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摇清影罩幽窗

2017-07-24赵少俨

中华书画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徐熙画竹纸本

□ 赵少俨

竹摇清影罩幽窗

□ 赵少俨

倘若说竹子代表了华夏文化,未免太过武断与偏执。退一步讲,说竹子代表了中国民族的某种气节,应不为过。竹子几乎表征了华夏文明所有的高尚品德。凌霜斗雪、不畏严寒,教会了我们如何坚持自我,不畏强权;通体翠绿,不污不染,让我们懂得了洁身自好;铁骨千节,笔直通天,告诉我们应不卑不亢,百折不挠。竹子就像一位儒雅的书生,不激烈,不张扬,更不卑微。固然没有百花群芳的姹紫嫣红,但千百年来,它就用一抹翠绿沁人肺腑,它就用一节节中空外坚的风骨支撑着华夏民族的坚守与谦逊。

从生长习性上来讲,竹子是四季常青植物,性耐寒,有“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的品性。竹丛生,时常能够看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竹林,满山的竹林若非亲眼见过、走入其中,很难感受到那种清风拂过,千山摇摆、心随意动的感受。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中,那一场竹林斗剑,想必很多朋友们都记忆深刻,“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人物角色的内在情怀完全与侠气飘逸的竹林融于一体,那一刻天人合一、竹人合一,美轮美奂。用竹与人,雕琢出了东方文明的道与品、形与意。

赵少俨 寒竹萧疏影 43.5×50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其实,在中国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文人墨客或者妪叟孩童,都愿意用竹的节操作为自己的楷模,由此而衍生出的妙文趣事,比比皆是。

古来便有诸多文人墨客倾心于“竹学”,学习竹的气节,领悟竹的秉性。早在晋朝时便有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肆意酣畅。唐代有竹溪六逸,连诗仙李白都在其中,写出了“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和“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箦”这样美好的诗句。正是因为竹的清丽素雅,朴实无华,虚心有节,才让无数文人骚客如此爱竹、赏竹。据说“赏竹品墨笑煮酒,抚琴醉意写千秋”已然成为了那些时代的一种时尚,文人们无不争相效仿。在我看来,与其说爱竹是一种时尚,倒不如说是一种道、一种情怀、一种真正的写意、一种纯粹创作的境界和对人生的至高追求。

除去上面提到的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以爱竹闻名天下。在咏竹的文学作品方面,更是灿如繁星。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白居易的《养竹记》里也有:“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健善不拨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心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贞节,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这些耳熟能详的美文诗句,已然将竹的形意提高到一个新的人文境界。

丝丝青竹不但惹无数文人墨客注目,也让许许多多的丹青能手为之不吝笔墨。唐有王维、僧梦休,五代杰出画家徐熙以“落墨法”写《雪竹图》更是冠绝古今。《雪竹图》描写了雪后严寒中,寒竹数尾,苍劲古扎,奇石几尊,情趣盎然。技艺上以落墨法见长,细笔勾竹,晕染托石。整副画作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可谓大巧不工。难怪宋代沈括提及徐熙作画,谓其“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在这诸多画竹名家佳作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文同的《墨竹图》,从意境技法来说,可谓与徐熙的《雪竹图》不分伯仲,画作中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落笔间巧妙运用行、草笔法。不同于大多数画竹作品的笔直刚劲,文同的《墨竹图》抛开“竹本以直为上”的传统思想,用一种曲线的柔美绘出一干古朴大气的墨竹,枝干虽柔,但在干节的过渡与竹叶的落笔上,仍透出苍劲坚挺的味道。用笔浑然天成,构图立意深刻。用曲竹的柔与竹本身的苍劲对比,来宣泄自我的情感,抒发胸怀。正如他对好友苏轼所说“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

赵少俨 雄鸡一声天下白 131.5×66cm 纸本水墨 2016年

赵少俨 多佳音 30×130cm 纸本水墨 2015年

赵少俨 鸟归花影动 32×130cm 纸本水墨 2015年

苏轼亦擅画竹。提到苏轼,想必很多人立刻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如其人,通过苏轼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是一个胸襟旷达,刚直不阿的人。他一生虽历经三次浮沉,但仍醉心于诗歌丹青,其作无不散发出一种超然的潇洒与淡定。所谓文人状物,总关乎情,说的正是这种境界。“画竹必先成竹于胸”的苏轼,画竹时不但倾注了自己全神贯注的“神”,也更赋予了笔下墨竹以“气”,通过苏轼的《竹石图》我们不难看到苏轼一贯的洒脱与开阔。他的画作如同他的辞赋,潇洒自然,不拘一格,黄庭坚就曾评论苏轼画竹“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

元代,蒙古人一统了河山,文人治国、平天下的雄韬伟略在这个时代大多难以施展。也正因此,他们大多精于诗、书、画。多通过歌咏、描绘有高尚气节的事物来表达其隐逸情怀,梅兰竹菊成为文人画中的常见题材。其中,精于墨竹者颇多,赵孟頫、柯九思、吴镇、李息斋等皆擅画墨竹。

可以说,竹子在华夏文明千百年的源远流长中,早已经成为我们艺术精神的象征。其实,竹子的影响也见于我们的生活。比如筷子,最初便是取竹为材。此外渔家伐竹为舟横渡江河,农家编竹为筐装下希望与丰收,直到今天竹制艺术品与生活用品,仍然深受国人喜爱。

也许,钱樟明的《水调歌头·咏竹》中的那句“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更好的诠释了竹子的品格,这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性。

(作者为荣宝斋画院专职画家)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喜欢

徐熙画竹纸本
北宋·豆花蜻蜓图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我的梦想
画竹题诗
兰华生作品
大小S 对照记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咏竹、画竹情味生
徐熙画派的绘画艺术风格特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