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东湖
2017-07-21
一
武汉,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除北京以外呆得最久的城市。从25岁到81岁,他先后48次来到武汉,44次到东湖,入住东湖梅岭,最长一次住了178天,是毛泽东解放后除中南海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于这些数字,有多个版本,我也拿不准,但毛泽东在东湖居住次数多、时间长那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国领袖,这么多次、这么长时间到首都以外的同一个地方,不说是空前绝后,也是极其罕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毛泽东对武汉情有独钟呢?有专家认为有三个理由,笔者既认同又不完全认同。
一是乡情。湖南湖北同属楚国,毛泽东把湖北当做家乡。笔者以为,此说似有些牵强,湖南湖北曾经同属楚国不假,但那是几千年前的事了。地球人都知道,湖南是毛泽东的家乡,长沙又是他早年学习、成长、战斗的地方,论乡情,武汉比不过长沙,湖北比不过湖南。湖南和湖北、长沙和武汉,作为家乡概念,类比农村房屋,就是正屋和偏屋的关系,如毛泽东在“家乡”湖南长沙、湖北武汉选其一,更有理由选择长沙而非武汉。因此,乡情是毛泽东钟情武汉的理由似乎不充分。
二是爱水(游泳)。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40多次。这算一个毛泽东喜爱武汉的原因,但长江边的大中城市多了去了,如上海、南京、重庆,毛泽东为什么不去上海、南京、重庆游泳?毛泽东也到过湖南长沙游泳并留下著名诗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到过北戴河游泳并留下诗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把毛泽东爱到长江游泳归结为钟情武汉的理由,似乎也不能让人信服。
三是家人团聚。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妻子杨开慧带孩子来到武汉,并生下儿子毛岸龙。毛泽东在此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献。这个似乎也不能成为毛泽东钟情武汉的理由。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发表了若干重要文献。与杨开慧在长沙住的时间比武汉更长,生下了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生育孩子的数量也超过在武汉生的毛岸龙。
在乡情、爱水(游泳)、家人团聚几个方面,对毛泽东而言,没有哪个地方能超过湖南长沙。
个人分析,毛泽东对湖北、武汉情有独钟的原因很多,随便一数就能抓一大把,比如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武钢、武汉长江大桥、东湖、武昌鱼、老通城(三鲜豆皮)等等,这些项目、工程、风景、风味,其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中国都是超重量级的。毛泽东曾说:“湖北地处中原,扼守着长江和京广路上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笔者以为,是这些综合因素,再加上专家说的乡情、爱水(游泳)、家人团聚,促成了毛泽东对湖北、对武汉的喜爱。
如果非要只说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武汉的东湖。《武汉湖泊志》记载:“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到达武汉,省委书记李先念、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到汉口火车站迎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到湖北视察工作。一下火车,毛泽东就坐车前往东湖畔的东湖客舍梅岭一号。东湖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仿佛世外桃源,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从此他就有了东湖情结”,这是他人的表述。
其实,毛泽东本人已表达得非常清楚:“东湖比西湖好,这里有长江,夏天还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
我在武汉生活了十多年,此前竟不知道东湖宾馆的具体位置。为写这篇文章,才找人问到,才去看看,太对不起东湖宾馆,也太对不起自己了。在东湖梅岭一号转了一圈,碧水蓝天,闹中取静,风景确实不错,去了一趟就舍不得走,难怪毛泽东如此留恋这个地方。
二
东湖不是普通的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王任重、罗瑞卿、汪东兴等中央领导都曾经在此办公、会客、开会。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曾来东湖梅岭参观或居住过。
东湖,不仅是武汉、湖北的东湖,更是中国、世界的东湖。在这里,毛泽东拍板了几个决定当时中国走向甚至命运的决策。
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基础建设,一直令毛泽东牵肠挂肚。1953年2月20日,毛泽东第一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在长江舰上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工作汇报后,提出兴建三峡大坝的宏伟设想。此时,建国才三年多。随后,又提出加强三线建设、修好焦枝铁路、开发江汉油田、兴建葛洲坝工程。这些项目,随后在毛泽东手里都得以建成或开工准备。
1958年至1974年,正是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经济实行全面封锁时期,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毛泽东先后在东湖会见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美国作家斯特朗以及日本社会党访华代表团团长浅沼稻次郎等;决定我国同苏丹建交;决定炮击金門,震慑美国佬;组织了对苏联的“九评”论战。这些会见和决定,把西方紧闭的大门推开了一道缝,迫使西方国家解除对我国的全面封琐,推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建交步伐。
1974年9月5日是个平常的日子,这天什么节日、纪念日都不是。毛泽东起床、用餐后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穿上了接见外宾才穿的稍体面一点的衣服。他平时穿的衣服、裤子、盖的被子,补巴摞补巴,工作人员早就想扔掉换新的,毛泽东不同意,觉得扔掉可惜,心疼。毛泽东的一双鞋子破了,让东湖宾馆的服务员拿到街上找鞋匠去补。服务员连着找了几个鞋匠,都不接这活儿,最后那个鞋匠还将鞋子扔得老远,大骂服务员拿叫花子都不穿的破鞋侮辱他。由此可见,人民领袖毛泽东对自己吝啬到什么地步。
会见多哥共和国总统纳辛贝·埃亚德马是这天的议程之一,这是秘书同外交部的同志商定好的,事先向毛泽东汇报过。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64个国家94批外宾,与多哥共和国总统的会见不过是其中普通的一次。
但这又不是一次一般的会见。说这次会见不一般,是因为这次会见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陪同,毛泽东当着中外媒体记者的面称赞邓小平“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去年(1973年)3月,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2月,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又提议邓小平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和政治局委员。至此,邓小平在党政军都有了职务。毛泽东、党中央对邓小平委以重任,有效地遏制了“四人帮”的兴风作浪,为邓小平后来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次会见外宾后,毛泽东又在东湖提议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邓小平女儿邓榕(毛毛)女士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写过这次会见经历:“1974年10月4日,在武汉的毛泽东,让身边的秘书电话告诉王洪文,并让王洪文转告周恩来: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副总理前面带个“第一”,说明毛泽东对邓小平寄予厚望,说明地位不一般,说白了就是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再通俗点说,在周恩来总理住院期间,国务院工作由第一副总理邓小平同志说了算。
毛毛女士文中说的“毛泽东在武汉”没错,再小点说是在武昌,再小点说是在东湖,还小点说是在东湖梅岭。东湖梅岭一号,见证了毛泽东会见外宾、称赞邓小平、委邓小平以重任这一历史过程。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巨人在东湖梅岭见面、握手,实属中国之幸运,人民之幸运。这一过程,注定要写入党史。
三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毛泽东这句语录,相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都耳熟能详,报上、墙上满处都是。国人太熟悉这语录了,却未必知道它源自武汉东湖,以前我也不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曾经有一支特别的部队——8341部队,又称中央警卫团。这支部队并不上战场打敌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警卫工作。1971年9月13日阻止林彪叛逃;1976年10月6日抓捕“四人帮”,就是这支部队执行的。
担任毛泽东警卫工作的,是8341部队的一中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语录跟他们与东湖宾馆警卫连篮球比赛有关。语录背后的故事,有不同版本,甚至连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比赛时间,不同版本间竟相差几年。因此,这些版本并不靠谱。
郑敏庭,东湖宾馆馆史研究室主任,他的介绍自然比较权威。1954年9月5日,正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毛泽东,被“加油”声吸引过去,这是担任毛泽东警卫工作的8341部队一中队战士跟东湖警卫连战士在进行篮球比赛。
第一场一中队赢了,第二场一中队又赢了,且对手——东湖宾馆警卫连竟一分未得,也就是我们湖北人说的剃了“光头”。第一场比赛,毛泽东看了半截,兴致很高,双方进球时,毛泽东还带头鼓掌。
第二场比赛中,毛泽东不但没鼓掌,还表现出不快。他把中央警卫团负责人叫到一边。
问:“我们来湖北,湖北地方的领导同志对我们怎么样啊?”
对方回答:“好啊”。
毛泽东连声问道:“那大师傅呢?水电暖师傅和服务员呢?那东湖警卫连的同志呢?”
被问的同志知道毛泽东生气了,非常尴尬,答:“当然好啊。”
毛泽东更来气了,“你们还知道别人好啊,你们打球,为什么不给别个面子啊?你打了他们的脸,包括我的脸,往哪儿放啊?第三场要输!”毛泽东接着说,“不过,还要努力地打!你要‘放水,别人赢了,别个更没面子!”
“放水”我们都懂,故意让人赢的意思。毛泽东的用意再明白不过,球场上既要竞技,也要讲友谊,更不能充满火药味,丝毫没有“放水”和稀泥的意思。如果有,那就不是毛泽东了。
中央警卫团负责同志把毛泽东的意见转达给了一中队战士们。第三场比赛,双方比分交替上升,终场时,东湖队以多出对方3分的成绩取得胜利。这个结果,毛泽东很高兴,说:“好啊,今后我们打球,就要像今天这个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
毛泽东的话很有人情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我能想象出他那浓浓湖南口音的声形腔调。此时,8341部队战士随自己从北京而来,对毛泽东而言自然是己方,而东湖宾馆警卫连自然是对方;湖北战士是主人,己方是客人,也许第一场输球、第二场剃“光头”是湖北战士发扬了风格呢?当然,也有一种可能,确实技不如人。
总之,毛泽东处处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感受,彰显出他的人格魅力。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常人,且不同于常人。
四
跟長江较量,在大风大浪中搏击,毛泽东却是不含糊的,就没有对待战士这般温柔了。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由长沙坐火车前来武汉,那是当时的绿皮火车,一路叮叮哐哐,舒适度没法跟现在相比。一下火车,毛泽东就乘船视察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工地现场如火如荼,虽然还未完工,但毛泽东非常满意。
毛泽东自小就爱游泳,家门口的堰塘,是他儿时游泳的地方。毛泽东家乡韶山冲我去过几次,那口小小堰塘我见过,风平浪静,不具有挑战性,早已装不下胸怀宽广的毛泽东。成年人在堰塘游泳,会被人瞧不起,也不是毛泽东的性格。毛泽东一看见滚滚长江,如同小孩子一般兴奋起来,一口气畅游15公里。回到东湖小憩,再用中餐——特级厨师杨纯清精心烹制的清蒸武昌鱼、烧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榨菜肉丝汤。虽然是普通的四菜一汤,却是毛泽东的最爱。
毛泽东一边用餐,一边望着眼前浩瀚的东湖,此情此景,不写点什么,太对不起这么好的风景了,太对不起荆楚大地了。于是,诗人毛泽东吟出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的开头两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虽然是大白话,却为诗词开了个好头。他感激地对杨师傅说:“不吃你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这不是毛泽东谦虚,很有这个可能,是武昌鱼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当然,不是所有人吃了武昌鱼都能写出诗来的,我跟很多人一样,吃了那么多武昌鱼,也没创作出半首诗来。
我们同样要感谢杨师傅,要不是他烧了一盘可口的武昌鱼,我们可能就读不到这首荡气回肠的词: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我在初中语文课上学过。老师讲,诗人毛泽东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中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老师讲得热泪盈眶,一手拿着课本,一手舞之蹈之,至今我还记得。
那是怎样一个背景呢?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欣欣向荣的局面。国际上,与苏联老大哥是铁哥们儿,关系紧密,苏联专家正在武汉帮忙建长江大桥呢。抗美援朝战争把以美国鬼子为首的联合国军打趴了。此时,毛泽东身处他钟爱的湖北武汉,畅游长江,漫步东湖,心情超好,情不自禁地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洒脱!
东湖与毛泽东、毛泽东与东湖,有太多的故事,有太深的情感,写不完、道不尽!
选自《大江文艺》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