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媳妇
2017-07-21陈丹凤
陈丹凤
我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潮汕媳妇,她品行端正、心地善良、贤惠能干、温柔坚韧、勤俭持家。她虽然具有很多潮汕女子的特性,却是来自江西革命老区。外公是赣州人,外婆是吉安人,外公年轻时为了爱情留在了外婆的家乡生活、工作,母亲是在吉安东固畲族乡出生长大的。母亲的身上具有畲族血统,畲族的发源地就在潮州市凤凰山。那么,母亲既是潮汕媳妇,也是潮汕姿娘。
潮汕女人统称“姿娘”,至今仍保留着古汉语的称呼。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妇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闺里的小姐。“姿娘”,被冠以“温婉贤淑、保守忍让”的内秀特点。
母亲17岁的那年冬天,因为爱情与父亲私奔,为逃过家人的追查,她与父亲夜里冒雪摸黑走山路,离开家乡辗转换乘班车,与父亲先投奔了广州一户亲戚家,住了几天,父亲带着她游玩了几个景点,看了一场电影,算是度了蜜月。当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他们从越秀公园游玩出来后挤公交车时,由于在公众场合不敢牵手,父亲上了公交车,母亲却没有挤上去。父亲到了下一站就赶紧回越秀公园公交站场找母亲,却遍寻不见。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没有手机通讯设备,真不知上哪儿找。父亲很担心将母亲弄丢了,只好先回亲戚家商量对策,没想到母亲已经安然回到亲戚家。母亲的勇气和胆识令我甚是佩服,以我的个性,我万万不敢为了爱情与家庭决裂。假如我与爱人走丢了,我一定留在原地等他回来找我,我这个路痴在陌生的地方很难找到回时路。
在广州度完蜜月,母亲跟随父亲来到揭阳的一个小山村,从此她成了地地道道的潮汕媳妇。潮汕地区当时比较封建闭塞,一般不愿与外地人通婚。母亲是第一个嫁到镇上的外省人,消息一传开,有不少好奇的外村人专程来看看母亲这个外省人长的是什么模样。后来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我的数学老师告知我,他是我父亲的小学同学,当年他听到我的父亲娶外省女子的消息,非常好奇,好不容易等到下课放学,专门去我家见了我的母亲。
那时候的母亲未满十八岁,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皮肤白里透红,身材匀称紧致,两条乌溜溜又粗又长的麻花辫将她的眼睛衬托得很有神韵。她十四岁时,父亲认识了她,就一直等她长大,原本想等到她满十八岁。可十七岁那年,有位就读于南昌大学的小伙子追求母亲,父亲没有再等待的耐心了,赶紧先下手为强。爱需要勇气,被爱需要运气。父亲和母亲是有勇气和运气的人。
母亲与奶奶相处融洽。奶奶很喜欢母亲这个懂事乖巧的最小儿媳妇,每天教她学讲潮汕话。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潮语的语法特殊,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而且土话掺杂太多,外人很难学会。在当地周围没人听得懂普通话的年代,一个多月后,母亲就基本能使用潮汕话与家人及邻居交流了。
母亲很勤快,喜欢把家里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有一门手艺活,织毛衣又快又好,不需量尺寸,只需看几眼人的身材,就能织出合身的毛衣。居住在家附近的潮汕媳妇们得知后,纷纷来家里向她学习织毛衣,后来陆续有外村的妇女慕名而来学习。母亲都耐心教她们一针一线编织,从基本图案到繁复的图案。有个别学不会织整件毛衣的,母亲就帮忙她们完成半成品。奶奶原本就是好善乐施的大家闺秀,从不反对母亲义务教别人织毛衣,有时还帮忙缠毛线团,她缠的毛线团好看工整,就像一个大鹅蛋。
潮汕家庭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且潮汕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我出生时早产,父亲当时在外地创业,得知母亲生下女儿就不回老家來看我们了。幸好奶奶很疼惜母亲和我,抚平了母亲心中的失落。我一岁多时,母亲又怀孕了。当时不到四年间隔期,不能生第二胎,因此被村里的计生工作人员抓去强制流产了,是一个男婴。我不到三岁时,母亲再次怀孕,依然不到四年间隔期,为躲开计生工作人员的围追堵截,只好躲在几户亲戚家轮流“避难”。再后来,在揭阳的亲戚家也藏不住了,我们全家只好去江西外婆家继续躲藏。当我在江西吉安东固畲族乡读完三年幼儿园,母亲也如父亲所愿生下两个儿子。那时候,母亲东躲西藏,我难得与她相聚。父亲忙于生计,很少顾及我。童年的我,学会享受孤独。孤独,让我喜欢思考,也令我多愁善感。
全家人从江西吉安回到揭阳老家的第三年,奶奶去世了。奶奶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她也很疼爱我这个孙女,她的突然离去对我们的打击很大。父亲因经营酒厂亏本,家中经济比较拮据,但为了给奶奶办一个体面隆重的丧事,借了三千多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我读书每学期只需二三十元。
奶奶是民国时期揭阳一户富商家的大家闺秀,爷爷是乡镇一户地主的儿子,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前不知彼此模样,婚后一直恩爱幸福。他俩郎才女貌,心地善良,持家有方,经商有道,经常救济贫苦的乡亲。后来,“土改”和“文革”改变了两个家族的命运,爷爷家中很多田产、店铺、房屋和财产被没收,奶奶的家人飘洋过海去了香港和柬埔寨谋发展,奶奶坚持留下陪伴爷爷生活。最疼爱奶奶的哥哥在香港站稳脚跟,便办手续要接她和爷爷及孩子们过去。爷爷是七兄弟当中最有才能的,是家中顶梁柱,整个家族都反对他携妻带子去香港。香港去不成,却因为有了海外关系,被列为“特务分子”批斗。爷爷去世后,家庭经济状况更加严峻,奶奶将金银珠宝首饰变卖了,换成钱支持家中的吃穿用度,勤俭持家,拉扯五个孩子成人成家。她自己非常节省,依然不时救济更加困难的乡邻。
生活虽然艰辛,奶奶一直乐观坚强,保持一种优雅,坚持盘发和穿中式服装。她年轻时喜欢穿旗袍,中老年时为了便于劳作,喜欢穿旗袍上衣搭配长裤,她年迈时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稳健,声音清亮,从容利索,拄着拐杖腰板也挺得很直,她的美丽优雅一直透射着善良的光芒。父亲因身份“特殊”,不能完成正常学业,也无法从军,当地女子没人敢嫁给他。他只好背井离乡去了江西求生存谋发展,于是遇见了母亲,发生了他与母亲的传奇故事。
奶奶的善良、乐观和坚强都令母亲深为敬佩,她传承了奶奶身上的传统美德。为了尽快还清债务,母亲白天在镇上的毛织厂工作,用机器织毛衣,由于她的工艺好,经常负责做样衣。晚上在家她用手工为别人织毛衣,换取一些手工费补贴家用。这时候,我跟着母亲学会织毛衣,可以帮忙减轻她的负担。经济困难时期,更加省吃俭用。我还记得,早餐经常喝一小碗稀白粥,放一点酱油,有时放上自家种的两三片切碎的金不换,吃起来也很美味。然而,每次遇到乞丐来上门乞讨,母亲却很慷慨地赠送好吃的食物,自己宁愿只喝点米汤。她说乞丐是走投无路才乞讨,要让他们吃饱了才有力气走路回家。那时候的乞丐真的只是带着饭碗讨饭吃。受母亲影响,我对于乞丐也具有深切同情心,出门在外遇到乞丐,少则给一两元,多则给十元、二十元。
母亲与父亲风雨同舟过了三十多年,父亲喜欢称呼母亲“老姿娘”,一句“老太婆”就是一生的承诺。母亲为家庭为孩子们辛勤付出了很多,我觉得她比当地周围的潮汕姿娘更贤惠能干,她早已成为正宗的潮汕姿娘。在浓郁的母爱滋养下,我和两个弟弟都长大成人了,陆续离乡背井在大城市里落地生根了。
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多次指出:“在女人的一切权利之中,母亲最重要。”母性是女人的一种自然本能,母爱博大温厚,是无私的给予。天性的母爱,会让原本柔弱的女子常常发挥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净空法师说:“一个家庭有没有圣贤,全在母亲。”我相信,母亲才是家里最好的风水。
婚前,我曾经对婚姻充满幻想,也曾经是个不婚主义者。到了适婚年龄,受从小的军人情结影响,如愿嫁给海军,我的丈夫也是揭阳人。我们经一位老乡阿姨介绍认识,第一次见面,他就认定我是他要娶的女子,于是迅速出击,速战速决,我们认识两个月就闪婚了。
波伏娃曾说,“女人只有经过结婚和生子,她的人生才算完美。”结婚生子后,終于明白,女人爱男人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生儿育女,孝敬他的父母,辅助他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就是上有老,下有小,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充满爱的家庭就是幸福美满的。
如今,我的女儿将九岁了。如果可以,我愿意再生一个女儿。但为了实现丈夫想要儿子的心愿,我要努力争取第二胎生个儿子。不过,我倒是希望女儿不要嫁给潮汕人,女儿却偏偏下定决定长大后嫁给潮汕人。我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令我感到惊讶:“嫁给潮汕人,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传承潮汕文化。”她还说,她想生龙凤胎,她未来的丈夫必须是科学家,会发明机器人帮忙做家务和带小孩,会开着宇宙飞船带她去探索月球和火星。而我们做父母的,就不用操心帮她带孩子的事情,有空陪小孩玩一玩,没空就去忙我们自己的事情。可以预见,我的女儿也将成为潮汕媳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润,水质中和。古风慧其中,洋风秀其外。在唐宋中原移民潮之后近千年的时间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潮汕地区较为稳定和安宁,较好地固守着传统文化精神,做人的“温良恭俭让”在这里大多还保存完好。它反映在人文上是族群中源流深远的儒家典范,反映到女性身上则是温柔内敛、贤惠能干、勤俭持家,视家庭为自己生活的中心、精神的世界。
在潮汕家庭里,常常看到女人忙于各种家务,而男人可以袖手旁观,其实并不是潮汕男人的懒惰,而是潮汕姿娘勤劳体贴,她们不忍心自己的男人在外头奔波后还要烦心于家庭的琐事。因为有着厚重的家族感和一直以来耳濡目染的以家为主的家庭观念,潮汕姿娘对家以外的事情会看得比较淡。就算在女人已成为半边天的现代,一样奔忙于职场中,潮汕姿娘依然以淑女准则要求自己的言行,她们的容貌和才能也许并不胜人一筹,但那种恬静平和的神情往往让人觉得很有亲和力。潮汕姿娘之美,胜在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