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2017-07-21吴晓颖
吴晓颖
5点,迎着高原清晨的第一缕阳光,45岁的张贵清骑着摩托车从九寨沟县城出发了。他必须在6点前赶到40公里外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景区7点开放前,把所负责地段的落叶清扫干净,让景区以最整洁的姿态迎接国庆“黄金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张贵清是一名环卫工人,他负责景区内一处观景台的卫生。每天,他手执一把一米多长的特制不锈钢夹子,在这段长约30米的观景台处来回走动,看见任何一小块丢弃物,都会立即捡起,放入垃圾箱中。别小看这份工作,他和340多名环卫工同事可是这片“人间仙境”的“守护者”。
地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720平方公里,其中旅游开放区140平方公里,因被誉为“最壮观、最神奇的一处自然景观”而闻名世界。从1984年被开发、正式对外开放至今,每年游客数量从最初的几万、十几万人次,攀升至2015年的514万人次。
游客爆发式增长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挑战。然而,不同于国内外一些旅游景点,每逢节假日游人如海,垃圾遍地“包围”景区,来过九寨沟的游客会惊叹,在景区内栈道上、公路两边竟看不到一个塑料瓶,一点废纸屑。
沿路走来,时而可以见到林间小路路中央自由地生长着一棵小树,那是工人们在修路时细心地将它保留了下来。即便是在沟外的超五星级酒店“九寨天堂”,独特少有的酒店大堂内也有伟岸的树木挺拔的身姿。为了树木的生长,大厅的穹顶还专门开了洞口以使参天大树可以将枝桠自由地伸向外面的天空。这种无处不在的环保意识让人印象深刻。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处处长昌兴强将此归功于标准化的管理,“沟内游览区的卫生工作实行片区化、分段式管理,每位环卫工负责一段。按规定,游客扔下的垃圾,环卫工必须5分钟内捡走,否则就要扣分,月评不到60分就会面临下岗。对非游览保护区,也会专门安排巡山队伍,不定时进行巡山巡護、清洁卫生。”昌兴强说。
然而,九寨沟也曾在旅游大开发中经历过无序发展。上世纪90年代,景区内有上百家“家庭旅馆”,不断涌入的游客吃喝拉撒全在沟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破坏了当地生态。为保护景区原始、自然风貌,当地政府及时制定“沟内游、沟外住”政策,痛下决心将旅馆一个不留全部“搬”出沟,把游客住宿放在沟外解决,景区内“只留下风景”。
2001年5月1日起,九寨沟管理局下令:景区内的宾馆饭店一律关闭,游客一律“沟内游,沟外住”。投资近百万元的跑马场也在一片责骂声中被拆除。管理局从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拨钱给当地居民作生活保障费,同时安排当地人给景区打工。沟里1000多居民绝大部分都在景区内找到了保洁、护林、消防、票务等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农民自觉地退耕还林还草,64000公顷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恢复到63.5%。
从2001年7月1日起,九寨沟管理局又实行“限量旅游”,限制每天进沟的人数。所有旅行社都必须在网上预订,给沟内减压。为了避免游人直接践踏林区,九寨沟管理部门投资了数千万元在各景区建立起人行栈道,游人全部在栈道上行进,既能不受干扰地观赏美景,又可避免直接接触景区。同时规定车辆不得进入景区,游客一律乘坐环保大巴。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融入景点,“生态餐厅”“绿色厕所”的出现减少了对水体、环境的污染。诺日朗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是九寨沟内唯一一个餐饮接待基地,餐厅工作人员李俊告诉记者,每天在沟外清洗过的净菜、半成品熟食进餐厅,厨师只需将这些菜品入锅翻炒。餐厅每天产生的污水直接通过水管排入罐装车,运至沟外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零排放。
今年国庆期间,第一次来到九寨沟的台湾游客张阿嬷,则对厕所“印象深刻”:没有异味,干净卫生。昌兴强介绍说,自2001年景区拆除了所有旱厕,建立了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型厕所,可以自动更换保洁用袋,排泄物通过自动打包后不经过九寨沟,由专用清洁车运到景区外的粪便处理场。
此外,为及时监测生态,沟内修建了多个气象观测站,以及打击偷猎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分子的保护站。从沟内汽车禁止鸣笛不惊扰野生动物,建“绿色厕所,到设立气象观测站,点点滴滴间体现出政府追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努力。
九寨沟管理局更是在2007年对国内外宣布,景区从此开始拒绝任何影视剧组进沟拍摄,这可以看作是对张纪中《神雕侠侣》剧组拍摄时对九寨沟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地回应,更是体现了九寨沟开始真正将生态保护作为景区发展的第一要务的信念。
“保护,才是九寨沟旅游发展的生命线。”阿坝州九寨沟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今朝说,九寨沟近年来的发展一直在践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