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启示及当代价值

2017-07-20朱纹正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朱纹正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对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认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今天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意蕴;实践启示;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的众多基础理论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占据着关键位置。A.施密特曾说: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极少讲到自然“自体”,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在他的社会理论中,自然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恰恰相反,这正是马克思的独到之处[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贯穿于马克思研究的一生,正确把握其当代价值,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意蕴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未像其社会历史观那样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把其自然观的理论思想镶嵌在社会学、经济学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为媒介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自然观思想。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意蕴,对于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有重要作用。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是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开启人类生活的历史的重要基本条件,但劳动归根结底还是与自然结合的过程,无论是人类发展早期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计还是现在社会的工业生产,人类所需的原料直接来源于自然。自然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对象和资料。自然界即是人类物质资料的提供者,也是人类精神食粮的寄托者,人类往往憧憬自然,把自然当作艺术加工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家园。总之,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人类都离不开自然,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必须在与自然的交换中才能持续进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有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所以在与自然交往中,人也有其双重地位。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属性,虽然人类依靠劳动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但这并不能改变改变其来源于自然的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马克思对此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由于人在自然界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人类不应是自然的统治者,以征服自然的目的去改造自然。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自然,这是与其他自然动物的本质区别,所以人具有社会属性。劳动的社会属性决定人与人劳动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所以人也是作為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马克思通过自然-人-社会将三者看作有机整体,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需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也是物质交换过程,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通过劳动取之自然,满足需求。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使得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加大,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但人类在改在自然的过程中还要受到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改变人类自身身处的自然。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受到自然本身的制约,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学习自然规律。三是人类改在自然过程中需要谨记不计后果的掠夺会招致自然的惩罚,对此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4]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要求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在于其余现代物质生产密不可分,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较之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都让物质生产迸发出新的活力。但发展的结果是双面的,积极的一面是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迅猛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极的影响便是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引发自然环境的恶化,这是我们当今全球发展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工业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迅猛发展,大量废弃物不经处理或者只经过简单处理便排向自然,引起空气、土地、水源的大面积深度污染,自然本有的净化能力远远滞后于再污染的速度,至今已发展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集中表现在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急剧减少、臭氧层变薄等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我们必须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来审视在开发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的行为,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促进生态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虽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尺,但这绝对不是唯一标准。进步的社会绝不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物质生产资料,在人与自然环境日益紧张的当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绝不是健康发展社会的标志。为了改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改变人与自然的异化发展,应摒弃生产力至上的发展观念,必须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准,必须始终坚持人类来自自然,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积极确立旨在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观,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经济重要价值指向。

2.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离不开充足资源的支撑,资源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率缺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因此在资源开发中必须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原则。杜绝资源浪费,以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新能源取代环境污染大的能源,对于稀缺资源的开发应边保护边开大,注重稀缺资源的再利用。目前市场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供给模式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市场资源转型,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

改革开放使社会财富显著增加,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虽然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能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加深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必须倡导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首先,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注重消费产品的质量保证,这里所说的质量并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品质,还应当注重产品从加工生产到销售回收整个过程的环境保护,大力提倡环境友好型商品。其次,提升消费者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需求,精神与文化消费不仅仅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也能直接改善甚至改变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实践启示,对我我们今天处理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生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必然结果,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生态文明都是共同期盼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倡导的核心思想就是又人为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的建设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政治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问题,并多次立法,以法律为准绳保障生态建设的进行。社会发展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必须时刻谨记马克思的教导,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尊重自然。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生态建设既要满足人类追求的生活所需,也要保证在此过程中尊重自然界,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生态建设要求在开发自然中合理、科学的对待自然,然而,人类在以开发者的心态面对自然时,人类的行为准则与行为尺度往往很难把握。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就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人类依据其价值准则,在开发自然中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行为尺度,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将人的尺度与价值准则有机结合起来。

參考文献:

[1]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2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56.5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21.1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19页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