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总体规划
2017-07-24吕元林李兴贵袁慧坤许再富
杨 清,郗 望,吕元林,李兴贵,袁慧坤,许再富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4;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 勐腊 666303)
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总体规划
杨 清1,郗 望1,吕元林1,李兴贵1,袁慧坤1,许再富2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4;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 勐腊 666303)
以对昆明植物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长期的研究积累为基础,在对扶荔宫温室群建设背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思想、基本理念和规划原则,对扶荔宫温室群进行精心地规划与设计,以实现保育、景观、科普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模式。在总体构思上,基于云南地理海拔高度划分7种植物区系,截取植物在自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境片段,还原山原、溪谷、干旱河谷、热带雨林和静池5种生境环境,阐述总体布局中的温室展示区、室外展示区和科普展示区3个部分以及总体设计中的道路交通组织、竖向及水系和园林小品的具体设计和实施。
扶荔宫温室群;展览温室;总体规划;园林景观;科普教育;昆明植物园
规划创意是园区规划及实施的灵魂,展览温室是植物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人工控制、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的植物的室内空间,通过科学、艺术的布展珍奇植物,提供游赏的室内空间;同时,也是进行重要植物收集、栽培和适应性研究以及科普宣传、教育的基地,是青少年和游客认识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昆明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立足云南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横断山南段,是以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端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要内容,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
园区开放面积44 hm2,分为东、西2个园区,已建成了山茶园、岩石园、竹园(以竹类为主的水景园)、羽西杜鹃园、观叶观果园、百草园、木兰园、金缕梅园、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裸子植物园等15个专类园(区),收集保育植物 7 000 余种(品种)。本次规划仅涉及扶荔宫温室群,面积2.33 hm2。
1 规划背景
扶荔宫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汉武帝时期曾建于上林苑中,用于栽种南方佳果和奇花异木[1]。作为中国科学院“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昆明植物园“温室群”于1986年建成投入使用,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借用此典故命名本温室群为“扶荔宫”。扶荔宫区域占地2.33 hm2,原温室群建筑面积 2 726 m2,由5个小型温室和2个比邻的王莲室组成,分为多浆植物室、南亚热带植物室、兰科植物室、蕨类植物室、珍奇植物室、秋海棠植物室等6个植物保育展示区和1个工作温室。自1986年建成开放以来,尚未进行全面大修,其入口及温室主体结构多年失修,加上修建当时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已不能充分展示扶荔宫特有的风貌和满足植物保育与展示的需要。为适应昆明植物园对外开放的需要(2010年入园人数已突破80万人次),急需开展扶荔宫改扩建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
2011年,“扶荔宫”温室群已撤出了原有南亚热带植物室和珍奇植物室,在其地块上新建了 4 200 m2主展览温室,并对大门景区进行了改造提升,保留了原有的王莲室、秋海棠植物室、兰科植物室、多浆植物室等。本次规划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新建完成的主展览温室和其他保留的小型温室如何进行功能定位?
2)新建约 1 500 m2的高山植物与护肤品展览馆等,包括造型设计。
3)室外景观工程:主要包含温室群室外道路游线重新规划,室外景观改造等。
2 规划思想、理念与原则
2.1 规划思想
2.1.1 突出展览温室的科学内涵
展览温室是植物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由人工控制、展示生长在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的植物的室内空间[2]。近些年来,展览温室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内外诸多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它的植物布展与景观建设与室外的园林景观建设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正是展览温室吸引人们,受到人们追捧与观赏的重要原因。根据2000年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对植物园的定义,植物园是“拥有活植物的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3]。而作为植物园有机组成部分的展览温室,是最大程度地扩展植物园收集、保护、展示、教育功能的场所,是人们认识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和研究植物的重要场所,它的构建和运行涉及建筑学、园艺学、美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等学科。本次设计将严格遵循展览温室的内涵和科学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出展览温室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内涵。
2.1.2 体现“三个面向”,实现“一个目标”
1)三个面向:一是面向科研,充分发挥云南自身的植物资源优势,成为国内植物研究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二是面向科普游览,“扶荔宫”温室群是植物王国博物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植物文化传播及城市景观营造功能。设计应该在满足温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顺应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给城市创造一个绿色休闲空间,为市民提供一个科普启智、科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栖息地。三是面向国际交流,紧追世界展览温室发展的最新潮流,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中国与世界植物科研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昆明向世界展示科技、文化的重要窗口。
2)一个目标:最终建成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展览温室。
2.2 规划理念
植物科普展示与植物保存并重,生态保育与景观观赏共存,充分体现云南作为植物王国和植物研究胜地的特质,突出以植物为主体的思想。
在“扶荔宫”温室群原有的保护、科研、物种保育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科普旅游的潜质,发展和寻找自然与景观、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植物+景观+故事”三位一体,突出游览体验和科普教育(传粉、闻香、植物科学探秘等)。整体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3 规划原则2.3.1 文化与特色性原则
融入“扶荔宫”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把“扶荔宫”的特色表现出来;重点展示和科普云南本土原生植物,结合国外代表性植物展示。
2.3.2 科学与景观性原则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境、生长特性及类群演化关系,同时兼顾植物与展示主题的关系,考虑科学引种的意义和植物自身的代表性、实用性。以植物为素材,紧贴布展主题,突出植物的新、奇、特。将“生态景观”概念融入主题温室的景观设计,体现自然优先和生态文明的理念。造景时还要辅以瀑布、假山、岩石、叠石、堆木、园林小品等。
2.3.3 环保与安全性原则
规划设计应从自然生态和低碳生活2方面着手,整个过程体现低碳、节能、环保,充分考虑建设期内以及未来的维护与管理成本。须考虑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的安全性,不会对人、环境等产生损害。
2.3.4 趣味性原则
充分考虑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游客的可接受度和观赏位置,体现趣味性、互动性,寓教于乐。
2.3.5 经济可持续性原则
规划设计应该从自然生态和低碳生活2方面着手,体现低碳、节能、环保,争取成为国内节能环保温室的典范。环境控制系统以经济、环保、生态为原则。
3 总体构思与布局
3.1 总体构思
通过对温室群历史、人文特点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充分挖掘云南丰富的地理及植物原种资源优势,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区系,以“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为设计理念,截取这些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原始生境片段,在“扶荔宫”温室群中进行还原,为游客呈现出植物在自然生境中极致的生命状态,使人对自然界的多样化生命有更真切的体会。
根据云南地理的海拔高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7种植物区系:高山流石滩(海拔4 200~5 500 m)、杜鹃灌丛和高山草甸(海拔4 000~4 200 m)、寒温性针叶林(海拔3 500~4 000 m)、温凉性针叶林及杜鹃林(海拔3 200~3 80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海拔1 900~2 200 m)、干旱河谷灌丛(海拔800~1 900 m)、热带季雨林(海拔800 m以下)[4]。考虑到“扶荔宫”温室群所在地域及场地的限制、温室后期的维护成本,以及与植物王国博物馆其它组成机构的研究功能的错位发展,展示主要选择热带雨林、干旱河谷灌丛以及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类植物。截取植物在自然中具有代表性的生境片段,还原山原、溪谷、干旱河谷、热带雨林和静池5种生境环境。
3.2 总体布局
根据场地特点及展示需要,温室群建设总体布局可分为科普展示区域、温室展示区域、室外展示区域和体验区3个部分。1个主展览温室及4个小温室作为温室展示区域,工作温室改造(新建)成为科普展示区域—高山植物与护肤体验馆,室外展示区域分为月季品种展示园、禾草园、棕榈园和高原湖泊水生区(图1)。
图1 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总体规划效果Fig.1 Effect of master plan of Fu Li-gong greenhouse group in Kunming botanical garden
3.2.1 温室展示区
根据植物生境片段的选择,以及昆明植物所植物资源研究强项,结合温室群内各自的空间条件,对各个展览温室定位如下:
1)主体温室:主体温室分成热带雨林区(高温高湿区)和干热河谷与干旱区(高温低湿区)。热带雨林区以重点保存展示包括滇南热带雨林和东南亚热带雨林为主的代表性植物和生态特征,兼顾西非和南美的热带雨林区典型代表植物。同时,保存展示热带重要经济植物和野生近缘种,并利用典型热带花卉、观赏植物和奇特植物进行点缀,如兰科、秋海棠属、小鸟蕉类、黄蝉类、瓷玫瑰等。另外,营造适当的水体和水系,并展示以“王莲、热带睡莲”为主的热带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及其景观。
2)兰花馆(原兰花温室):兰花与梅花、菊花、水仙并称花草四雅,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和生境破坏,绝大多数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兜兰、石斛等一些野生的兰科植物已列为濒危植物。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里,18种兜兰属植物中有5种被列为极危种,12种被列为濒危种。早在1997年制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所有兜兰被列入附录I,属于绝对禁止国际贸易的物种。同时,兜兰、石斛等是昆明植物所的研究特色,在资源收集保育、新品种培育、保护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地位。此温室重点保存与展示热带石斛属、兜兰属的种质资源,适当保存展示兰属、贝母兰属、隔距兰属等具有重要科研与经济利用价值的野生类群和观赏性较强的珍贵园艺品种。同时,室外规划相应的区域,收集保存亚热带兰科植物资源。
3)秋海棠馆:秋海棠野生物种资源搜集也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优势之一,目前已收集保存各种秋海棠种质资源400多个,培育新品种20多个。此温室延续原有展示主题,从景观的角度对秋海棠温室实现艺术上的升华。
4)蕨类植物馆(原王莲馆):以展示姿态奇特优美的蕨类植物为主。将蕨类植物与原有水面联系起来,形成优美的湿生景观。蕨类是昆明植物园具有的特色植物,存有数量众多的野生原种资源和培育品种。
5)食虫与奇特植物馆:食虫植物是一种会捕获并消化动物而获得营养(非能量)的自养型植物。因其能够捕食昆虫,号称植物界的“杀手”,其展示与科普教育效果较好。本馆充分利用温室内原有设备,营造适当的生境,以重点展示食虫植物为主,适当保存展示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奇特植物,作为植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传播基地。
3.2.2 室外展示区
1)月季品种展示园:月季(Rosachinensis)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品种较多,其观赏价值和园艺价值极高,同时以大马士革玫瑰为主的食用玫瑰在云南已形成玫瑰花饼、玫瑰糖等具有云南特色的食品和产业。在扶荔宫主温室的北面和主温室与高山植物与护肤体验馆之间规划为月季品种展示园,重点收集食用玫瑰、观赏性月季品种,通过园艺的手法向公众展示中国是月季的重要原产地和园林之母的重要科普知识。
2)禾草园:禾本科(Gramineae)中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形态和体量,富有韵律的节奏感,梦幻的光影效果,自然质朴,充满野趣,极具观赏价值。禾草园重点收集亚热带适应于高海拔地区生长的禾本科观赏植物,把众多种形状、质地、色彩及高矮不同的禾草类植物组合,配以云南特有的石灰石、大理石和其他观赏石,形成以禾草造景为特色的专类园。该专类园因草成景,以草为趣,并运用植物造景的手法科学配置,既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又满足科普及科学研究的需求。
3)热带棕榈区:在扶荔宫温室群的室外,已有几十种生长较好的棕榈植物,如加纳利海枣(Phoenixcanariensis)、蒲葵(Livistonachinensis)、布迪椰子(Butiacapitata)、弓葵(Butiaeriospatha)、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老人葵(Washingtoniafilifera)、大丝葵(Washingtoniarobusta)、欧洲棕(Chamaeropshumilis)、圆叶蒲葵(Lvistonarotundifolia)、金山葵(Syagrusromenzoffianum)、银海枣(Phoenixsylvesthis)等。在设计与施工时,将现有的棕榈植物进行调整集中,并进一步收集一些适合昆明生长的棕榈植物。同时,在主展览温室内布展一些热带性强的棕榈植物,如椰子(Cocosnucifera)、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董棕(Caryotaurens)、狐尾椰子(Wodyetiabifurcata)、三角椰子(Dypsisdecaryi)、象鼻棕(Raphiavinifera)、酒瓶椰子(Hyophorbelagenicaulis)、江边刺葵(Phoenixroebelenii)等,形成温室内外遥相呼应的棕榈景观。
4)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区:云南高原湖泊众多,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云南省最重要的生态财富。高原湖泊湿地是云南境内湿地的主要类型,生长着我国最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及湿生植物达155种[5]。利用2个圆形温室周围已有的约300 m2的水面和新建的约200 m2的水面,重点收集一些云贵高原湖泊的特有水生植物,如茈碧莲、睡莲、海菜花、荇菜、鸭子草、满江红、狐尾藻、马来眼子、四叶萍、黄花狸藻、石龙尾、角果、藻荷花、锐齿凤仙花、水凤仙花、中华凤仙花、滇水金凤、黄菖蒲等,使之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区。
3.2.3 科普展示区
将原有的工作温室改造成为高山植物与护肤体验馆。此建筑为2层高10.9 m的单体建筑,一层作为多功能厅,二层作为高山植物与护肤品的展览与体验馆。同时,从二层建立景观天桥,直接连通进入主展览温室,使整个温室群形成整体,并成为环线。
4 总体设计
4.1 道路与交通组织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扶荔宫温室群共设计3个出入口。原西出入口保留作为主要出入口,是游客游览温室群的主要途径。南侧作为工作人员出入口。北侧出入口有道路直接通至工作温室,改造作为VIP出入口,便于参加科普讲座及学术会议等,也作为日常植物养护工作出入口。
温室群内,通过单一的线性游线,将温室群中的各个游览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按照规划景点间的相互关系依次游览,感受到整体性的植物景观风格。整体游线为逆时针方向游线,喀斯特(石生)植物馆——兰花馆——工作温室改造——主体温室——秋海棠馆——蕨类植物馆——互动体验馆。
游客由主入口进入园内,首先由右侧步入食虫与奇特植物馆,以稀奇和离奇的食虫植物叩开人们对植物的感情之门,留出部分区域作为奇特、石生植物展示区,充分利用温室原有的设备,对奇特、石生植物进行展示。然后经游步道进入兰花馆,体验溪谷幽兰的景观氛围,探寻自然孕育的野生兜兰、石斛,感叹生命的神奇。
工作温室改造是整个游线的发展部分,通过统一的介绍,让游客们能够更多地了解云南不仅在植物区系成分和起源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其中更是潜藏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开发利用时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特别是系统介绍高山植物的种类及其生存环境和特有的次生代谢物及其有关化学成分,展示高山植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实现人类认识植物、保护植物和利用植物的和谐场面。
从工作温室改造二层进入主体温室,达到游线的高潮部分,利用温室的展示条件,通过湿度的调节,将热带雨林、奇珍异果、干热河谷等植物景观浓缩在温室之中,来实现3种截然不同的景观氛围。从主体温室热闹的场景出来,在室外开阔的水边漫步,之后进入水中岛屿温室——秋海棠馆,温室内各种野生秋海棠品种展现着云南植物王国的博大精深;继续往前,另一个岛屿温室映入眼帘,室内水面宽阔,与室外水面景观几乎连为一体,姿势奇特的蕨类植物神秘多姿,向人们讲述着自然的美丽和动人。从蕨类植物馆出来,到达互动体验馆,作为整个游览路线的收束。至此,“扶荔宫”温室群完整地让游客体验了一场自然生命之旅。
4.2 竖向及水系设计
4.2.1 竖向设计
在地形处理上避免大动干戈人工造景,尽量减少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和污染。从因地制宜、经济节约的角度入手,充分尊重地域原有地形地貌演变发展的脉络,通过挖水体及新建建筑开挖取土堆地形,形成高度约1.5~3.5 m,宽度为5~20 m不等的带状地形,改变原来建筑孤立场地单一的地貌,构筑延绵的山水自然格局。通过疏浚水体,使整个园区地形形成高低错落、连绵起伏的山丘和缓坡,既解决了绿地的雨水排放,也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更为各种植物群落的生长寻觅适宜的区域。
4.2.2 水系设计
“扶荔宫”温室群原有水系分布于南面兰花馆北侧跌水池以及北面秋海棠馆与蕨类植物馆(原王莲馆)区的景观水池。结合场地现状(中央棕榈草坪区现有大树多,需要原地保留;兰花馆北面跌水池与原王莲馆上级跌水池为钢筋混凝土池子,目前各自有跌水系统)。在设计上,通过在中央棕榈草坪区保留现有大树基础上开挖水系,增加约200 m2的水面,使29.9 m高的主展览温室倒映在水中,形成水天一色的景观。从视线上,将南面兰花馆北侧跌水池以及北面秋海棠馆与蕨类植物馆(原王莲馆)区的景观水池相连接。同时,为了避免大动干戈,各个区的水景使用各自独立的水景系统,不进行相连,但水系可循环。
4.3 园林小品设计
1)广场:主要供游人集散、休息及观景活动等。主入口广场分为内广场与外广场。外广场为现状场地的保留,沟通园外主要道路,引导人流入园;内广场是对集散功能的扩展,同时能够临水观湖,隔岸观景。
建筑入口广场根据建筑个体及功能划定面积大小,主体温室、工作温室改造的入口广场面积为200~300 m2,并与园区主路连接,保证人流集散的可行性,同时满足园区物资运输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2)道路:以3.5~4 m宽主道路联系温室群主要建筑,并与园区外围南北区域现状道路连接贯通,方便通行与运输,同时作为防火消防通道,在游客游览时可通过移动式的花钵遮挡必要道路,让游线更为单一。地面材料主要采用灰色沥青。主体温室内园路地坪根据不同景区的设计风格,多种面层结合使用并以环保透水性道路为主,如:砂石、鹅卵石、板岩、防腐木板路以及少量花岗岩等。
3)景观天桥:主要集中于园区东南侧工作温室改造区域,用于沟通连接主展览温室和植物体验馆,形成空中通道。主要以钢结构为框架,木板桥面、钢栏杆,简单自然,融入环境。
4)水系及驳岸:保留原有水体及驳岸,稍加修缮;其它水体区域主要以自然式斜坡为主;局部水岸设置卵石滩驳岸,自然景石点缀。
5)跌水:主要位于水系南端,解决因场地南北高程差形成的水体高差变化。
图2 建设完成后的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俯视实景Fig2 OverlookingrealisticpictureofFuLi-gonggreenhousegroupafterthecompletionoftheconstruction
长期以来,昆明植物园一直是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的植物和环境科普基地与教学实习基地,自1996年开放以来,先后被授予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每年几十万的游客中,有组织地来园接受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在10万人次以上,另外还接纳本省、市高校或专门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此实习。但总的来说,在科普设施及体系、科普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由于扶荔宫温室群将来是昆明植物园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鉴于此,本次规划时确定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科学内涵”的规划理念,实现科学性、教育性和观赏性统一,充分体现云南作为植物王国和植物研究胜地的特质,其目标在于把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准、综合性、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需要、独具特色的展览温室。同时,规划中特别突出和强化了温室群的景观、科普和保育这3大功能和效果,以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科研优势为依托,利用并发掘现有科研和科普资源,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和渗透式等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让科学贴近民众、吸引民众和服务民众,使游客能饶有兴味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从而领略到植物园不同于一般公园的魅力和特质所在。当然,这3大功能并非彼此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
致谢:扶荔宫温室群的总体规划在上海离言境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初步方案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在此表示感谢!
[1]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胡永红,黄卫昌.展览温室与观赏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 威士.杰考逊,苏哲尔兰著.胡华斌译.植物园保护国际议程[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姜汉侨.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J].云南植物研究,1980(1):22-32.
[5] 林萍.云南高原湖滨常见湿地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Overall Plan of Fu Li-gong Greenhouse Group inKunming Botanical Garden
YANG Qing1,XI Wang1,LV Yuanlin1,LI Xinggui1,YUAN Huikun1,Xu Zaifu2
(1.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 China;2.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ngLa, Yunnan 666303, China)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Fu Li-Gong greenhouse group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deep historical culture and long-term research accumulation of the Kunming Botanical Garden, the planning idea, basic theory and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master planning of Fu Li-gong greenhouse group were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Fu Li-Gong greenhouse group were carefully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hree-in-one joint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nservation, landscape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ltitude of Yunnan province, seven types of flora were classified, and choosing the representative habitats, five types namely mountain plateau, valley, dry and hot valley, rain forest and still water were exhibited. The specific parts in the master plan including greenhouse exhibition area, outdoor exhibition area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ea were illustrated in detail, an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of route, water system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described.
Fu Li-gong greenhouse group; exhibition greenhouse; master plan; landscap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unming Botanical Garden
2017-03-10.
杨 清(1969-),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迁地保护与园林园艺.
许再富(1943-),男,中国科学院终生研究员和2016年度中国植物园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从事植物迁地保护研究与植物园建设.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3.035
S731.1
A
1671-3168(2017)03-01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