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A模型在高职课程诊断及改进中的应用

2017-07-21周达沈建芬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周达?沈建芬

摘 要 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正在推动的一项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该校2016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研数据,运用IPA模型,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毕业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及满足度测量两个维度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进行诊断分析,找寻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实施中的问题,并根据IPA分析结果,对今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IPA模型;课程建设;教学诊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62-04

一、引言

2015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指出,职业院校应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开发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企业环境、技术、工艺等因素的不断改变,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有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来帮助学校及时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优化和调整课程标准。

按照目前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首先应该在对专业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展开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在目前的专业调研实践中,对用人单位的调研较多,对毕业生的调研较少,这是因为用人单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需求方,而且用人单位相对集中,调研成本较低,更容易把握和开展。但是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服务的对象—毕业生在其工作体验中对学校课程的重要性及满足度的感受,更能体现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及实施的有效性。另外,在调研方法上,以专家座谈形式的定性调研为多,定量调研较少。即使是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定量调查,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调研分析工具,往往也使得定量调查流于形式。

本文拟从毕业生的角度,运用IPA模型,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对核心课程设置进行诊断,试图找寻课程设置及实施中的問题,并根据IPA分析结果,对今后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IPA模型介绍

IPA模型即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是一种通过重要性(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和绩效表现(消费者认为的绩效表现如满意度等)的测量,将选定产品的相关属性有限排序的技术。该模型由Martilla和James在1977年的汽车经销商绩效研究中提出,他们将测量得到的重要性与绩效表现的平均得分绘制在一个二维图形中,然后通过观察各属性点落在二维图形的具体象限来给出管理建议,如图1。经过许多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改良和丰富,现在IPA模型已经成为备受研究者青睐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市场的顾客满意度调研中广为应用。IPA分析法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很简单的二维图表分析,直观、通俗、易懂、形象地反映出实际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决策者理解资源和计划应集中在哪个方面,为下一步发展指出方向。

IPA的具体操作步骤为:确定反映研究目标的观测变量和取值范围;分别确立观测变量重要程度和表现程度二维分值,并绘制二维图表;统计各观测变量的均值并找出交叉点;将各观测变量定位在四个象限的相应位置,将第一至第四象限分别称为优势区、改进区、机会区、维持区;根据IPA的基本原理对各观测变量进行分析解读。

三、专业核心课程诊断案例

(一)数据采集

本项研究的对象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调查时间确定在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时段。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主要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经验,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稳定,收集的数据将会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校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正式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收入、职业岗位等相关就业信息;第二部分是罗列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认定的9门正在实施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基础、会计实战、税费核算、财经法规、账务软件、Excel应用。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 分别从每门课程的重要程度、满足程度两个维度采集信息,在重要程度维度上,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有点重要”,5表示“重要”;在满足程度上,1表示“不满足”,2表示“基本不满足”,3表示“一般”,4表示“基本满足”,5表示“满足”。

调研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在“问卷星”自助调研平台发布调研问卷,通过毕业生班的QQ群和微信群,向2016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发出参与问卷调查的邀请,调查从12月15日至12月30日共持续两周时间。调查结束后从问卷星收集到142份有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和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7.2%。借助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运用IPA分析法建立分析模型。

(二)调研数据的描述分析

1.毕业生对各门核心课程重要性的感知

为了反映毕业生对各门核心课程重要性的感知,本研究汇总分析了各门课程重要性感知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由图2可知,9门核心课程重要性的平均得分在3.60到4.51之间,总平均得分为4.19。被访的毕业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感知度较高,除“审计基础”以外,其他课程平均得分都在4以上,即重要度都介于“比较重要”和“重要”之间。标准差与均值基本呈反向排列,即均值越大的标准差越小,可以理解为均值大的几门课程具有较为统一的意见,较低均值的几门课程标准差较大,理解为毕业生对这几门课程重要度的评价争议较大。从专业评价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对个别课程需要重新审视外,核心课程的安排和定位是合理适当的。

2.毕业生对各门核心课程满足度的感知

由图3可知,9门核心课程的满足度感知平均得分在3.94至4.24之间,总平均得分为4.10,处于“较满足”和“满足”之间。相比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性感知而言,绩效感知的得分较低且波动较小,标准差的分布虽然总体上与重要性一致,但波幅也同步缩小,说明毕业生的满足度较为统一。从专业评价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除各别科目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及实施基本处于正常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对会计专业各门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和满足度进行了均值差异的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整体而言,多数课程重要性的均值超过了满足度,显示出这些课程实际表现和毕业生的期望值之间存在一些距离。就差异的显著性而言,绝大多数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和满足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示毕业生对各门核心课程的预期重要性和实际满足度有较为清晰的区别认识。

(三)核心课程的重要性与满足度感知的IPA分析

将9门核心课程重要性和满足度的平均得分结果绘制到IPA分析象限图中。其中,以重要性得分为纵轴,以满足度得分为横轴,并将全部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平均得分及全部核心课程满足度平均得分为分隔线将坐标系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4所示。

一象限为高重要性、高绩效区域,包括“会计实战”“Excel应用”“帐务软件”和“财务会计”四个感知特征项。这四门课程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同时,也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从总体上来讲,毕业生认为该四门课程在会计工作中比较重要且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也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从专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该四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是准确的,相关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处于理想状态,属于继续保持的课程。

第二象限为高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税费核算”“财经法规”两个感知特征项。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明显高于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绩效评价却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整体而言,毕业生认为这两门课程在会计工作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在校期间对两门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从专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者的角度,可以解读为这两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是适当的,但可能在课程标准的制定或者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有某些不足,应该引起管理者的特别注意,并采取行动进行改进。

第三象限为低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审计基础”“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个感知特征项。三门课程的平均绩效评价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同时各科的重要性评价也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直观结果是,毕业生在一年的从业经历中,体验到的课程重要性不大,而且,当需要相关课程来支持有关工作时,往往难以满足。从专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者的角度,需要重新审视相关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以及相关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第四象限为高满足度、低重要程度区域,本次调研尚无落入此区域的课程。如果有落入此区域的项,表明特征项的评价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 但是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表达的意思是,毕业生肯定了课程的实际绩效,但通过对工作体验的感知,并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对专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而言,继续保持有针对性的完善工作是必要的,但需避免资源在这些课程上的过度投入。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9门课程的IPA分析,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核心课程的认定,大部分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课程总体上在实际工作中比较重要或重要;多数核心课程上的实际绩效得到毕业生的肯定,满足了实际工作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但是,也有少数课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税费核算”“财经法规”两门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制定或实施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建议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对两门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等进行改进。其次,对于“审计基础”“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以及相关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议结合进一步的定性调研确认它们的重要性,以确定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向,同时自检相关课程标准在制定或实施中的问题且加以改进。

四、几点说明

(一)IPA应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IPA有“重要性”和“绩效”两种评价要素, 是一种简便、易懂的分析模型。本研究借鉴该分析模型对核心课程进行分析,希望对高职专业建设之课程诊断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参考,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补充和改进。

(二)关于课程重要性问题

在对课程重要性的确定上,不同的评价途径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文献研究、毕业生受访者、用人单位和访问专家的结果可能会不完全一样,因此在评价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时要特别谨慎。本研究选择毕业生受访者作为重要性的评判者,是基于“顾客”的工作体验,毕业生通过工作的切身体会能够反馈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改进建议。

(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问题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工作满半年的2016届毕业生。即调查的对象是初入职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基层岗位,所以毕业生的体验也仅仅局限在与基层岗位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上。换个角度讲,本研究仅仅是对一个时间剖面的静态研究,所以要完善研究结论,需要再加入时间变量,即需要进行多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根据前面的分析,IPA尽管应用面很广,但作为定量的分析模型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定性分析虽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因其聚焦个案,洞察深入,能有效克服定量分析的缺陷。所以在运用IPA模型进行分析时,一定要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相互印证,避免误判。

参 考 文 献

[1]解小平.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22):99-101.

[2]边文霞.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学院学报,2011(6):114-118.

[3]李映洲,戚艳伟.基于IPA方法的“兰洽会”参展商满意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27-130.

[4]王晓敏,傅云新.旅游购物微观影响因素調查分析[J].商业时代,2008(15):93-94.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