24曹都格日勒
文 | 本刊记者 曹都格日勒
吉祥草原幸福歌
文 | 本刊记者 曹都格日勒
幸福草原 白 岚/摄
“如果是一匹骏马/你会向哪里飞奔/如果是一只雄鹰/你会在哪里盘旋/如果是英雄/你的梦会在哪里留恋/骏马啊雄鹰啊好儿男/都属于你啊大草原 。”歌中赞美的内蒙古大草原,寄托着多少人策马放歌追逐辽阔的梦想。要问哪片草原最令人心驰神往,被称为“草原明珠”的锡林郭勒一定位列其中。
走进锡林郭勒,领略到的不仅有奶茶飘香、牧歌悠扬的旖旎景象,更有讲不完的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动人故事。千里草原上,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这片吉祥草原……
“总书记来看望我们,真是太暖心了”
“我这一生最难忘的一刻,就是2014年的1月27日那天。”说起当年总书记来到家中做客的情景,今年84岁的玛吉格老人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总书记来看望我们,真是太暖心了。”
“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购物方不方便?”“家里收入怎么样?”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问询,玛吉格老人的激动和骄傲溢于言表。“那时我向总书记反映,牧民们最希望实现的就是道路畅通和用上长电。”她回忆道。
如今,老人反映的问题已在当地牧区得到基本解决。近年来,锡林浩特市通过大力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在总书记十分关注的牧民用水、用电、出行、上学、养老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30多年前只有一顶破蒙古包、一辆勒勒车、一只狗,现在全家年纯收入10万元,日子过得不错。政府帮助我们牧民建暖棚、打机井、盖新房,我和老伴儿也搬进了城里,生活越来越好了。”老人高兴地说。
总书记的到来,给了草原各族人民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为锡林郭勒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锡林郭勒盟切实在“三农三牧”工作中因地制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4年以来,锡林郭勒盟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完成890个嘎查村建设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实现“农区不留一个自然村、牧区不留一个牧民点(蒙古包)”的目标,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12.1万户、35.1万农牧民受益。
2016年,锡林郭勒盟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多伦县、正蓝旗、镶黄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5个区贫旗摘帽,到2019年正镶白旗、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3个国家贫困旗将全部摘帽,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
眼看着家乡面貌大变样,全国人大代表、基层嘎查长额日登格日勒说:“对于家乡阿巴嘎旗成功摘掉区贫旗帽子,我的内心无比欣慰。因为我很清楚,‘五畜兴旺’、团结奋进是牧民最切实的梦想。”
“我愿做一棵扎根草原的红柳,永远守护这片草原”
近些日子,廷·巴特尔经常背着相机在自家的草场上转悠,拍一拍栖息在周围的野生动物,赏一赏草场上的100多种植物。就像他说的那样,“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尽情享受作为一名草原儿女的快乐。”
这份快乐,来源于他40余年来的坚守与付出。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插队来到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批知青返城,人们都说,身为将军之子的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回城的,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这片让他难以割舍的草原上,为改变牧区的落后面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我愿做一棵扎根草原的红柳,永远守护这片草原。因为这里需要我,有我的用武之地,让草原变得更绿是我最大的心愿!” 作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无数荣誉,并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这些都足以证明他从未辜负草原人民对他的期待。而他觉得,最让人欣慰的是这片草原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人们更富裕了。
说起草原生态与牧民致富,廷·巴特尔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草原退化、沙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盲目追求数量型畜牧业。”他算了这样一笔账: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同,1头牛有4只蹄子,而5只羊有20只蹄子,4只蹄子和20只蹄子相比,当然是20只蹄子对草原的破坏更大。这就是他著名的“蹄腿理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保护草原生态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减羊增牛”。
打好生态牌,走精养少养、优质优价的现代绿色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是守望草原、爱护家园最好的实践。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牧民们的不理解,廷·巴特尔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将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肉牛。
“‘减羊增牛’既能保护生态,又能提高牧民收入。去年羊肉价格大跌,执意扩大规模的养羊户们在经济上遭遇很大冲击,我家却因为较早调整了牲畜品种结构,一年纯收入超过了40万元。”
如今,廷·巴特尔提倡的“减羊增牛”“提质增效”“打造家庭式休闲牧场”等一系列大胆的革新,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牧民群众纷纷效仿,小日子越过越滋润。而设在他家牧场上的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基地,目前已累计培训区内外乃至蒙古国、俄罗斯等地的参训者两万多人次,廷·巴特尔正在把自己几十年埋头苦干摸索总结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从这里传遍草原,传向世界……
他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和描述了他心中的梦想,那就是:“干群一心,守护草原,生态良好,生活富裕。”
“民族团结是我们的根,在我的生活中一刻都不能缺”
每到冬春季节缺少饲草料时,镶黄旗牧民斯琴都会向相邻的化德县的农民赊买饲草料渡过难关,待秋季卖了牲畜再还账。她说:“汉族兄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遇到‘白灾’,他们主动赊给我们饲草料。我们种青贮玉米有了问题,他们还来帮忙。”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有着说不完的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锡林郭勒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奋进的主旋律。
“赛白努!你们好!”高金云见到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他是镶黄旗达布森高勒嘎查的一名汉族牧民。几年前,他患上了白血病,还做过肾移植手术,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他们一家陷入困境。当时,蒙汉牧民为他捐款6000多元,嘎查“两委”班子又从集体收入里拿出1万元借给了他。
“当我遇到困难时,所有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想起这些事,我心里暖暖的。”提起往事,高金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达布森高勒嘎查是个典型的蒙汉杂居嘎查。多年来,全嘎查蒙汉牧民互
相关链接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守望相助”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等地,深入林场、牧场、企业、牧户、社区调研考察,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帮互助、不分你我,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嘎查、团结嘎查。2014年,达布森高勒嘎查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为什么这个嘎查的蒙汉牧民相处得像一家人?嘎查党支部书记青格勒图一语道破奥妙:“民族团结是我们的根,在我的生活中一刻都不能缺。只要一心一意为群众,公平公正做事,牧民们就信任你认可你。”这些年,嘎查“两委”通过抓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党支部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注册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联户经营不仅鼓起了牧民的钱袋子,还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探索出又一条成功之路。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锡林郭勒盟接纳了800多名上海孤儿,让他们在草原上找到了家。直到今天,这份大爱的精神始终在草原上传承和发扬。正蓝旗蒙古族牧民玛希毕力格和他的汉族妻子李淑芬,倾其所有开办儿童福利院,收养了23名孤儿,其中既有蒙古族孩子也有汉族孩子。在玛希毕力格夫妇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玛希毕力格说:“孤儿跟别的孩子一样,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玛希毕力格的童年是灰色的。6岁就失去父母的他,无依无靠、受尽欺侮,吃着百家饭长大。经过多年打拼,包些小工程挣到人生第一桶金后,玛希毕力格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苦难,便暗下决心,要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孤儿有个温暖的家,让孤儿们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玛希毕力格前后为这座公益性质的“博爱福利院”投入了40多万元。夫妻二人不仅承担了这些孤儿和家庭贫困儿童的学费、生活费,还雇了保姆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福利院每月的日常花销在9000元以上,玛希毕力格给孩子们发零用钱,逢年过节还带他们出去“搓一顿”。他常说:“不论蒙古族还是汉族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玛希毕力格的生活是多彩而充实的,因为他的人生愿望实现了,他让23个孩子找到了幸福。
在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各族儿女携手同心,用心呵护民族团结,共创美好生活,团结和谐的幸福之花开遍祖国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