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出国后“变得”更爱国

2017-07-24

新传奇 2017年22期
关键词:视野留学生移民

为什么出国后“变得”更爱国

“一出国,更爱国,这个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国内骂得越多的人,出去后往往转变得越快,因为他们把国外想象得太好了,他们对欧美的印象是电影和广告上看来的,和真实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结果出去后失望者众多。”学者张维为在演讲中表示。

据报道,美国《外交政策》调查了94名女性和92名男性,他们都是曾经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过的中国公民,大部分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以20岁左右为主。值得关注的是,有55%的受访者称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善。出了国的中国人,在更加多元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再回头审视自己出身和成长的国家体制、社会环境等,将对自己国家的现实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出国前,留学生雷希颖对任何维护国家的言论都嗤之以鼻。按他的说法,这是他的“愤青阶段”。

“在愤青阶段,我对中国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对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接收阶段,尤其偏爱于美化西方、否定中国类的信息。久而久之,我自然而然地闭塞了双目,堵住了耳朵,‘消极’成为了我精神深处最真实的写照。”雷希颖说,出国后,因为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现实,打破了之前对西方社会的一切偏听偏信和盲目崇拜的状态,“让我能够强迫自己更冷静、客观地看待现在的这个中国”。

出国定居、移民的人,也对此有深深共鸣。“我非但不会劝人不要移民,我还要鼓励他们移民呢,因为对于移民海外的国人,我有一个粗略的估计:一出国,就爱国,这个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国内骂得越多的人,出去后往往转变得越快,因为他们把国外想象得太好了,他们对欧美的印象是电影和广告上看来的,和真实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结果出去后失望者众多。”学者张维为曾在演讲中表示。

张维为曾在多个场合指出发达国家的诸多不便利之处,引起海外华人移民的强烈共鸣。比如他认为,从上海的浦东机场或者虹桥机场起飞,到纽约的纽瓦克机场降落,就如“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

最近三十多年,中国大城市的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很多城建和规划早已步入“老化”阶段。也难怪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访问上海、北京、大连后曾如此感慨:“相比之下,纽约更像第三世界。”

祖国或许就是那个你每天骂一万遍,却不允许外人骂一遍的地方

多元视野中确认自我

在异乡,个人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身份认同,往往会变得更加强烈。

在社会学的视野中,身份认同是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情境中,通过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而形成的。到海外后,陌生的文化环境会不断加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在多数时候,当他们在身处异国的文化碰撞之中,“中国人”的身份标签,更是撕不掉的。

在一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和少数的群体,往往会对身份归属这类问题显得更为敏感。小到吃穿住行的习惯,大到三观的内容取向,都可能成为文化冲突的表现。对于海外华人、中国留学生等群体来说,出国后的他们要在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下去,文化冲突是必然经历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华人文化是一种相对“弱势”的文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就更加明显了。

另一方面,出了国的中国人,在更加多元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再回头审视自己出身和成长的国家体制、社会环境等,将对自己国家的现实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主义容易诱惑年轻人,但我想即使对此怀有敬意,也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中国实行美国的民主体制不现实。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好。”日本学者加藤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录一名留美中国女生的看法。这种对国家体制的自信在一些“精英学生”那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出国后,广阔的视野加上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使这些学生对“国家强大”有更深的认同感,而且他们也愿意身体力行地去传播中国形象。

被偏见激发的情怀

所有的文化都会对其他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想象。当这些想象是负面的,又导致了负面的评价,就构成了偏见。海外华人遭遇的偏见,往往就可以溯源至这样的文化心理机制。

不少留学生就反映,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记得有一次去一名韩国同学家,临走的时候,同学的妈妈让我带上几块香皂,说‘你在中国都没见过这些吧,这个是用来洗手的,能洗得很干净’。”一名叫丁丹的留学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这件事让她有了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更加客观、理性地去思考中国的一些问题,少了以往在国内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偏激。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的博士生HenryChiuHail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抱怨,美国人对中国情况不了解,却喜欢对中国的时事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造成了双方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们会变得对祖国更加认同。Hail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了18名从中国大陆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和助理教授。受访者普遍表示,到美国之后对中国的认同感觉更强烈。这些留学生觉得,美媒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美国人视他们为外国人,永远不会完全接受他们。因此,留学生更迫切地希望看到中国正面的形象。

说到底,这种变化,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Hail的研究认为,当中国留学生感到中国遭受西方媒体和抗议人士的攻击或者自然灾难的伤害时,就会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忠诚和情感联系。

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我们的心需要去归属于不同的共同体;而一到国外,“中国人”这种身份就成了我们面对异乡环境和社会的一个主要身份。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启动了我们内心的防御,留学生们则比留在国内的人更加直接地面对这些中伤。

“塑造一个遥远的、颠倒的、另类的、可笑的中国想象,是西方集体想象中将中国形象他者化,完成西方现代文化自我认同的最典型的方式。”在一本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著作《天朝遥远》中,学者周宁写道。对直接暴露在偏见中的海外中国人来说,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就是他们自己;对国家形象的冒犯,常常就是对他们自己的冒犯。

(《廉政瞭望》阎半刀/文)

猜你喜欢

视野留学生移民
居· 视野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