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情感的培养

2017-07-20俞锡彬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点和尚馒头

俞锡彬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情感与态度”列入课程总目标的具体目标之一。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确实是个值得研讨的新课题。大家都知道,情感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不可能在某一节课就能完成,它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要紧密地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趣、有味。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净,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题意是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大、小和尚各多少人?这道古代数学题目,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习兴趣很高。读完题目后,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有的说小和尚的人数一定比大和尚多,有的说小和尚的人数一定是3的倍数,有的说可以从用比较大的倍数来尝试,最后确定答案。还有的同学想出一个巧妙的解法,方法如下:因为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一共吃了4个馒头,把100个馒头每4个分为一组,一共可分100÷4=25(组),而100个和尚也正好分为这样的25组,在每组中,必须有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大和尚100÷4=25(人),小和尚100-25=75(人)了。最后老师还引导同学们用假设法来解题,假设100个都是大和尚,则需吃300个馒头,不够200个馒头。如果一个大和尚换为一个小和尚,每换一次馒头少吃(3-1/3)个。200÷(3-1/3)=75(个),即要换75次,也就是75个小和尚。这样学生学习很感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解法的多样性。

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严谨

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真实的数学事实,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学习每一命题都要全面、辨证地考虑问题,不仅要分析它的普遍性,而且要注意它的特殊性。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为0;“北偏东30°”与“东偏北60。”为同一方向的前提是“在同一观测点”。又如,任意一个真分数如2/3,分子分母同时加上1,所得的新分数3/4一定大于原分数,即2/3<3/4<4/5<5/6。如果把真分数改为假分数还具有这样的性质吗?为什么呢?通过实例可以证明这样的性质不成立,大小關系必须倒过来,即3/2>4/3>5/4>6/5。所以,学习数学经常需要咬文嚼字,认真搞清命题成立的“前提”和“条件”,稍一疏忽就会出错。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

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者的肢体、心理与思维活动,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它是压力,也是动力,对于学习者是个挑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难题得到解决,对学生将是莫大的欣慰。例如,数学练习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两车在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相遇时它们行了多少个小时?稍加思索之后,有的学生就说出解答的方法,结果是15÷(75-70)=3(小时),可是通过验算,却发现学生的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学生们感到一头雾水,为什么错呢?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1.看一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解决什么问题?2.议一议题目中哪个句子是最关键的。3.演一演学生模仿练习中车辆的运动方向。4.画一画从线段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老师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并适时点拨,学生们终于明白了“离中点15千米处相遇”这句话的含义是:比较快的车已经超过中点,而比较慢的车还没有到中点,它们所行路程相差应该是2个15千米。正确解法是(15×2)÷(75-70)=6(小时)。让学生通过反思、讨论、交流,给学生亲身经历了克服困难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内涵感悟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

情感目标的内涵与外延都是十分丰富的。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情感因素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科特点,重视情感因素培养,对于今后学好数学乃至终身学习将受益无穷。

编辑 徐绒绒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点和尚馒头
三个和尚有水吃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中点的联想
《厉害的馒头仔》
《厉害的馒头仔》
买馒头
小和尚的烦恼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
圆锥曲线的中点弦方程和中点弦长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