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快给出答案
2017-07-24袁坚
文|袁坚
不要太快给出答案
文|袁坚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Preface
回答太快,就挤压了孩子自主思考的时间,而且还会养成他“伸手要答案”的习惯,独立思考的意愿也会随之降低。所以我们需要一再地提醒自己:慢半拍,退后一步。
每当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最快速度想好、给出答案,这是我个人常犯的错误,感觉像是考试年代残留的行为痕迹……之前也曾意识到,但并没有深刻反省,直到我发现:为什么我的孩子似乎遇到难题很轻易就会放弃思考?而事实上只要他愿意想,是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的。
对此我琢磨了半天,觉得问题可能出在我自己身上:每当孩子遇到什么难题,向我求助,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跟我来说,我都会快速地就给他答案。而且我给他的答案还很复杂,需要他(作为一个6岁孩子)花费好一番力气才有可能理解。
并非“自然而然”
很多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实对孩子来说并非如此,他们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回答问题太快,就很容易犯这种“以为是自然而然”的毛病:很多事情我觉得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但孩子其实并没有真的理解。可是,又因为我那种“这个问题很简单啊,我随口就回答你了,你应该都明白了吧”的态度,他还没办法或者说不敢进一步追问——那不是会显得他很傻吗?
其实比较傻的是我自己。思维速度快,在写文章、做事情的时候是个优势,但在教育中却有可能会变成劣势。
因为我之所以能随口说那么几句话,背后是我的爸爸妈妈、各路长辈,以及从小到大的各路老师合力教育的结果。当然,还有我自己踩了很多坑,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全部集合在一起,才让我能够三言两语地解决问题。
但这些对孩子来说都尚不存在,我怎么能要求他快速理解呢?
回答问题太快,不经过思考,只凭本能行事,我给孩子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思考结果”,一个从我的角度得出的“标准答案”而已,却没有做到最重要的,引导孩子从他的问题出发,不断地探索,去寻找、去发现他自己的答案。哪怕那个答案不完美,不够深入,但那正是孩子当下认知水平所能够达到的,对他来说才是“自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那个探索的过程,能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努力设法最终能够收获新知。这个过程虽然伴随着辛苦、困难、挫折,但这才是“自然”的成长过程。
必须“退后一步”
如果太快给出答案,对孩子来说,既然每一个问题抛到妈妈那边,都能快速给出回答,一秒钟都不用等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去思考和犯错呢?我这是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还是好吃懒做呢?
我经常对家长说:在教育中要“退后一步”。临到我自己的时候,尤其是忙起来、心不在焉就常常忘记,变成一个问答电脑,跟游戏机处于差不多同一个水准,孩子提出什么问题,我都随口一答,好像是什么答案都给到他了,之前还经常诧异,甚至气恼:为什么他不理解、不长进呢?因为,教育不是这样的。
教育不是简单的输入,把我所知的告诉孩子就好了。哪怕是用很适合孩子的方式,一步步地告诉他,也还是不够的。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应该是对孩子的激发,激发他去自主思考、积极探索。那么,在这过程中,我要给孩子的,绝对不是探索的结果,而应该是探索的方法和协助。所以,当孩子提出问题时,重要的是抓住契机,引导他思考,而不是给他答案。
我琢磨了半天,给自己提出了如下实操建议:
1.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先反问:你是怎么想的?
这是很实用的一步,至少可以有效地阻止我快速给出答案,赢得一点时间和空间。孩子的问题总有个来源,哪怕他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也可以先把来源——即他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说一说。只要孩子开始说了,他的主动思考机制就打开了。而我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收集背景资料,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问题本身,而是去了解孩子当下的关注点,以及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味。这也是很重要的:在貌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无法明确表达的感受。
2.运用思维导图,推进孩子的自主探索
当孩子叙述了问题的来源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启发他:你觉得可能通过哪些途径去寻答案?以及你猜想问题的解答会是怎样?针对后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一场“头脑风暴”,我们可以用一张思维导图,先不加判断地,把孩子的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有时候我太快给出答案,同时也在否定孩子的想法: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这非常打击他。我们先记录下来,我的记录等于孩子“被听到、被看到”,这对他来说很重要。然后下一步,再去辨别。
那么针对前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去看:可用资源有哪些?也用一张思维导图列出来,其中有些是妈妈的资源,有些是孩子自己的!划分清楚。这也很重要,孩子得确认:自己有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样就不再是一切依赖妈妈,他就会生出解决问题的小小的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再去构造一条流程图,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步骤是怎样的。同样地,再去分析,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哪些需要向妈妈求助。孩子跟妈妈之间的边界,一定要划分清晰。
边界划分清楚,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资源可用,有哪些步骤可以独立完成,也知道在需要帮助时可以向妈妈寻求支持,那么,接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自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