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2017-07-21杜雪芬
杜雪芬
摘要:指出了污水处理厂是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着水污染治理的最终成果。根据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设施、提高中水回用率、执法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0702
1引言
当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几乎遍布全国。污水处理能力也逐年增高,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国家环境保护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全国已建成的3028座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只有1/3,低负荷运行的约有1/3,还有1/3的开开停停,甚至根本就不运行。污水处理厂是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着水污染治理的最终成果。
2影响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突出问题
2.1管网不配套,影响水质水量
2.1.1雨污合流
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受雨季影响,雨污混合水量增加,超出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将出现部分雨污水无法处置而直接外排,影响河流环境质量的情况。
2.1.2收集水量不足
一是部分地区污水收集管网与厂区建设不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致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远低于设计处理水量,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偏低;二是部分地区为了预留发展空间,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偏大,但目前实际污水产生量不足,致使污水处理厂负荷运转。
2.2运行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是污水厂污染防治设施部分运行不正常或闲置现象;其次部分县区污水厂进水浓度偏高,对污水厂的冲击较大,增加了处理难度,且部分污水厂存在运营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这些势必会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造成污水厂排放。
2.3污泥处置方式
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规模迅速扩大,污泥的大量产生和消化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目前,已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的大量污泥,60%~65%采用土地填埋,污泥自然干化综合利用占3%~6%,污泥焚烧占2%~3%,露天堆放和外运各占2%和15%,真正实现安全处置的比例不超过15%~25%,可以看出污泥最终处理处置目标和技术路线方向不明确,多元化,缺少约束性指标和监管体系。
2.4再生水回用率较低
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多数污水处理厂属于县级污水厂,处理规模较小,周边又缺乏使用再生水的用户,因此只有部分污水处理厂规划了中水利用方案,回用水中水仅占设计规模的8%左右。同时,一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成后,由于管网建设及有关政策的不配套,造成设施闲置,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配套管网建设
收水管网是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重要條件。建议县区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优先安排资金建设配套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同时,加大对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建设的投资,实现雨水和污水分流,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
3.2保稳定运行
对未按要求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要对经营者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治。环保部门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的监管,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对年内发现多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的污水厂给予“环境行为差”的评定,将不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对企业参加各类评先创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3.3优化建设污泥处置设施
鉴于泥水可分开处理处置,建议统一规划,优化组合,在一定区域内建设统一的污泥处置中心,利用有限资金,高效、安全、有序地集中处置污泥。强化监管考核体系,将污泥处理作为政府部门考核的一项约束性指标。
3.4提高中水回用率
把再生水利用作为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尤其是缺水城市要大幅度提高污水回用规模,明确污水回用方式和途径,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为了确保再生水的销售市场,应合理使用水资源。目前,我国水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浪费惊人,在水质上的浪费更为突出。政府应出台按质供水政策,根据需要确
定合理的供水水质,按水质确定供水价格,这既可节约水资源,又可降低需要低水质的用户成本,调动用户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既避免了用水水质的浪费,又减少了水资源的过量开发,保持水资源的合理储备,以求持续开采。同时,实行部门联动,对个人和单位制定相应的征收污水处理费的标准,实现谁污染、谁缴费的原则,确保污水处理费全额征收,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3.5加强现场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深入现场对污水处理厂的简介及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解,检查其运行台账,核查中控、在线监测历史数据,对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同时,采用夜间巡查、雨天普查、突击查、暗查、节假日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增加监察频次,实行全天监管。
4结语
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快速发展,其高能耗,运行费用高的问题急需解决。因而,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者必须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完善无数处理设备,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新元,田为勇.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毛应淮.污染源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卜范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用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